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拖次地板200元,擦个书架100元,倒袋垃圾20元……这样的家务活报价,恐怕会让全国的保姆都眼红不已。这种天上掉馅饼般的好事,虽然砸不到保姆头上,却砸到了西安小学生郭路路的头上,通过给家人提供家政服务,他一个春节赚了5600元。
刚刚过完喜庆的春节,大人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孩子们也结束了寒假,重新回到课堂里。但今年的春节对郭路路(化名)来说却有些特别。因为她除了每年“旱涝保收”的压岁钱收入外,今年还通过做家务,从奶奶那里赚到了5600元的“计划外收入”。
一个春节赚到5600元
据报道,今年过年,妈妈没再批评过在翠华路小学读三年级的郭路路懒惰,路路变得很勤快,通过干家务活,奶奶给他发了5600元钱“工资”,这个数目已经超过了路路妈妈每个月4000多元钱的工资。
孩子帮着倒一袋垃圾,奶奶发给孩子20元钱工资,择两斤韭菜发40元钱,每间房子拖一次地板给200元钱……(详见下表)
孩子帮着干家务活儿,奶奶到底该不该给孩子发“工资”?平时与孩子接触少,趁着节日多给孩子钱算不算“情感贿赂”?为了这件事,孩子的妈妈和孩子的奶奶闹了两天小别扭。
“娃才10岁,奶奶通过开工资来培养娃的生活能力,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属于对孩子的一种变相贿赂。”路路的妈妈这样说到。
郭路路在家里干得不亦乐乎,但妈妈却有些焦虑,担心今后不给孩子发家务工资他就不干家务了;另外,也担心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我曾经跟婆婆说过两次,但婆婆说,平时在外地住,对孩子关心少,过年了,通过发家务工资比直接给压岁钱好。”郭路路的妈妈显得无奈。
孩子说过年挣点钱不算啥
在郭路路居住的小区里,他的奶奶跟前来采访的记者聊天时称,自己和孩子的爷爷过年来看孙子,想趁着春节几天时间多“培养”一下孩子的劳动意识,虽然“工资”发得多了点,却是应该的,“国外孩子干家务,也一样给工资啊”。
郭路路的奶奶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这么做可以培养孩子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生活态度,还可以培养节约、管理钱财的能力,有利于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
对于这笔钱怎么花,郭路路挠着头说:“还没想好,先攒着,到时候买玩具。过年挣5000多元钱不算啥,班里同学期末考试考得好,同学的爸爸还给发学习工资。”
理念虽然正确 方法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过去中国的孩子们在入学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入学后又以每天向父母讨要零花钱为收入来源,如此持续下去,孩子很难培养出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当他走出校园拿到第一笔工资时,他会因难有恰当理智的分配,而在未来理财生活中陷入财务窘 境……
于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了理财的重要性,也越发感到理财要从娃娃抓起。不少家长便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通过劳动或投资赚钱、坚持储蓄等等理财习惯,与其不让孩子和钱打交道,还不如尽早让他们学会如何赚钱花钱。可国内相对封闭保守的教育体制却使得不少父母并不真正懂得如何教导孩子正确理财。
显然,郭路路的奶奶之所以给孩子那么高工资,并不完全出于溺爱,她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操练”,达到“培养孩子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生活态度,培养节约、管理钱财的能力,有利于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的目的。并且以国外孩子干家务也给工资作为论据。
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郭路路的奶奶还是吸收了一些新潮的教育理念。但她开出的价格显然有些离谱了。有哪个保姆刷一次碗能赚60元呢?对郭路路这样一个只有10岁的孩子来说,他的金钱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也并不了解在社会上赚钱的难度到底有多大。可这次过年轻而易举地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到5600元钱的经历却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这么一种感觉: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其实很容易。
这会让他今后养成“只认钱干家务”的错误劳动观——如果你不给我钱,我就不干活,我干活了,你就要给我钱,钱少了还不行,可能天天这么来吗?答案显然是不行的。到时候孩子养成了拿不到钱或者拿少了钱就不干活的习惯,就等于树立了错误的劳动观。
就算他们家很有钱,能拿得出那么多钱一直让孩子做家务,结果也只能不断让孩子上瘾,进而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等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了,就会想我当年家里刷个碗都能赚60元,我要找的工作没个五、六万月薪才不干呢。到时候,他要如何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呢?
财商教育只做了一半
一下子如此轻松地拿到了这么大一笔钱,不但会误导孩子的劳动观,还会造成孩子金钱观的混乱。对于这笔钱怎么花,郭路路接受采访时表示还没想好。显然,奶奶的教育工作只做了一半,她在给孩子那么多钱后应该给他指出正确的理财之道。纵然将这笔钱的支配权交给孩子能培养孩子管理钱财的意识,但年幼的孩子却并不一定能正确处置这笔钱,很可能因为钱来的太容易而把钱随意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这反而会让孩子滋生不爱惜钱财的坏毛病。
精神鼓励比物质刺激更重要
更加让人感到担心的是,奶奶的做法还可能会让孩子形成金钱是衡量自己付出和成功的唯一标准的过度拜金的观念。西安育康教育中心的心理教师王永就认为,发工资虽然可以起到调动孩子积极性的作用,但数额过大容易带来误导,使学习、家务劳动商品化,物化了亲情关系。
王永表示,其实很多孩子最渴望的未必是钱,一支画笔、一次郊游、一次家庭游戏,类似这些奖励或许更能激发孩子干家务、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孩子,精神上的鼓励比物质刺激更重要。
刚刚过完喜庆的春节,大人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孩子们也结束了寒假,重新回到课堂里。但今年的春节对郭路路(化名)来说却有些特别。因为她除了每年“旱涝保收”的压岁钱收入外,今年还通过做家务,从奶奶那里赚到了5600元的“计划外收入”。
一个春节赚到5600元
据报道,今年过年,妈妈没再批评过在翠华路小学读三年级的郭路路懒惰,路路变得很勤快,通过干家务活,奶奶给他发了5600元钱“工资”,这个数目已经超过了路路妈妈每个月4000多元钱的工资。
孩子帮着倒一袋垃圾,奶奶发给孩子20元钱工资,择两斤韭菜发40元钱,每间房子拖一次地板给200元钱……(详见下表)
孩子帮着干家务活儿,奶奶到底该不该给孩子发“工资”?平时与孩子接触少,趁着节日多给孩子钱算不算“情感贿赂”?为了这件事,孩子的妈妈和孩子的奶奶闹了两天小别扭。
“娃才10岁,奶奶通过开工资来培养娃的生活能力,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属于对孩子的一种变相贿赂。”路路的妈妈这样说到。
郭路路在家里干得不亦乐乎,但妈妈却有些焦虑,担心今后不给孩子发家务工资他就不干家务了;另外,也担心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我曾经跟婆婆说过两次,但婆婆说,平时在外地住,对孩子关心少,过年了,通过发家务工资比直接给压岁钱好。”郭路路的妈妈显得无奈。
孩子说过年挣点钱不算啥
在郭路路居住的小区里,他的奶奶跟前来采访的记者聊天时称,自己和孩子的爷爷过年来看孙子,想趁着春节几天时间多“培养”一下孩子的劳动意识,虽然“工资”发得多了点,却是应该的,“国外孩子干家务,也一样给工资啊”。
郭路路的奶奶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这么做可以培养孩子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生活态度,还可以培养节约、管理钱财的能力,有利于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
对于这笔钱怎么花,郭路路挠着头说:“还没想好,先攒着,到时候买玩具。过年挣5000多元钱不算啥,班里同学期末考试考得好,同学的爸爸还给发学习工资。”
理念虽然正确 方法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过去中国的孩子们在入学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入学后又以每天向父母讨要零花钱为收入来源,如此持续下去,孩子很难培养出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当他走出校园拿到第一笔工资时,他会因难有恰当理智的分配,而在未来理财生活中陷入财务窘 境……
于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了理财的重要性,也越发感到理财要从娃娃抓起。不少家长便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通过劳动或投资赚钱、坚持储蓄等等理财习惯,与其不让孩子和钱打交道,还不如尽早让他们学会如何赚钱花钱。可国内相对封闭保守的教育体制却使得不少父母并不真正懂得如何教导孩子正确理财。
显然,郭路路的奶奶之所以给孩子那么高工资,并不完全出于溺爱,她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操练”,达到“培养孩子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生活态度,培养节约、管理钱财的能力,有利于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的目的。并且以国外孩子干家务也给工资作为论据。
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郭路路的奶奶还是吸收了一些新潮的教育理念。但她开出的价格显然有些离谱了。有哪个保姆刷一次碗能赚60元呢?对郭路路这样一个只有10岁的孩子来说,他的金钱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也并不了解在社会上赚钱的难度到底有多大。可这次过年轻而易举地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到5600元钱的经历却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这么一种感觉: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其实很容易。
这会让他今后养成“只认钱干家务”的错误劳动观——如果你不给我钱,我就不干活,我干活了,你就要给我钱,钱少了还不行,可能天天这么来吗?答案显然是不行的。到时候孩子养成了拿不到钱或者拿少了钱就不干活的习惯,就等于树立了错误的劳动观。
就算他们家很有钱,能拿得出那么多钱一直让孩子做家务,结果也只能不断让孩子上瘾,进而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等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了,就会想我当年家里刷个碗都能赚60元,我要找的工作没个五、六万月薪才不干呢。到时候,他要如何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呢?
财商教育只做了一半
一下子如此轻松地拿到了这么大一笔钱,不但会误导孩子的劳动观,还会造成孩子金钱观的混乱。对于这笔钱怎么花,郭路路接受采访时表示还没想好。显然,奶奶的教育工作只做了一半,她在给孩子那么多钱后应该给他指出正确的理财之道。纵然将这笔钱的支配权交给孩子能培养孩子管理钱财的意识,但年幼的孩子却并不一定能正确处置这笔钱,很可能因为钱来的太容易而把钱随意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这反而会让孩子滋生不爱惜钱财的坏毛病。
精神鼓励比物质刺激更重要
更加让人感到担心的是,奶奶的做法还可能会让孩子形成金钱是衡量自己付出和成功的唯一标准的过度拜金的观念。西安育康教育中心的心理教师王永就认为,发工资虽然可以起到调动孩子积极性的作用,但数额过大容易带来误导,使学习、家务劳动商品化,物化了亲情关系。
王永表示,其实很多孩子最渴望的未必是钱,一支画笔、一次郊游、一次家庭游戏,类似这些奖励或许更能激发孩子干家务、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孩子,精神上的鼓励比物质刺激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