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的网络文化评析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etent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詹姆逊站在批判的角度,审视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点和表现,这对认识我国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具有相当重大的借鉴意义。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拓展了阵地,网络成为新兴而又即为重要的领域。运用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有利于我们辨析网络文化中所出现与后现代相吻合的特点,从而更全面地看待网络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实际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136-02
  一、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内容
  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后现代文化理论家,他的理论兼有马克思主义特色和后现代主义色彩。他站在批判的角度,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特点,如深度消失、主体性消失以及文化的大众化。深刻把握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有利于指导我们分析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1.深度消失
  詹姆逊认为,“一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文化的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又被称为“平面感”[1]。詹姆逊指出,深度消失与后现代文化逻辑相一致,它借用话语和文本为载体,消解崇高、消解历史、消解中心,旨在表达浅层含义,拒绝对文本本身的阐释,或是说没有潜藏在语言背后的深层意义,推崇的是一种坦白无遗地表露,不需要深究其内在意义和终极价值,用表层和现象来取代深层和本质,追求人物、时空以及观念的平面化。一切文化作品都无须解释,这说明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他重在呈现形式。
  2.主体性消失
  主体的消失是詹姆逊后现代理论的第二个突出特点。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作品里个人化的情感都消失了,主观性是依然存在的,后现代文化模式突出强调所有的情感并非来自个人感受。同时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被彻底的离散了。人自身集中精力工作了一天之后,精力已经被耗尽,现代主义模式下的人的焦虑不会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人自我身心彻底肢解的零散化。人体味的不是一种完整的世界与自我,反而体味的是变形后的外部世界,就好像是梦游状态下的自身。人人已经无法掌控自身的存在,那是一个缺乏情绪表达、感动和感觉的主体,无法把现在、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无法感受自己本身和现实的密切联系,也无法使自己能完整的统一起来。
  3.大众化
  詹姆逊指出,后现代主义文化阶段,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距离正在消失,以“反中心、反权威、消解”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为大众文化的盛行打开了一扇门。文化打破高雅圈层走向生活化,这正是市场经济和科技传媒作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与商品相容,以往精英文化所倡导的纯粹文化审美让位于商品化的文化,再加上科技发展,复制使得原创不再珍贵,文化
  詹姆逊辩证地对待大众文化,一方面肯定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一样,都是文化存在的类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大众文化有以商品拜物教为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并整合了大众的思想[2]。
  二、网络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1.娱乐化
  在詹姆逊后现代语境下,“娱乐”是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詹姆逊所指的“深度消失”的具体表现。众人寻找“快感”、不追问背后深层意义,忽视社会责任感,追求自我压力的释放。文化娱乐化已是当今的一个突出现象,而在网络环境下娱乐化得到了最大化。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曾说,网络全面娱乐化的结果就是真实的信息得不到确认,严肃的教育得不到传播,还有社会、民族、文化的正能量,“都被娱乐化了”[3]。
  网络世界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全民娱乐、全民狂欢的空间。在利益的追逐下,网络文化呈现出了亚健康状态,肤浅、低俗的文化内容横行。我们要警惕在网络文化丰富繁多的背后,可能会是另一种“缺失”,即除了娱乐外,我们一无所获。过度娱乐化使得谣言横飞,八卦色情等消息充斥在网络事件中,长期在这么一个环境下,会使得我们的精神世界贫乏空洞,缺少关心时事政治的热忱,疏于对社会个人终极价值的追问,沉迷于琐碎、无聊、娱乐的低俗事件,在日复一日的娱乐后,人生价值没有得到提升。“现在的网络被严重地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网络从高科技的工具退化为使人们玩物丧志并进而危害社会的玩具。”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更是对我们敲响了警钟。
  2.大众化
  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这与詹姆逊所说的大众化即为吻合。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舆论平台。每个人都可在网络上“发声”,各抒己见,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较之传统媒介下普通民众话语权的缺失来说,网络对整个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都是很好的。当然我们在看到文化大众化的同时,也要看到可能存在的消极方面。大众群体推波助澜,导致色情、暴力等信息的传播,恶意无聊事件的炒作,网上的各种恶搞、谣言很大程度上与网络过于自由性,平民化缺少约束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看到大众化有导致媚俗化的一面,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3.盲从性
  盲从性正是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中“主体性消失”的表现,网络中的主体在网络文化中迷失了自我,所表现出来的就自然是跟风、盲从。网络的大众化让大家都受到了文化普及的同时,也导致了众人对少数人的“网络暴力”,网络娱乐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导致我们对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会潜意识的开启“娱乐他人、揣测、质疑他人”的模式,网络言论自由同时也助长了部分网民对社会话题的盲目跟从,甚者是借机诽谤、诋毁他人。尤其是在名人生活全方位暴露在众人视野下,一些敏感话题往往会导致网民易人云亦云、盲目跟帖、评论粗暴、丧失理性,有失偏颇。如“炫富事件”“明星吸毒”等事件后,部分网民的评论暴露出了其仇富、失衡的心态,抑或是表达出对整个社会的不满,其实大部分网民并没有对事件本身做出调查,纯粹是为发泄而言论,媒体渐渐代替了我们的思维,与其说是网民在发表评论,不如说是媒体在“牵引”大众的舆论导向,我们缺少反省精神,考虑问题单一性。从而为散布谣言、危害国家安全的不发分子提供了缺口。   三、优化网络文化
  1.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4]。
  网络阵地作为新世纪文化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义不容辞的贯彻党的文化方针,加强网络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抢占舆论制高点,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明”“和谐”“法治”不仅是网络文化建设力争达到的标准,而且也是指导网络文化建设的方针。部分网友由于缺失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精神极度空虚无聊,只能求助于网络的花边新闻打发时间,这部分人群更易被消极价值观侵袭,丧失自我。所以,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才能帮助广大网民树立科学、向上的价值观,提升广大网民的精神境界,充实他们的精神需求,才能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扭曲的价值观相抗衡,从而传播正能量,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2.完善和普及网络法规,加强网络监管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坚决打击严厉打击,推动互联网信息发布和网络经营行为规范化。虽然我国目前已有较完备的网络法律,如《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等,但网络的自由性和隐蔽性一直向网络法律法规提出挑战,提高网络法律的质量任重道远,我们仍要不断地专研网络特点从而使之趋于完备。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是为了严格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样是网络法律法规的宗旨。对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和影响网络信息发布及规范化的行为都要给予严厉打击。因此有必要从宏观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这样不仅有利于防止因过度娱乐化而造成的理性缺位,更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不断完善有关网络媒体的法规,这样才能使网络新闻媒介生态环境更加法制化。
  3.重视网络主体地位、提高网民素养
  网络文化的主体是广大网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下,网民对信息的筛选、取向尤为重要。网民应具有较高素养,对网络各类的谣言和错误观点具有分析、批判眼光。广大网民应培养自我对网络信息的把握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获取真实可靠、对社会和自我有提升价值的信息,而对负能量、低俗趣味、有损他人权利、危害社会安全的言论等信息具有一定的免疫、分析、解读能力,成为网络真正意义上的“主人”,避免被网络“异化”,盲目跟从,迷失自己。每一个人都要争做一名理性的网民,主动摄取积极向上的信息,关注国家大事,在网络环境下也要学会“自律”“慎独”,严格遵守网络法律法规,从自身做起,为网络文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雅丽.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69.
  [2]李里.解读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
  [3]中国网络最大危害是全面娱乐化[EB/OL].[2014-11-2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9-13/5279828.shtml.
  [4]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2014-11-22].http://www.ah.xinhuanet.com/20
  14-10/28/c_1113002396_2.htm.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是强国之本,年轻一代是建设国家的力量之源。我国又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因此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调查对象的英语成绩基本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说明被调查单位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困难。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导致英语成绩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主动性这三个因素。  关键词:农村教育;英语学习;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5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高中政治活力课堂导学案的设计,建构了预习案、探究案和拓展检测案“三驾马车”,以拉启活力课堂。预习案主要从学习目标的设计、学法指导、知识准备和导学新知四个方面对于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做了分析。探究案主要从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和梯度训练三个方面对于学生课堂中合作探究和自我内化做了分析。拓展检测案主要从拓展延伸和达标检测两个方面对于学生课后复习建构做了分析。上述导学案的
期刊
摘 要:社区矫正是我国刑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河北省自社区矫正试行以来,在制度建立、机构设置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矫正制度实质化、矫正队伍专业化以及矫正措施精细化等方面仍有不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完善风险评估、个案矫正等制度,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吸纳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落实分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帮助等措施,进一步促进社区矫正发展。 
期刊
摘 要:居住环境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日本早于我国近3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安全确保的相关法律法规,老年人相关福利设施和专用住宅的建设也在不断发展。通过对日本新型老年人住宅“老年人优良租赁住宅(带服务)”的考察,归纳总结其特点,为今后中国老年人住宅事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服务;老年人地域优良租赁住宅;考察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社会福利是一个涉及国家伦理、民族道德以及社会连带责任等内容的思想体系。社会福利由产生到发展,经历了由伦理道德逐步演变为思想体系再逐步发展成为成为一项国家正规制度的过程。纵观社会福利这一意识形态的伦理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演变过程先后经历了古代社会福利伦理、中世纪社会福利思想、近代社会福利制度等三个阶段的变迁。梳理社会福利理论发展过程,探析社会福利伦理,对于发挥社会福利的伦理价值理念意义深远,
期刊
摘 要:晚清科举废除后,士人进阶之路断绝,留学运动开始迅速发展。留学生大多经历了传统儒家的积极入世教育。蒋廷黻在外留学十一年,结合心理学知识解析蒋廷黻为留学而入教的功利性心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于晚清新政背景下留学运动的理解。  关键词:蒋廷黻;基督教;入教动机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106-02  一、传统教育与宗教观  蒋氏于189
期刊
摘 要:苏州古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如一条玉带通联内外,凸显了苏州的水乡特色,更促进了苏州的发展与对外交流。正是依靠行舟运河,隋唐以来尤其是百年来的近代,有许多外国的政府使节、传教士或者作家、记者、商人等旅居苏州,留下大量的关于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文字或图片,这些均是原生态的苏州运河笔记,有助于后人了解不同时期苏州段沿岸城乡发展的面貌。借助“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获得通过的东风,苏州作为运
期刊
摘 要:非洲裔群体在广州的社会支持网络从总体来说比较单一、脆弱,其中,来自政府层面的正式社会支持比较缺乏,对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依赖性强且依赖的广度十分广,并因此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封闭化的群体。需要在非洲裔群体的支持网络的重建中,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民间组织,社区等多元治理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非洲裔群体;社会支持网络;多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
期刊
摘 要:《春秋》记载的“西狩获麟”与今天成为珍稀濒危物种的“秦岭四宝”二者既有相似的人文内涵,又经历了不同的命运转折,这体现出今天人类对文明形态的发展及文明价值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统一天人之道在文明形态转变的必然性、人的主体性作用以及和谐天人关系的具体途径等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天人关系建构给予了深刻启示,预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应有的天人关系价值反思。从“西狩获麟”到“秦岭四宝”,展
期刊
摘 要:在“Famine,Affluence,and Morality”和Living Highand Letting Die中,辛格(Peter Singer)和昂格(Peter Unger)采用了一个相似的原则来论证其结论,即在不牺牲任何相应的道德价值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阻止坏事发生,那么我们应该这么做[1]231[2]31(以下称为“辛氏原则”)。尽管辛氏原则在直观上十分有说服力,但是,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