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法律的碰撞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a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标志着人类战胜了丑恶和混乱的自然状态吗?法律是权力与自私的结果吗?在《当法律遇见爱》这本法律与文化研究的著作里,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卡恩通过对经典悲剧《李尔王》进行细读,敏锐地指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过是犹太-基督教传统的遗产,实际上法律的美德通常受到法律秩序之外的“爱”的挑战。法律之外的世界并非只有自然状态这个唯一的答案,还可能存在一个“爱”的世界。
  在保罗·卡恩看来,《李尔王》是围绕爱和由爱而产生的政治问题展开的。年事已高的李尔王因爱之名对三个女儿进行审判,以女儿的爱为标准来分割国土,解决自己的王位继承问题。他试图用法律去规范人心,以爱来塑造权力,以权力来巩固爱。李尔王的大臣葛洛斯忒一家面临同样的问题,私生子蔼得孟依照当时的法律,是没有继承权的,但是他认为这样的法律规定不符合天理,为了争取他的继承权陷害嫡生子蔼特加,蔼特加需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爱。但是前述基于爱的行为因为和法律外衣下的政治行为纠缠在一起,都开始扭曲变形。结果无论是李尔王还是葛洛斯忒都无法分辨真相,在爱与法律中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最后,整个王国只剩下了政治势力的勾心斗角。正如葛洛斯忒所说:“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成仇雠;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我们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只有一些阴谋、欺诈、叛逆、纷乱,追随在我们的背后,把我们赶下坟墓里去。”
  当爱遇上法律,爱为什么会变成爱的对立面?对这一问题,保罗·卡恩认为,在政治层面,爱的对立面是权力;而在心理层面,爱的对立面是意志。无论是政治权力还是个体意志,在实际运行中都会借助法律或天理。个体意志还可以自创若干标准的“天理”,以评判“瘟人的习俗成规”;个体意志也会设计一套理想化的法律秩序来评判天理。因此天理和法律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只会鼓动人们转移立场,而在爱着的人眼里,只有爱,没有天理与法律之分,爱是根基,是一切,超越了法律与天理,也超越了人的意志和政治权力。这样一来,当爱遇到法律时就会遭遇巨大的抵触,就会扭曲变形。换句话说,爱与法律遵循截然不同的逻辑,我们不能以爱的逻辑去理解法律或者政治。
  因此,我们在《李尔王》中看到很多不符合情感逻辑但符合法律逻辑或者政治逻辑的怪事,比如李尔王内心里面明明最喜欢自己的开心果——最小的三女儿。却非要三个女儿当众再表示一番她们对自己的爱,这种考验有悖常理,而且以这种考验的结果来分配国土,结果忠实于内心之爱的小女儿反遭驱逐,全部国土落入了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之手,这样的结果就更加不可理喻了。通过法律去控制爱,去宣示爱,最终却毁了爱。但人们遭遇的就是爱的毁灭的命运。
  也许有人会问,人既离不开法律,也离不开爱,那么爱与法律有没有可能和平共处呢?我们能否实现建立在爱之上的法律或者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爱?在《李尔王》两次因爱之名的审判中,这种努力或者幻想都归于失败。正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我们所过着的生活,其实就是因为遵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的惩罚。法律与爱的冲突正是我们遭受的惩罚,莎士比亚和保罗·卡恩进一步告诉我们残酷的真相:在法律理想国里面,享受法律之下的自由是要付出灵魂上的代价,人的灵魂要追求自由需要逃逸。
  《当法律遇见爱》提示我们去重新检讨自己对法律的信仰,法律是一个有着固有缺陷的领域,甚至是一种悲剧、我们离不开法律,但要想获得灵魂上的自由,不能寄希望于法律。正如经验告诉我们的那样,我们一边臣服于法律,一边不断地挑战法律,试图超越它赋予我们的身份。我们其实是在不自觉地尋找李尔王生命中的那片荒野,哪怕付出失去理智的代价,只有在那里我们才可以发现真我,发现爱。这种经验同时也包含了另外的暗示,没有法律的世界未必真的只能像霍布斯描述的自然状态那样。
其他文献
《东盟宪章》诞生后,东盟将增设人权委员会,同时有权以多数表决的方式对违反宪章的成员国予以制裁,包括暂停其成员资格或除名。  8月8日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40周年的日子。这个比欧盟小10岁的区域性组织正日渐成熟,迈上了制定东盟宪章的新征程。  与欧盟一样,东盟一体化也遇上了磕磕绊绊。7月30日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会场外,就有高举反对东盟贸易自由化标语的游行者在与警察的肢体冲撞中受伤
一、目标与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异化”主题的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了解人在“异化”时的命运,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研读作品,从情节、人物、环境、细节、语言、情感等角度鉴赏作品,挖掘作品的意蕴,积累鉴赏经验,获得审美体验。  3.尝试文学评论,续写、改写、创作小说。  学习内容:  1.阅读与鉴赏:《促织》《变形记
媒体    “郊区化”的后果    本期《时代》以驻上海的资深记者比尔·鲍威尔的经历为蓝本,探讨中国大城市迅速向外扩张的现象。  我的妻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2004年春天我们从纽约搬到了上海,两年半之后我们在上海郊区一个叫松江新城的小镇买下一幢3层高、有5间卧室的房子。我们的房子坐落在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岸边。有一个下午,我从屋里看到河的另一边,那里绵延数英里的大块土地尚待开发,当地农民仍在地上
2008年7月的一个下午,佛山拍卖行的一场拍卖会中,一栋起拍价512万的建筑物,被人拍走。但令人吃惊的是,竞买人众多的这次拍卖,只有一次竞价,短短10几分钟内便完成交易;其次,只有一人拿到标的,但每个参加的竞买人,都可以分得10万元。而去年,全国拍卖行业的总成交额更是高达3279亿元。  针对拍卖行业的财富谜团,记者随后跟随业内人士一探究竟。这个行业的一张完善的财富网络,逐渐浮出水面。    司空
颁奖辞:耿庆国的言行并未实际影响2008年中国的现实,没能挽救生命,没能促进法律修订,但我们依然将他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在写给国家地震局的信中,他署名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者,他自称,所做之事只是为了周恩来总理当年的一句嘱托。  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接见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全体代表前,要求先听取青年专家的情况介绍。当时周恩来总理见的
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于美国,从19世纪后期就陆续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劳动节,是劳工阶级组织各种游行庆祝或者示威抗议的日子。但是唯独美国人不纪念五一。美国人的劳动节定在9月第一个星期一,以便大家在夏天最后的日子里能够有个长周末好出去度假。劳动节这个周末,是美国的公路最繁忙的日子之一。除了极个别的事件之外,美国的劳动节与示威游行毫无关系。  美国的劳动节体现了美国劳资关系的重要本质。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
宏观调控15年    1991年的时候,我刚刚从日本回国,回国撰写的第一篇研究报告中,对当时的经济形势作出了一个判断,就是中国经济“正处于新的一轮大起之前夕”。后来证明这个判断是比较正确的。作出这个判断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当时我们经过紧张的调研,了解到市场已经开始复苏;再一个就是1991年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朱镕基到北京工作以后首先着手解决“三角债”问题。1991年下半年开始了全国性的清理
在过往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当代金融机构不曾有过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类似事件的金融处置经验。这意味着,当银行试图去核实和核销那些由于客观灾害而转为不良资产的债权之时,难免要冒一定的道德风险。   汶川大地震给中国商业银行出了一道难题。灾区的重大人员伤亡和各种财产损失,无疑将增加商业银行在这一地区的信贷回收和处置难度。事实上,很多债务人的财产已经灭失或接近于灭失。面对毁灭性的灾害,银行是继续主张他们的
十七大报告中讲到要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政策意愿很好。只不过,在国有制之下,老百姓缺乏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产权基础。因此,我认为,民有化改革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的根本性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中国的国有资产改革开始于1980年代初,从最初的承包制、砸“三铁”,到后来的买断工龄、“从头再来”,再到国退民进、管理层收购(MBO),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里,相关的争论和反思从
2月27日,陈水扁宣布终止统一纲领,严重冲撞台湾海峡的稳定现状。尽管在宣布有关行动时,他将原本“废除统一纲领”的“废除”二字,修改为“终止”(终统),英文由“abolish”,修订为“cease”,表现出一副要减少文字刺激性的“诚意”,还特别在七点声明中,多次重申他继续坚守不改变台海现状的承诺。   然而,根据台湾一贯采用的规定解释,终统和废统两者之间的意义,根本毫无差异,加上他绝口不再重申“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