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选用历史教学素材?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AODENV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素材,情趣性,服务性,历史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7-0041-04
  历史素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合理、妥帖的选用历史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黄仁宇先生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文中转引帕斯捷尔纳克的话说:历史无法眼见,犹如草叶滋长的过程中,无人能目睹其成长。恰恰是因为“无人能目睹其成长”,后人才需要一个“大历史观”,需要对草叶生长的过程和结果,做一个全面“复盘”,看清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不因一时勃兴而骄傲,不因一时萎靡而颓废,以便能明了自身所处的位置。①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学生对过去的事件很难亲身去体验和感受,这就需要借助历史素材,对所学历史进行全面的“复盘”,帮助学生感悟、理解。
  历史素材的选用不仅是教师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合理地选用素材,能帮助学生“复盘”历史的真相,形成历史思维。而素材的选用不当,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甚至会误导学生,造成思维的混乱与迷惑。笔者有一次在听《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时,某教师选用了这样一则素材:
  走出柏拉图学院,赫蒙提斯在门口巧遇他卖香肠的哥哥帕帕提和嫂子海伦也赶来参加今天的公民大会,本来只有帕帕提一人来的,但他妻子海伦执意要跟来瞧瞧热闹,并提出最好能参加公民大会,就一块来了。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会场像往常一样热闹,周围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等帕帕提夫妇走到门口时,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拦住帕帕提夫妇,对海伦说:“夫人,请止步,女士免入。”海伦很不高兴,认为这是对她的侮辱,她据理力争了很长时间,门卫还是不答应,最后,海伦只能生气地离开了。
  这则素材非常有名,虽经使用者的多次加工,但仍明显反映出素材选择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参加公民大会的约定俗成的氛围中,海伦有没有可能执意去参加公民大会呢?究竟素材的选用应该遵循怎么样的基本原则呢?本文试以《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为例,谈谈教学素材选用的基本方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②教学素材的有效选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于宋代社会经济,一般的教学设计,会按照宋代的社会经济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这样的逻辑主线来展开,学生在学习准备中,估计也会进行这样的梳理。在纪连海老师示教过的《以清明上河图为例看中国宋代的社会经济》一课中,他依托《清明上河图》这一教学素材,将学生日常可见但又了解不深的名画作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详细解读,认真挖掘,学生在一种持续的学习热情中,发现了名画所蕴涵的历史信息,掌握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特点,真正认识到《清明上河图》之所以被称为“宋代社会风情画卷”的原因,这种学习的快乐,是平铺直叙的讲述不能给予的。
  教学素材的选用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妙。关键在于该素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中,某教师以当时的一对小夫妻安娜与彼得的书信为教学素材,围绕他们的书信设计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书信一:
  亲爱的彼得:
  你在那边还好吗?听人说白匪们很凶残,你一定要多小心,我在白桦林里等着你回来。 ……
  自从你离开后,这里发生了很多事。家里的粮食绝大部分都被上面收走了;爷爷原本想去集市上用羊肉换点粮食,没想到刚到市场,羊肉就被没收了,人还差点被抓起来,现在连买卖都不能了……
  虽然很多人现在还是饿着肚子,但都能心甘情愿的默默承受着,毕竟心情与环境不一样了。
  你的安娜
  1918年12月21日
  书信二:
  我的安娜:
  原谅我到现在才回你的信,你无法想象我现在心情的喜悦。战争已经结束,我们保卫了祖国母亲。
  现在我们部队驻扎在波罗的海喀琅施塔得附近。这里的情况不甚好,到处缺少粮食和煤,很多人都在挨饿。还有,最近我们制止一场基地里水兵发动的叛乱,这些人甚至喊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战争胜利了,我们的国家怎么没有好起来呢?
  ……
  彼得
  1921年3月3日
  围绕书信一,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1)从信中找出安娜家乡发生了哪些事情?(2)联系课本,这些事反映了当时苏俄政府实施了哪些政策?(3)安娜家乡的人民对这个政策是什么情感?为什么能默默承受?围绕书信二,教师让学生探讨彼得的心理:(1)彼得是怎样复杂的心情?(2)彼得为什么喜悦?(3)彼得担忧什么?
  应该说,书信作为教学素材,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枯燥,它好像活生生地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也能够通过书信的传递,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化解。我们知道,所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时期实行的非常措施。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1918年12月21日,一战应该已经结束,这里的“战时”指的是什么呢?书信中的“白匪军”,指明了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背景。而且,“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概念明确地告诉学生,所谓共产,就是要完全国有,就是要在困难时期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渡过难关。在祖国母亲面临外敌入侵、内乱频发的危急关头,安娜家乡的人民承受了这种难以忍受的艰难,帮助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而彼得的心理活动则揭示出革命者对国内革命战争即将结束的喜悦与担忧。随着局势的日趋稳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余粮征集制激化了与农民的矛盾;禁止商品贸易使国内市场出现物品短缺的现象;实物无法配给,人民忍饥挨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出现了新的政治与经济危机。   这两则书信的选用,很好地串接了教学内容,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可见,教材的知识有限,学材的内涵无限。教师应该用真实、生动、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去质疑、思考和联想,拨动学生内在的思动、情动、神动和心动。当然,这些书信是否具有历史的真实感,下文会有进一步阐述。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迅速。”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不仅能克服学生的学习焦虑与恐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素材应该为课堂教学服务,选用素材时,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该素材是否有利于拓展知识外延,挖掘教学内涵。但是,当前的教学素材选用却明显存在三大误区:
  (1)素材选用庸俗化。部分教师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甚至是现在流行的“穿越剧”作为教学素材来吸引学生,这不仅误导学生,而且还造成教学流程浅薄、混乱,结果明显得不偿失。
  (2)素材选用简单化。基本以教材、教参内容为素材,未能选用生动、有趣的其他课程资源,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发展的规律,造成教学流程平铺直叙,缺少起伏。
  (3)素材选用复杂化。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部分教师选用了许多素材,但由于不能有效取舍,照单全收,反而使教学难度加大。素材利用时又不注重铺垫,提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高难度问题,造成教学流程艰涩不畅,影响学生思维。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中,教师继续围绕书信这一教学素材很好地克服了这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书信三:
  亲爱的彼得:
  终于等来了你的消息,上帝保佑。
  ……
  今年上面说不再收我们的余粮了,而是像以前一样征收粮食税。这下村子里可都疯了,大家又开始没日没夜地干活。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现在又能做买卖了,爷爷刚刚去市场上卖了点粮食,换了点肥皂,我又能好好洗个澡啦。……
  盼你回来!
  你的安娜
  1921年8月16日
  很明显,从书信三中引出了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等内容,让学生从安娜喜悦的心情中,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危机。而新经济政策力图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恢复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导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中对这两个政策的内容往往感觉头痛,而通过书信这一素材,学生通过对这两个政策的相互比较,就能形象直观地掌握这些内容,学习的负担大大减轻。而且书信中的“像以前一样”“又”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列宁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的话:“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①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国家资本主义这些内容,实际上是旧方法的新运用,是根据国情的再创造。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得出理性的认识,教学的效率是肯定能够提高的。
  教学是门艺术,那么为教学服务的原始材料都应该属于素材的范畴。历史素材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图片、史料以及如文章中提及的书信和刻意营造的教学情境都应该属于历史素材。
  历史虽已“逝去”,但“余韵”犹存。我们学习历史,并不是希望一味的还原历史现象,而是力图借助历史素材,帮助学生走近历史深处,得出理性的感悟。正因为如此,历史的素材选用必须体现历史感——力求真实地反映历史现象。回到《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中来,通过前面的三封书信,我们已经清楚地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用书信这一相对私密的载体,解密历史的真相。应该说,前三封信仅从历史素材选用的情趣性、服务性上来说,是做得不错的,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作用。但第四封书信的呈现,却暴露了很大的问题:
  书信四:
  我的安娜:
  关于你说的这两个政策,我也在反复思考:
  有时候认为,我们好不容易赶走了外国资本家,现在又允许他们回来投资,这不是又走回到资本主义道路,很危险啊!
  有时候又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所有东西归大家共有,按需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恰恰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我们坚持下去,可能就能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啊,为什么要放弃呢?
  有时候甚至认为,不管他什么政策,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有好处,就是好政策。
  你觉得呢?安娜……
  我即将回来!等我!
  彼得
  1922年1月21日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书信内容,教师提出了“你认为哪种心情更合理?为什么”这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按照教师的设计,书信中的三种心情,代表着三种结论: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但正是这样的设计,反而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惑:这些素材是真的吗?彼得当时真的会这么想吗?也正是这样的设计,让听课的教师恍然大悟:为教师的预设而提供的素材很有可能是艺术的创作。课后同授课教师交流,教师也坦诚地回答上述四封书信都是教师自己根据当时苏俄的国情,加以自己的形象加工、创作的。
  应该说,教师的努力与才气是得到大家肯定的,能仿造出如此逼真的口吻,如此真实的情境,体现了该教师的学科素养,实属不易。但这里也带来一个问题——历史素材能否自己加工、创造?我们知道,历史是科学,文学是艺术。艺术可以再加工,科学则必须尊重基本的规范与原理。历史不允许有任何的修改,真实才是它最本质的体现,失去了真实,历史也就成了一种造作与摆设。因此,历史素材的选用,绝对不能胡编乱造。可以说,越能以假乱真的历史素材,对学生的误导可能会越大。
  其实,只要作一个教学的有心人,依托真实、生动的教学素材,精心设计、合理运用,也是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的。某初中教师在设计有关唐朝的教学内容时,以《诗说唐朝盛衰》为题,以唐诗作为教学的主体素材,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所能体现的唐朝盛衰的历史现象,通过学习还能让学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深刻原理,体会余秋雨先生的名句:“站在唐朝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诗人”的真正内涵,这种素材的选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达到“补史书之缺憾,还历史以真实;赏诗歌之优美,品历史之厚重”的境界。
  【作者简介】朱可,男,1963年生,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中学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艺术、教师专业发展、高考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其他文献
关键词:听评课,课堂观察,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7-0051-05  听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掌握的主要技能,是教师参与课堂研究的重要方式,是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业务活动。但传统的听评课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认为,听课就是“指领导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 “土改”,地权变动,政权变动,历史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23-0025-04   一、学理探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较为详尽地阐述了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其中首先提到:“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要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并考虑到与初中、大学相关专业的衔接,依据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①这意味着在课程设计
关键词 历史主体,历史主体观念,中学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3-0055-06   为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历史空间和历史空间观念这两个重要概念的涵义,笔者近来认真读了几本历史地理学专著。阅读过程中,历史地理学者的一些精辟论述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在其编著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一书的“导言”中
关于中美历史教育的差异,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有过论述。本文拟从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入手,管窥中美史料教学的差异,并冀图由此得出一点启示。中国案例来自北京市第七中学梁爽老师,获得北京市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虽然属于个人作品,但获奖则意味着官方对于这种设计思路的认可。美国案例来自康涅狄格州的“美国史教学计划”(TAHP),①属于官方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美国历史教育界对于什么是“好的史料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欧洲,文明多元,封君封臣,庄园,商业发展,市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5-0021-09 “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从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关键词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挑战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3-0003-06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技术革新速度的加快,基础教育课程应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这一背景下问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简称新版课标),体现着我国深化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面对不可逆转的社会变化,我们需要重新设计课程
摘 要1821年赦令是帝俄政府调整美洲殖民政策的重要文件,内容涉及俄属美洲的边界、领海、贸易等方面。赦令具有明显的对外性质,旨在处理俄属美洲与外国势力的关系,确立俄属美洲的统治权。1821年赦令的颁布加剧了美洲西北海岸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面对来自英、美两国的巨大压力,帝俄政府的态度随后发生变化,基本放弃了原来的政策主张。从历史的维度来分析,帝俄政府态度的这种嬗变正是其全球战略布局、西北海岸国际局势
关键词:美国宪法,总统权力,三权分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7-0066-02  美国是继英国之后取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国家。不但如此,它还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新的资产阶级统治形式——民主共和制。继美国之后很多国家也都采用了这种体制。它借鉴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分属于国会、最高法院
关键词 石堰材料论文题,历史考试测量,命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21-0062-06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许多地区的历史考试,融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设计了基于材料的历史论文题(或称材料论证写作题)。该题型在测量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在考核目标上,立足历史思维能力而不是史实的简单记忆,希望以测量内容、目
[摘要]在高等师范院校公共选修课课堂中,探究式学习对于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公选课《秦汉史概论》的探究式学习实践中,给学生构建一个学习和交流平台提供更好的探究式学习硬件条件及实践机会,有效控制公共选修课的学生规模等,能更好地改进和推广探究武学习。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高等师范院校,公共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