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玩具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PEP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1976年。那时我们家住的房子是父母当时用几百元钱买来的婚房。有很高的顶、木头椽子、老虎窗,还有一个很大的天井、红漆木门,及门外泥土地上一棵大树。我很喜欢那房子屋顶很高是尖顶,地上铺的是暗绿被磨平的马赛赛克尖形光滑小石子(向专家考证可能叫水磨石),酷暑的时候赤脚走在上头最舒服。还可以经常叫来小朋友一起在天井里搬一小方桌晒太阳。院子里安静、明亮而温暖。院子的角落里堆着煤球,另一侧有一个正方形的小阴沟,时常有蚯蚓爬出来,我一个人的时候就时常向它们撤盐;或者蹲在地上,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模仿原始人利用自然资源点燃火柴甚至烧白纸。
  那时候我有一辆二手墨绿三轮小自行车,轮子边的铁轴有点生锈了。我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就骑着我的小三轮车出去兜风,也许是骑惯了三轮车,长大以后我再也没能学会骑两轮的自行车,每次兜风都会路过一些地方,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还用公用自来水,远处有一块被水冲得很光滑泛出土黄色的水泥平地,一行排列着好几个水龙头,整天都有大人们聚集在那里洗衣服。
  这辆三轮自行车是我主要的玩具。除此以外,有一些二手的红色小轿车模型之类并不是我的最爱。布娃娃那时候我也不是特别喜欢。绒布的长大以后倒喜欢起来。那时我有一个塑料的布娃娃,不是特别大,是父母给我新买的,穿很正派的红裙子,有一头金丝鬈发,头发可能发可能是用尼龙丝做的,有点粗,我经常发可能是用尼龙丝做的,有点粗,而且硬,我经常用梳子梳头,时间长了,她的金丝发一根根脱落,最后只剩下有很多洞眼的的头皮。还有一个充气的铁臂阿童木,很大的体积,充气玩具那时候我比较喜欢,所以同时还拥有了一个体积很大脖子巨大面目和善的长颈鹿,我都都几乎可以骑在上面。
  我最喜欢的玩具是一根魔棍,当时我对它使用得出神入化,会做足球、蛇还有其他很多造型。更小的时候我有彩色积木,搭出来的城堡也蔚为壮观。还有一只可以上发条的绿青蛙,上发条之后会在地上乱蹦,保存的时间也很长。
  我一直渴望拥有而 一直没有买到过的玩具有三个。一具是一按按钮封闭的鸡蛋壳就会旋转的一只小鸡,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当时应该是很常见的,但自己一直都没有买到,所以念念不忘,很长一段时间做梦老是梦到它。另一个是当时的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的玩具,会四周旋转拍照的小熊,东南西北每转到一个方向就会举起相机,喀嚓闪光一亮就会拍照。这个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始终没有买到。还有一个是组合式扮家家用的厨具、有冰箱、组合式橱柜、锅碗瓢盆等,那个可能是因为价格比较贵一直没买。所以每次和小朋友玩扮家家,我总是把家里的秤砣拿出来,装卖菜称斤两,那种成就感也还不错。但聊以自慰的是我有一套木制小茶具,小茶壶只有一厘米大小,还整整齐齐放在一张只有三分一手掌那么大的圆桌子上,好像是父母去杭州时给我带回来的,迷你型,微小但做工非常精致,一厘米的上茶壶还配有尼龙丝纺织的茶壶。那时候也经常扮家家,那时候我比较变态,头上罩着特别土的大红色尼龙薄围巾,喜欢扮演经常昏厥过去的公主,要别的女伴扮演关键时候扶住我的丫头。还有一个比较变态的是我有明显的角落情节,我妈一打开放被褥的大橱门我就转进去不出来,家里买了新电器的纸方盒子我就转进去不出来,再不行就整天呆在里面不出来。平时也跳绳,玩跳格子,踢毽子,过年的时候拾人家放完的鞭炮,从中间掰断把残余的火药暴露出来后用火柴点燃,大家称呼它“老太婆CESI(小便)”。平时走在路上看到一串红就摘下来吃它的屁股当零食。
  我小时候经常读的童话书是彩色版的《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的故事我并不是很喜欢,但我有的那本书色彩很漂亮,里面皇后扮演的老巫婆在暗夜里拄着拐杖随风摆动的镜头一直铭刻在心。后来这本书丢了,到十几岁搬家之后才在床底下发现,已经被除虫蛀坏了。还有一套用土黄色线条勾勒出来的非常美丽的古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形象——《伊利亚特》,这套三本一直保存至今。
  最经常与我玩的是我们家隔壁邻居的小孩,和我同龄的一个女孩,但特别像男孩,很活泼精干,胆子很大,会爬树,这点我很羡慕,她像一个猴子一样灵活地可以到达树顶,但我怎么也爬上去。我小时候和现在特别不同,羞涩腼腆还像个小女孩。我有一个特别漂亮的藤制小花蓝,非常小,抻在手上只能当装饰。每天我就骑着我的自行车,挎上我的小花篮和她一起出去偷别人花园里的花,这是我们最经常做原事,而且做得最开心百做不厌。那里候很多人家的花园外面是有栅栏的,遮得严严实实,我们就偷偷爬进入,她负责把好看的花采下来,我负责把花一朵朵插进我的小花篮。每天采集足够的花之后,找一家人家扔门口,有大石块垫着的台阶,我们把花和一些果实全部乾坤这块大石头底下,过几天再来巡视一下这些被掩埋起来的偷来的宝贝。说到这里我才明白,我小时候好几年所经营的主业是一个采花大盗。
其他文献
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海南一样慢节奏的生活,慢慢的,欣赏人生沿途的风景;慢慢的,看清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就像早茶,慢慢的,可以是坐着闲话家常;也可以是食指大动品尝美食——不论是哪样,都是从枯燥的生活中跳脱出来,享受片刻的悠闲。  说起早茶,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广东的粤式早茶。就因为粤式早茶的光芒过于耀眼,致使世人忽略了另一经典的存在——同样是早茶,它要比粤式早茶在口味上清淡一些,价位上也更便宜一些,但是味道上
期刊
奶茶刘若英代言的一个广告:以充满故事的乌镇为起点,然后在乌镇的美景中结束。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质朴人家,还有那写满了历史的斑驳青石墙。从清早的晨曦到黄昏的夕阳,乌镇人的生活被完整呈现。  这广告激起了我想去看一看乌镇的冲动。等到终于去了那个地方以后,没想到会有些失望,但好在也有一些惊喜。第一眼:夹缝中的乌镇  去乌镇的时候,西栅的景点尚未开发完全,而东栅的景点已经变得姿色有限。生活化的流水人家和络
期刊
潜水、海钓、潜艇观光、游艇、海豚表演、鲸鲨观光、海上游乐、海岛婚礼等应有尽有,而关于分界洲岛的美与印象,数之不尽。他们说,这里可以与马尔代夫媲美。  初闻分界洲岛,只感觉一股浓浓的海岛气息。分界洲岛位于海南岛东部的“腰线”地带,是陵水县与万宁市交界处的一个海岛型景区,同时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毗邻自然的天堂  如果要用什么来比喻我对分界洲岛的第一印象,那就是离自然最近的天堂。岛上所开发的景点以
期刊
车子在山路上一圈一圈的向上驶去,海拔也不断的在升高。登上尖峰岭之时,云层很厚,许是要下雨了。  忽逢桃花源  沿着山路转了许久,忽然眼前的景色变了,不再是漫无止境的山路。取而代之的是道路两旁铁网上的藤蔓,上面开着不知名的橙色的小花。下车时低洼的地方有些积水,看来是下过一场雨。同行的友人介绍,这尖峰岭上时常下山雨,一阵一阵的,没个准儿。  身后是一栋砖红色的独立主楼,被绿色包围,衬着朦胧的水汽,倒是
期刊
[策划人语]在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著作《童年的消逝》中详尽阐述了“印刷术创造了童年,电子媒介又使之消逝。”以观点。此书完稿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网络世界还没有侵犯到儿童的领地。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儿童节,并且是在读书时代反复被强调的一个节日,所以6月带来的躁动和怀旧,多少会聚焦于“童年”的记忆。在此,我们聆听跨越半个世纪、跨越城乡的童年回忆,或许恰如波兹曼所言:“有关童年消
期刊
渔船退休后,不能再使用的老渔船除了劈了烧柴,再无他用,于是被抛弃在海滩上。可是有人却能让它变废为宝,让它的生命重新活起来。在都市一隅,老船长驿站中的船木家具让你重新认识这些船木的价值所在。  那些漂洋过海、闯过风闯过浪的老船木,在大海中逐浪而行,记录一个又一个的沉浮故事,记录着渔人的梦想与希望。铁钉留下的眼孔、海水浸泡的痕迹,丝毫没有影响它的美感,反而增添了一份深邃。  在海甸岛的老船木家具店里,
期刊
朱自清先生说,“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由此浮想联翩思绪腾飞,恍然如置身于那纸醉金迷之境,十里秦淮之畔。凭栏而望,看那青楼林立,画舫凌波;小灯万盏,佳丽聚集;金粉楼台,鳞次栉比;桨声灯影,如醉如痴。模糊灯影中,依稀瞧见几抹丽影,衣袖翩跹,胭脂乱眼。“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浮浮沉沉的梦境中,那些传说,那些旧事,随着柔波荡漾,
期刊
[儿童版]  就像形式各异的服装,“儿童游戏”这个想法也似乎正从我们的股掌之中流失。我们过去习惯于认为儿童游戏并不需要教官、裁判或观众,只要有空间和器材,儿童就可以开始玩了;游戏的目的不为别的,只图快活。然而,就连两千多年前在雅典时代就出现的捉迷藏,现在几乎已经完全从儿童自发的娱乐活动中消失了。儿童游戏,言简意赅地说,已成为濒于灭绝的物种。  ——摘自《童年的消逝》  那时候的男孩是天才少年。  
期刊
晨曦微露之时,在茶楼里或细喝慢饮,或应答酬谢,或悠度光阴,这一坐便坐出了许多的老饕,他们对早茶茶点的讲究,不输专业美食家对美食的讲究。海南早茶的茶点很多,但是上座率比较高的,其实也就几样。  海南人上茶楼喝早茶已经是一种习惯,海口的大宾馆、小酒店以及茶坊皆有早茶。晨曦微露之时,在茶楼里或细喝慢饮,或应答酬谢,或悠度光阴,这一坐便坐出了许多的老饕,他们对早茶茶点的讲究,不输专业美食家对美食的讲究。海
期刊
海南的早茶其实很有特点,虽然有些喝早茶的地方是借鉴粤式早茶这种形式发展起来,但是到了后期,也逐渐本土化了。  每天上下班坐公交,从车窗外看车流人潮瞬时而过,喧闹的大街马路,难以再寻回童年时那质朴的感觉。总是不经意的留心街边一些已经发黄发旧的茶店招牌,我暗自在心里想,或许那里面有什么秘密,否则这块招牌也不会风吹日晒这么久。上了年纪的人会让我很尊敬,同样上了年纪的老招牌也会让我从心底里敬佩。  怀念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