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炎症因子TNF-α和IgM影响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jie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电针干预“足三里”“关元”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免疫球蛋白M(immune globulin M,IgM)的调控作用.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胶原诱导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造模方法制备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持续20 d,造模成功后,对电针组大鼠进行电针“足三里”“关元”刺激.1次/d,15 min/次,5 d/疗程,共5个疗程.观察大鼠一般状态,每隔3d测量大鼠前、后肢腕踝关节直径并进行关节炎指数(arthritic index,AI)评分、测量体质量,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gM含量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左右踝关节直径、AI评分、血清TNF-α、IgM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左右踝关节直径、AI评分、血清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P<0.01,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踝关节关节滑膜细胞增生,关节软骨破坏,关节腔消失且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电针组大鼠踝关节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 电针治疗能够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的肿胀程度及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炎症因子相关.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已从单方面的医疗层次发展到多方面如中医药数据挖掘、信息管理与利用等层次.因此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成为中医药教育工作者热切讨论的话题.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中医药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从通识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科研创新信息素养3个方面展开.
患者男性,54岁,因上腹腹胀、皮肤巩膜黄染10天入院.诊断为壶腹部占位.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第13天出现消化道出血,剖腹探查见胰管支撑管压迫空肠黏膜产生溃疡活动性出血.术后恢复顺利出院.随访至今仍存活.
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生存了数以亿万计的微生物,现代科学表明,肠道菌群与生理调节特别是胃肠道疾病息息相关,高通量测序技术凭借着高灵敏度、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中.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对中药治疗胃肠道疾病中肠道菌群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章就这些成果进行综述,探讨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今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苏木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具有很强的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免疫抑制以及改善血糖的药理作用.通过临床实践及文献查阅也发现,苏木的临床应用较广,可用于治疗以下疾病:(1)内科慢性病,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肿瘤等;(2)妇科经、带、胎、产病;(3)伤科疾病.因此该文将苏木在上述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为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混合于罗哌卡因用于腰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单侧膝部或股骨手术的成年患者9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地米组和右美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后路腰丛阻滞,对照组注入浓度为0.375%(3.75 mg/mL)的盐酸罗哌卡因0.5 mL/kg,地米组注入相同浓度、等效容量的局麻药和地塞米松0.1 mg/kg,右美组注入相同浓度、等效容量的局麻药和右美托咪定1μg/kg.比较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 h内VAS
古人在造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造豉的时间与温度,黑豆前期处理,黑豆的蒸与煮,覆盖物,发酵出现白衣与黄衣上遍,初次发酵后晾晒、簸净与清洗,二次发酵的干湿程度、覆盖物、发酵时间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合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淡豆豉制作工艺及实践体会,提出的研究思路包括:黑豆的蒸煮之别、桑叶青蒿的入药方式、初次发酵后的晾晒、二次发酵前黑豆的含水量、初次发酵温度、二次发酵完成的标准、《本草纲目》发酵法的研究.
目的 探究荜茇生物碱对胰岛素抵抗的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方法 将由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来的脂肪细胞给予地塞米松诱导,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胰岛素抵抗模型组、二甲双胍组、荜茇宁组、胡椒碱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使用地塞米松造模48 h,造模成功后分别按照分组进行给药,检测给药后葡萄糖消耗量的变化.结果 地塞米松造模48 h后,模型组的葡萄糖消耗量显著高于正常组,证明造模成功.之后对造模后的细胞进行药物干预,结果显示经过荜茇宁和胡椒碱处理后,给药组细胞培养基中葡萄糖消耗量较模型组均有所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置入耐高压双腔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出现送管困难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5例心脏移植术后置入耐高压双腔PICC时发生送管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结果 23例心脏移植术后置管患者中出现送管困难5例.其中2例送管困难原因为静脉瘢痕致狭窄、畸形,1例为静脉解剖异常,移植术中曾做左头臂静脉离断;1例为体位因素、导管因素或血流动力学因素;1例未查找出具体原因.结论 对于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置管出现送管困难,除考虑患者的静脉因素、体位摆放情况、导管本身材质情况外,不能忽视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重度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创面细菌学结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ZXY) 30例和基础治疗组(JC)3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基础上,ZXY组予一效膏外用结合自拟中药汤剂(清热通络汤)口服;JC组予常规换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血清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表达,创面细菌学结果,中医症候评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ZXY组血
中风临床表现繁多,但其病位在脑,病机可总结为正虚邪盛、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髓海失充、痰瘀闭阻脑络等.脑髓对全身脏腑有调节作用,临床上可以通过针刺头部穴位来达到调节头部气血,蓄灌髓海,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头穴丛刺法是于致顺教授在多年临床积累结合针灸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治疗中风的针刺手法,临床效果显著.文章基于四海理论中“脑为髓海”理论,结合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参考头穴丛刺法的实验基础及临床应用,来探讨头穴丛刺法治疗中风的思路,为临床头穴丛刺法治疗中风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