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年来,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发展出现困难。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民营经济的政策。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政策是否落地落实?企业实际获得感如何?面临哪些新情况?针对这些问题,人民日报社内参部调研组走访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6省市83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调研。
调研显示,国家的系列减税举措、降低社保费率、改善营商环境带给企业很大实惠,部分地方政府出台实招破解融资难题,也让企业看到了希望。浙江万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瑜表示,“这种变化让我们企业能够更加集中精力,真正做好企业自身产品”。
减税降费措施“给力”,助企业“轻装上阵”。政府收入做“减法”,换来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黄鸿飞表示,新一轮减税政策力度空前,每月仅进货所需的资金就能为企业节约近千万元。“这将加速企业流动资金的运转,帮助企业快速发展。”深化增值税改革为企业送上“大禮包”。泉州匹克体育负责人称,税率由16%降至13%,大部分供应商的采购价格由此降低,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降税福利,“预计这次减税至少可以给企业带来3000万左右的利润”。社保费率企业上缴比率下调也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温州康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圣能表示,随着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政策的逐步落实,康奈集团预计两年能减少约400万元人力成本。
“放管服”持续推进,让企业“脚底生风”。多地政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例如,为从根本上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难题,上海首创性地推出“一业一证”改革,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个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企业只需要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就可以开业。平均每个行业实现审批事项压减76%,审批时限压减88%,申请材料压减67%,填表要素压减60%。在北京,新建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大为优化。建设单位只需要跑5个办事环节,整个流程最多仅需20天。
政府聚焦融资难题,促企业“焕发生机”。多名企业家表示,融资依旧是企业发展的“老大难”,但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已经让企业看到希望。厦门恒星集团介绍,厦门市级财政拿出了10亿元作为小微企业应急还贷基金,一定程度上帮助民营企业缓解了融资难题。江苏省创新推出“小微创业贷”,在利好银行的同时,也使小微企业迎来“及时雨”。苏州原创独行学堂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润说,今年1月,凭借信用企业的“标签”,他们以4.35%的基准利率获得“小微创业贷”200万元,流动资金得到及时补充。
整体环境的改善并不足以让企业彻底甩掉发展负担。一些企业反映,融资、外贸等领域部分利好政策落地遇阻,少数地方政府失信、乱收费、乱作为等个别情况仍然存在。
“期盼好政策赶快落地。”美国加征关税对外贸企业的销售额、利润、用工产生负面冲击。对美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对简化手续、缩短退税、征税返还等政策落地的期待十分迫切。部分外贸企业反映,“国家层面一直强调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稳定出口退税政策……但已有银行开始停贷,甚至有计划抽贷。企业本就面临较大困境,这种情况下抽贷,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
“下雨收伞”,破解融资难题仍待发力。多家企业反映,今年以来多地政府成立引导或担保基金,鼓励专利权和合同质押贷款,但落地情况并不理想。“一些信用贷款,到头来还是要看看土地厂房,外加担保”。此外,还有三方面问题企业反映较为集中,值得关注。一是部分企业过桥续贷遭金融“掮客”高利盘剥。多家民营企业谈到,随着金融形势的恶化,如何续贷成为一大难题。受此影响,曾一度遭遇严打的金融“掮客”死灰复燃。中部某设计装修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该公司一笔贷款面临续贷,银行工作人员推荐了一家小贷公司办理过桥。“一问才知道,年化利率竟高达48%。由于融资渠道被堵死,我们敢怒而不敢言,只能通过高利贷借新还旧。”二是部分银行试图将坏账风险转嫁给贷款企业。有民营企业透露,融资难和融资贵还表现在一些附加条件和隐性成本之上。例如,想要获得融资,企业就要替银行承担一定的不良资产化解任务,“向银行申请1亿元贷款,须购买银行500万元不良贷款,损失也全部由企业负担”。三是银行贷款给正常企业,并要求该企业将部分已贷得的资金通过重组、借贷等方式转移至已出现还款风险的银行客户,实现不良资产的延后暴露或化解。
“肠梗阻”花样多,营商环境仍有改进空间。在调研过程中,“注销难”成为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华北某商贸公司负责人郭女士想注销一家公司,耗时两年仍未成功。“第一次以‘照片不清晰’为由退件,第二次因‘签字没用碳墨笔’退件,第三次又说股东签字与10年前注册时存在差异,整个过程,我们好似盲人摸象。”
少数地方政府失信、乱收费现象并未彻底杜绝。有企业表示,招商是一套,执行又是一套,“高新区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了,原先承诺提供给公司的租房补助也就不作数了,我们先后询问了12次,至今没搞清楚”。多家外贸企业也表示,近5年来,以内陆包干费为主的“乱收费”现象在个别港区愈演愈烈。每到节假日更甚,只有支付“额外的费用”才能顺利完成提货。与其他地区同行业的企业相比,竞争力自然就降低了。
受访企业表示,目前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的“药方”正确合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力度和执行程度。希望各级政府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帮助一些民营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具体有如下建议:
对现存问题解决情况开展一次“政策回头看”。建立网上公示制度,哪些能解决,哪些不能解决,解决的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都清清楚楚地告知企业。把企业的口碑作为考核政策落实、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指标,关键看企业投资积极性是不是更高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是不是增强了,企业的满意度是不是提升了。因政策调整对企业可能带来的关停并转等事项,要按照法治原则和市场经济公平交易原则妥善处理。
将营商环境改善列为“一把手工程”。营商环境涉及企业设立、运营、发展、退出等方方面面,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的政务审批、工信部门的产业政策、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政府执法等各个领域。如果没有统一的顶层协调机制,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很容易出现推而不动的问题,部分职能部门出现不作为现象。
分类分行业施策,建立企业信息“直通车”。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营商环境上,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提升政策措施的精准度、一致性。比如,初创企业更关心的是给予补贴,中等以上成长型企业关心的是税收和政策扶持上的优惠,大型企业可能更关心政策方面的内容。同时,应设立企业对痛点堵点解决措施的评价反馈机制,从而有效了解所采取措施的效果。
进一步畅通中小微企业“供血”渠道。金融机构的尽职免责机制要落实,出台操作细则,免除一线信贷员压力。对困难企业要考虑区别对待,特别是对暂时存在困难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企业,实施个性化帮扶,帮其度过危险期。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避免虎头蛇尾,防止重出台、轻落实。很多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都很及时、全面、有针对性,但有的仅是“墙上文件”,没有落实到位。名义上,企业享有了政策的福利,但实际上却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建议做好政策文件公开和解读工作,顺畅企业获取渠道,完善政策咨询和解答机制,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的适用性和具体流程。
(执笔人:杨倩、侯云晨、刘润函)
营商环境在改善,企业获得感增强
调研显示,国家的系列减税举措、降低社保费率、改善营商环境带给企业很大实惠,部分地方政府出台实招破解融资难题,也让企业看到了希望。浙江万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瑜表示,“这种变化让我们企业能够更加集中精力,真正做好企业自身产品”。
减税降费措施“给力”,助企业“轻装上阵”。政府收入做“减法”,换来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黄鸿飞表示,新一轮减税政策力度空前,每月仅进货所需的资金就能为企业节约近千万元。“这将加速企业流动资金的运转,帮助企业快速发展。”深化增值税改革为企业送上“大禮包”。泉州匹克体育负责人称,税率由16%降至13%,大部分供应商的采购价格由此降低,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降税福利,“预计这次减税至少可以给企业带来3000万左右的利润”。社保费率企业上缴比率下调也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温州康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圣能表示,随着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政策的逐步落实,康奈集团预计两年能减少约400万元人力成本。
“放管服”持续推进,让企业“脚底生风”。多地政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例如,为从根本上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难题,上海首创性地推出“一业一证”改革,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个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企业只需要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就可以开业。平均每个行业实现审批事项压减76%,审批时限压减88%,申请材料压减67%,填表要素压减60%。在北京,新建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大为优化。建设单位只需要跑5个办事环节,整个流程最多仅需20天。
政府聚焦融资难题,促企业“焕发生机”。多名企业家表示,融资依旧是企业发展的“老大难”,但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已经让企业看到希望。厦门恒星集团介绍,厦门市级财政拿出了10亿元作为小微企业应急还贷基金,一定程度上帮助民营企业缓解了融资难题。江苏省创新推出“小微创业贷”,在利好银行的同时,也使小微企业迎来“及时雨”。苏州原创独行学堂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润说,今年1月,凭借信用企业的“标签”,他们以4.35%的基准利率获得“小微创业贷”200万元,流动资金得到及时补充。
千条万条,不落地就是“白条”
整体环境的改善并不足以让企业彻底甩掉发展负担。一些企业反映,融资、外贸等领域部分利好政策落地遇阻,少数地方政府失信、乱收费、乱作为等个别情况仍然存在。
“期盼好政策赶快落地。”美国加征关税对外贸企业的销售额、利润、用工产生负面冲击。对美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对简化手续、缩短退税、征税返还等政策落地的期待十分迫切。部分外贸企业反映,“国家层面一直强调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稳定出口退税政策……但已有银行开始停贷,甚至有计划抽贷。企业本就面临较大困境,这种情况下抽贷,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
“下雨收伞”,破解融资难题仍待发力。多家企业反映,今年以来多地政府成立引导或担保基金,鼓励专利权和合同质押贷款,但落地情况并不理想。“一些信用贷款,到头来还是要看看土地厂房,外加担保”。此外,还有三方面问题企业反映较为集中,值得关注。一是部分企业过桥续贷遭金融“掮客”高利盘剥。多家民营企业谈到,随着金融形势的恶化,如何续贷成为一大难题。受此影响,曾一度遭遇严打的金融“掮客”死灰复燃。中部某设计装修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该公司一笔贷款面临续贷,银行工作人员推荐了一家小贷公司办理过桥。“一问才知道,年化利率竟高达48%。由于融资渠道被堵死,我们敢怒而不敢言,只能通过高利贷借新还旧。”二是部分银行试图将坏账风险转嫁给贷款企业。有民营企业透露,融资难和融资贵还表现在一些附加条件和隐性成本之上。例如,想要获得融资,企业就要替银行承担一定的不良资产化解任务,“向银行申请1亿元贷款,须购买银行500万元不良贷款,损失也全部由企业负担”。三是银行贷款给正常企业,并要求该企业将部分已贷得的资金通过重组、借贷等方式转移至已出现还款风险的银行客户,实现不良资产的延后暴露或化解。
“肠梗阻”花样多,营商环境仍有改进空间。在调研过程中,“注销难”成为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华北某商贸公司负责人郭女士想注销一家公司,耗时两年仍未成功。“第一次以‘照片不清晰’为由退件,第二次因‘签字没用碳墨笔’退件,第三次又说股东签字与10年前注册时存在差异,整个过程,我们好似盲人摸象。”
少数地方政府失信、乱收费现象并未彻底杜绝。有企业表示,招商是一套,执行又是一套,“高新区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了,原先承诺提供给公司的租房补助也就不作数了,我们先后询问了12次,至今没搞清楚”。多家外贸企业也表示,近5年来,以内陆包干费为主的“乱收费”现象在个别港区愈演愈烈。每到节假日更甚,只有支付“额外的费用”才能顺利完成提货。与其他地区同行业的企业相比,竞争力自然就降低了。
以更大决心和更实举措打通堵点、激活经济
受访企业表示,目前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的“药方”正确合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力度和执行程度。希望各级政府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帮助一些民营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具体有如下建议:
对现存问题解决情况开展一次“政策回头看”。建立网上公示制度,哪些能解决,哪些不能解决,解决的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都清清楚楚地告知企业。把企业的口碑作为考核政策落实、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指标,关键看企业投资积极性是不是更高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是不是增强了,企业的满意度是不是提升了。因政策调整对企业可能带来的关停并转等事项,要按照法治原则和市场经济公平交易原则妥善处理。
将营商环境改善列为“一把手工程”。营商环境涉及企业设立、运营、发展、退出等方方面面,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的政务审批、工信部门的产业政策、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政府执法等各个领域。如果没有统一的顶层协调机制,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很容易出现推而不动的问题,部分职能部门出现不作为现象。
分类分行业施策,建立企业信息“直通车”。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营商环境上,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提升政策措施的精准度、一致性。比如,初创企业更关心的是给予补贴,中等以上成长型企业关心的是税收和政策扶持上的优惠,大型企业可能更关心政策方面的内容。同时,应设立企业对痛点堵点解决措施的评价反馈机制,从而有效了解所采取措施的效果。
进一步畅通中小微企业“供血”渠道。金融机构的尽职免责机制要落实,出台操作细则,免除一线信贷员压力。对困难企业要考虑区别对待,特别是对暂时存在困难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企业,实施个性化帮扶,帮其度过危险期。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避免虎头蛇尾,防止重出台、轻落实。很多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都很及时、全面、有针对性,但有的仅是“墙上文件”,没有落实到位。名义上,企业享有了政策的福利,但实际上却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建议做好政策文件公开和解读工作,顺畅企业获取渠道,完善政策咨询和解答机制,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的适用性和具体流程。
(执笔人:杨倩、侯云晨、刘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