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骑牛图”或“老子出关图”是常见的人物画母题。故事是讲老子骑牛出洛阳后,过函谷关,西渡流沙,不知所终。所以该绘画常常又叫“老子西渡流沙图”。一般来说,该主题所绘为老子独自一人骑于牛背之上,徐徐远行。但在张大千笔下,这一故事所演变的艺术造型则与传统绘画迥然有别。张大千所绘的《老子西渡流沙图》(图见封三),一侍者牵着一头健硕的牯牛,鹤发童颜的老子坐于木车上,双手扶车栏,目光如炬,精神矍铄。在车上,车篷中有帷帐,帐中悬挂一只葫芦。因老子西行要经过人迹罕至的沙漠,故选择牯牛以寻找水源,而葫芦则可作为盛水的容器。画中,人物基本以白描绘就,再辅以淡色。人物的衣纹,线条流畅,曲折萦回,可见出张大千在白描人物方面精湛的艺术造诣。
张大千在画幅右下侧题识曰:“朱繇《老子西渡流沙图》,明初为日本僧雪舟东渡从天童挟之而东,清季宜都杨惺吾复挟还中土。十五年前,从先农髯师心太平庵中得拜观之。此图师其意为之,雅髯学长兄供养,己卯二月,张爰”,钤白文方印“张爰”和朱文方印“大千居士”。据此可知此图的母本来自朱繇。据题识所言,朱繇此图曾在明代初期由雪舟(一四二0至一五0六)带到日本,再由杨守敬(一八三九至一九一五)于晚清时期带回国。张大千曾于一九二四年在其師曾熙(一八六一至一九三0)处观摩过朱繇之画,并于一九三九年师其意而绘此画。朱繇为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家,擅画佛道人物,学吴道子画法,“不唯妙造其极,而时出新意,千变万态,动人耳目”(《宣和画谱》卷三)。遗憾的是,现在已难以见到朱繇的传世作品。不过在福开森(一八六六至一九四五)的《历代著录画目》中可看到,他曾经画过《元始天尊像》《文殊菩萨》《牛女渡河》《西方图》《金星像》等数十种道释人物画,但唯独没有关于《老子西渡流沙图》的记录,可见该图不在朱繇作品的流传序列中。在笔者搜集的海内外公私藏品目录中,也未见朱繇此画。通过张大千的传移模写,或可为后世留下朱繇画迹的残存记忆。
在画心右上侧,有张大千好友、书画鉴定家谢稚柳题跋:“函谷临岐为少留,五千《 道德》 便千秋。画图百辈闲征遍,微觉西行水牯牛。雅冉道兄属题大千居士《老子西渡流沙图》,即乞教正,弟谢稚在成都”,钤白文方印“谢稚”和朱文方印“柳白衣”。虽然谢稚柳和张大千都将此画称为《老子西渡流沙图》,但此图常常被称为《老子过关图》。就其画意而言,二者并无本质不同,但因为《老子过关图》之名通俗易懂,容易被人理解,也利于传播,故此画多冠此名。
《史记》所记载的“老子出关图”的原型为:“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而在《史记·列仙传》中,亦有“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的记载。虽然这是一个介于传说与史实的故事,但在历代人物画绘制中,却赋予了吉祥的主题。“老子骑牛”或“老子出关”,总会和“紫气东来”联系在一起,成为祥瑞的征兆。又因老子年高德劭,白发、寿眉与银须成其标准形象,故往往又以寿星的形象出现在画中。宋代大臣杨杰曾为文学家钱勰(一0三四至一0九七)题《老子出关图》,其诗云:“秘藏函谷关中子,将献蓬莱阁上仙。愿得须眉如此老,却教龟鹤羡长年。”(杨杰:《两宋名贤小集·无为子小集》卷八十五)这便是很显而易见的以老子的形象隐喻长寿之意。
明代学者程敏政(一四四六至一四九九)亦有《题老子出关图》诗云:“函谷关高高入云,东来紫气何缤纷。关头或有异人过,令尹一日先知闻。青牛驾车出林莽,翠葆拂晓扬清芬。至人中坐雪垂领,神气内守颜如醺。当时令尹亦奇士,衣冠奉候青山垠。车前再拜复长跪,局缩似礼云中君。至人自是真天人,悯此浊世飞埃氛。出关定隐不复现,草衣木食甘随群。天书云篆倘有作,坐遣道德为耕耘。停车挥扇相告语,为尔启钥开玄文。致柔专气五千字,划然天地如初分。乃知至人与众异,下视诸子皆虻蚊。至人昔作柱下史,披诵亦自劳精勤。三坟五典久在目,霞裾尚尔留香芸。尼父圣人敬问礼,逮今一一余坑焚。至人至意人叵测,朱縢绿检空云云。窥图抚景三叹息,春风满屋销垆薰。”(《篁墩文集》卷八十二)诗中既谈到了“紫气东来”,也言及“青牛驾车”,可谓是对这一绘画主题的完整注解。历代画过《老子出关图》的名家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宋朝有晁补之,元朝有颜辉、赵孟,明代有张路,清代有王云、任薰等等,且多有作品行世。在这些画中,老子大多特立独行,只身骑行于牛背,留下渐行渐远的孤独背影。
每个画家的笔下和胸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老子。他们都是以画笔来诠释这个古老而吉祥的绘画母题。在张大千画中,他集合了唐代韩滉《五牛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肥硕而健壮之牛,将故事的配角人物“关令尹喜”(即牵牛之侍者)也引入画中,老子乘牛车迎面而来,其雍容、宁静而泰然自若的神情跃然笔下。其祥瑞之兆,尽在传神阿堵之中。
张大千在画幅右下侧题识曰:“朱繇《老子西渡流沙图》,明初为日本僧雪舟东渡从天童挟之而东,清季宜都杨惺吾复挟还中土。十五年前,从先农髯师心太平庵中得拜观之。此图师其意为之,雅髯学长兄供养,己卯二月,张爰”,钤白文方印“张爰”和朱文方印“大千居士”。据此可知此图的母本来自朱繇。据题识所言,朱繇此图曾在明代初期由雪舟(一四二0至一五0六)带到日本,再由杨守敬(一八三九至一九一五)于晚清时期带回国。张大千曾于一九二四年在其師曾熙(一八六一至一九三0)处观摩过朱繇之画,并于一九三九年师其意而绘此画。朱繇为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家,擅画佛道人物,学吴道子画法,“不唯妙造其极,而时出新意,千变万态,动人耳目”(《宣和画谱》卷三)。遗憾的是,现在已难以见到朱繇的传世作品。不过在福开森(一八六六至一九四五)的《历代著录画目》中可看到,他曾经画过《元始天尊像》《文殊菩萨》《牛女渡河》《西方图》《金星像》等数十种道释人物画,但唯独没有关于《老子西渡流沙图》的记录,可见该图不在朱繇作品的流传序列中。在笔者搜集的海内外公私藏品目录中,也未见朱繇此画。通过张大千的传移模写,或可为后世留下朱繇画迹的残存记忆。
在画心右上侧,有张大千好友、书画鉴定家谢稚柳题跋:“函谷临岐为少留,五千《 道德》 便千秋。画图百辈闲征遍,微觉西行水牯牛。雅冉道兄属题大千居士《老子西渡流沙图》,即乞教正,弟谢稚在成都”,钤白文方印“谢稚”和朱文方印“柳白衣”。虽然谢稚柳和张大千都将此画称为《老子西渡流沙图》,但此图常常被称为《老子过关图》。就其画意而言,二者并无本质不同,但因为《老子过关图》之名通俗易懂,容易被人理解,也利于传播,故此画多冠此名。
《史记》所记载的“老子出关图”的原型为:“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而在《史记·列仙传》中,亦有“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的记载。虽然这是一个介于传说与史实的故事,但在历代人物画绘制中,却赋予了吉祥的主题。“老子骑牛”或“老子出关”,总会和“紫气东来”联系在一起,成为祥瑞的征兆。又因老子年高德劭,白发、寿眉与银须成其标准形象,故往往又以寿星的形象出现在画中。宋代大臣杨杰曾为文学家钱勰(一0三四至一0九七)题《老子出关图》,其诗云:“秘藏函谷关中子,将献蓬莱阁上仙。愿得须眉如此老,却教龟鹤羡长年。”(杨杰:《两宋名贤小集·无为子小集》卷八十五)这便是很显而易见的以老子的形象隐喻长寿之意。
明代学者程敏政(一四四六至一四九九)亦有《题老子出关图》诗云:“函谷关高高入云,东来紫气何缤纷。关头或有异人过,令尹一日先知闻。青牛驾车出林莽,翠葆拂晓扬清芬。至人中坐雪垂领,神气内守颜如醺。当时令尹亦奇士,衣冠奉候青山垠。车前再拜复长跪,局缩似礼云中君。至人自是真天人,悯此浊世飞埃氛。出关定隐不复现,草衣木食甘随群。天书云篆倘有作,坐遣道德为耕耘。停车挥扇相告语,为尔启钥开玄文。致柔专气五千字,划然天地如初分。乃知至人与众异,下视诸子皆虻蚊。至人昔作柱下史,披诵亦自劳精勤。三坟五典久在目,霞裾尚尔留香芸。尼父圣人敬问礼,逮今一一余坑焚。至人至意人叵测,朱縢绿检空云云。窥图抚景三叹息,春风满屋销垆薰。”(《篁墩文集》卷八十二)诗中既谈到了“紫气东来”,也言及“青牛驾车”,可谓是对这一绘画主题的完整注解。历代画过《老子出关图》的名家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宋朝有晁补之,元朝有颜辉、赵孟,明代有张路,清代有王云、任薰等等,且多有作品行世。在这些画中,老子大多特立独行,只身骑行于牛背,留下渐行渐远的孤独背影。
每个画家的笔下和胸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老子。他们都是以画笔来诠释这个古老而吉祥的绘画母题。在张大千画中,他集合了唐代韩滉《五牛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肥硕而健壮之牛,将故事的配角人物“关令尹喜”(即牵牛之侍者)也引入画中,老子乘牛车迎面而来,其雍容、宁静而泰然自若的神情跃然笔下。其祥瑞之兆,尽在传神阿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