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文洁若:写到拿不动笔那一天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文洁若,翻译家。1927年生于北京,是中国翻译日文作品最多的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的作品,很多都是经由她之手被引荐给中国读者。她与丈夫萧乾晚年合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是一件文坛盛事。
  走进文洁若的家中,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走道边、沙发上、柜子里、床上,都放满了书,几乎没什么下脚的地方。就连一个废置的冰箱里,打开来也塞满了书与资料。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想找一个地方安置摄像机,好不容易才收拾出来。这个家简直像是文洁若的一个“车间”,老人把自己的生活空间压缩到最低,重心依旧放在工作上。
  就在不久前,由文洁若主持翻译的三岛由纪夫作品《春雪》《天人五衰》刚出了修订本。如今,她每天都要工作8小时,过得忙碌而充实。孩子们都在国外,但这位“空巢老人”身上,看不到一丝消极和颓丧。她语言爽利,思路清晰,脸颊红润。她说自己常梦见父亲、母亲,还有丈夫萧乾,“梦见的都是好事。”
  “书呆子”的求学生涯
  我父亲23岁时考上了高等文官,赴日担任外交官。父亲很注重对孩子们的教育。我有4个姐姐,两个弟弟。1934年,父亲把我们接到东京,接受多语种的教育。后来,中国驻日大使被撤,父亲也被免职。回到北京后,我就读于东单头条的一家日本小学,父亲靠着变卖东西给我们交学费。
  1940年3月,我去了东单三条的天主教圣心学校,攻读英文和法文。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孩子,用的是母语,但学习成绩却比不上我。在圣心学校念了将近两年书,上台领奖的总是我。后来家中经济条件拮据,我读完四年级就辍学了。但我没有气馁,一直坚持自学。后来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我对翻译自小有一种情结。在日本时,有一次,书店里有一套日译本的《尤利西斯》。原著是爱尔兰人詹姆斯·乔伊斯1922年出版的,一度是一部禁书。乔伊斯是西方文学的叛逆者,这本书用意识流的手法写了大量的心理活动,全书除了夹杂着法、德、意、西以及北欧的多种语言外,还时常使用希腊语和梵文。作者在写作时处心积虑地为阅读设置各种障碍,文字生僻、内容艰涩。父亲对我说:“你看,日本人连那么难懂的书都翻出来了,要是你用功搞翻译,将来在书上印上自己的名字多好!”
  后来回国后,他要求我把一套《世界小学读本》日译本转译成中文,我每天晚上坐在父亲对面,跟他合用一盏台灯,历时4年,将10本书译完,总共100万字。这为我日后的翻译工作打下基础。
  自1936年起,父亲就失业。在圣心学校读书时,我穿的是四姐的一双旧冰鞋,把冰刀卸掉了。上清华时,我穿着父亲的旧皮鞋。然而我的功课一直是拔尖的。我一点儿也不羡慕那些身穿皮大衣、每周进两次城去看美国电影的富家小姐。
  那时恋爱与我无缘,因为我是个下了课就进图书馆的“书呆子”。我选了好几门高年级的课,所以时间老是不够用。在昏暗的校园里,每次遇到树林中喁喁细语的情侣,我就想:“我可没有那份闲工夫。”
  共历磨难二十二载
  1950年,我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考入了三联书店当校对,几个月后调到刚成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我不仅看译稿,而且经常找来原文著作。在稿子周围,密密匝匝地贴上小条,像长满了胡须一般。我干的活远远超出了校对的范畴,经常因为自己“管得太宽”而加班加点。
  1953年,萧乾也调了过去。最初,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能和他在一起。我们的年龄相差17岁。他之前曾有过3段婚史,二战时当过《大公报》的驻外记者,是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1949年,萧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香港报人的工作收入不菲,母校英国剑桥又以教席邀聘,剑桥的教授专程去香港接他,应允终身职位。但萧乾回到了中国,他说:“我像只恋家的鸽子,奔回自己的出生地。”可回国后,他并未被当时的文化界接受,还不小心撰文得罪了人。所以,论名,他当时只是臭名;论利,他更是身无长物。许多人劝我不要同他结合,但最终我还是决定嫁给他。
  我们的姻缘是由文字开始的。我经常捧着译本,带着原书去向他请教。他讲话诙谐幽默,除了对译文表达明确意见,还给我讲一些道理。他反对直译、硬译,强调无论译什么,首先要掌握原著的内涵。我被他的学识吸引了,没有一个同龄人引起我那么大的兴趣。我意识到在文字工作上,我不但找到了一位向导,也有了知音。
  我曾认识一对夫妻,因为一个爱跳舞,一个不爱,弄得很苦恼。我们则从未因兴趣不同而产生矛盾。我们童年都生活在北平,又都上了教会学校。我们都喜欢听亨德尔的《弥赛亚》和莫扎特的《安魂曲》,我们又都研究外国文学,喜欢狄更斯、罗曼·罗兰、马克·吐温和曼斯菲尔德。
  1954年初春的一天,我们从东城区民政局领了结婚证书。我们的婚礼没有仪式,没有交换戒指,没有背诵誓词,然而两个人都像找到了生命的归宿。
  婚后,我们互相“改造”。对待翻译,萧乾不像对待创作那样有热情。但那时创作的条件实在不具备。我就对他说:“既然不让你去搞创作,你就去翻译几本书好了,总比虚度光阴强。”他接受了我的意见,婚后3年,他一口气译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捷克作家雅·哈谢克的《好兵帅克》,“英国小说之父”亨利·菲尔丁的《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这三部经典之作。
  但是好景不长,1957年,萧乾被戴上右派的帽子,我也当了20多年的“臭妖婆”。那时候,每次运动一来,很多人就一拥而上,斗这个、斗那个,和自己最亲的人划清界限。但我一直相信他:“右派这顶大帽子不论你戴多少年,我都不会离开你。”
  我们在惶恐中小心度日。1961年,我曾不顾家里的经济情况,用我相当于一年半工资的巨款买了一架钢琴。那顶隐形的帽子给萧乾的精神压力太大了,我以为悦耳的琴音能够使他的心情舒畅一些。
  “文革”中,他不堪凌辱,曾决意自杀。为了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他就着半瓶酒吃下了大量安眠药。之后,还没来得及实施他的下一步自杀计划,就醉得倒在地上,幸好被人及时发现,捡回一条性命。   之后我对他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你要是1949年去了剑桥,这17年,起码也是个著作等身的剑桥教授了,绝不会落到这般田地。”萧乾神色凄厉,加重语气说:“想那些干什么!我是中国人,就应该承受中国人的命运。”后来我想,假如他去了英国,我就不会有机会遇上他。
  我们共历磨难22载,直到1979年,我们才重见天日。
  翻译“天书”最难忘
  1990年到1994年,我与萧乾一起翻译《尤利西斯》。那是我自从与他在一起以来感觉最有意思的一段。《尤利西斯》很难翻译,这样一本“天书”,对我们来说却是长久以来对自己的补偿。
  我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用业余时间译了好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但没有一部名著。另外,我从事日文的翻译比较多,十年寒窗的英文专业没怎么得到发挥。至于萧乾,他的遗憾就更大了。有人说他是“《大公报》记者中最幸运的”,但这只是相对而言。他曾经被夺去了手中的笔。在不正常的岁月中,他的心脏和肾脏都出现了严重问题,再也不能出去闯荡世界了。后来能写的,也就只有回忆录和短文。
  我们两个年龄加起来150岁的老人,像年轻人一样焕发了热情。在寓所门铃旁我们贴了一张纸条:“疾病缠身,仍想工作;谈话请短,约稿请莫。”每天早晨5点我们就起床,在各自的书桌前开始工作。开始时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连下楼的工夫都没有,冬天常常是和衣而卧。
  萧乾曾评价我的翻译:“是个讲究一个零件也不丢的人,连原文里的虚词都不放过。”我们流水线作业,我担任草译和注释,做到“信”,萧乾接棒做润色,力求“达”和“雅”。我们规定每天至少翻译一页原文,译不完就不睡觉。1994年译本出来,文化界、读者,甚至国家领导人对它的反应之强烈,超乎了出版社和我们两位译者的想象。
  可是之后不到3年,萧乾就因为心肌梗塞住进了北京医院。在病房里,我安置了一张小木桌,我们仍旧翻译和写作,这样多少也分散了他的痛苦。
  他常常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自己年少时文思泉涌,却不够勤奋,尤其是小说写得太少。而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不论文学创作还是翻译事业,他做出的成绩,都不逊于前半生。
  命中注定闲不下来
  1999年2月,办完萧乾的丧事后,儿子萧桐劝我赴美小住。我说:“我哪里走得开?你爸爸身后的事,10年也做不完。”之后的日子,比我预料的还要忙。首先,我与吴小如先生一起整理出一部45万字的《微笑着离去——忆萧乾》,后来,又帮助整理出版了萧乾的《余墨文踪》。之后又选取了萧乾父子之间的通信几十封,整理出版了《父子角——萧氏家书》等。翻译的活我也没少干。《圣经故事》 《冬天里的故事》以及日本诗人池田大作的诗集等陆续出版。
  我这个人命中注定闲不下来,我也会像萧乾那样,写到拿不动笔的那一天。我现在已经87岁了,我的身体状况还不错,生活还能自理,不想请保姆,做家务对我是一种调剂——不能一直工作,眼睛需要休息。我也不想去养老院,那样的话就不能自由地工作了。
  很多人都觉得翻译工作挺辛苦的,但我就是乐此不疲。对于游山玩水、看电影、看戏,我都没有兴趣,我就是喜欢翻译、写作。我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吃得好的人不一定就长寿,很多美食家都死得早。我觉得我能活到100岁,那样的话也就13年了,在这期间我的事情都排满了,时间太宝贵,我还有太多的活要干。
其他文献
玉茗堂是一座怎样的建筑?玉茗堂果真是在临川沙井巷?汤显祖的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都是在这里写成的吗?  清末青浦人钱静方《小说丛考》一书,转引汤显祖本传:“江西临川人。生而有文在手……所居玉茗堂,文史狼籍,鸡埘豕圈,杂沓庭户,萧间咏歌,俯仰自得。胸中块垒,发为词曲,所著四梦,虽流连风怀,感激物态,耍于洗荡情怀,作达空观,亦可悲矣。”他说,这位戏剧大师一生出来手上就有文,未免过于浪漫,
不吐不快  李劲    看到何南林先生的《百年沧桑话文改》(《读书》二○○六年二期)心里有些感受,不吐不快。  我想,国人无须为了所谓的世界文字趋势而削足适履,保持世界华夏世界的文字的独立性更为重要。我们的五千年文化所形成的文字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珍视的文化传统之一。先秦百家,两汉魏晋的散骈文,隋唐的诗,两宋的词,明清的小说。很难想象,没有文字,就凭二十六个字母,能承载我国悠久瑰丽的语言文化吗
美国经济学家亚当·珀森(下文称珀森)身材魁梧,一脸大胡子。除了体形上够分量,他的头衔也很重要:他担任所长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大牌经济学家云集,是美国朝野普遍认可的跨党派独立智库;他还曾在英国央行及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学术素养。这次,他受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之邀,来华参加中美欧经济学家共同参与的“改革:机遇与挑战”闭门研讨会。5月17日上午,珀森在主办方准备的小
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近几年间,我每到一地都喜欢在乡间转一转,发现民间赌风之盛,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赌博几乎成为中国广大农村最主要的娱乐和社交方式,而且和他们并不算特别富裕的经济条件相比,很多人赌博上的投入算得上一掷千金。我认识几个老家的朋友,做做小生意,一年也就是个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但过年打牌出入在好几万。我曾经很看不惯这样的作风,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为什么要沉迷于赌博呢?这和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6月12日湖南省2006年普通高考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开始前,该省已经上报的8个城市在自查自纠阶段,就撤销了450人的二级运动员证书。而此前,在陕西省招办举行的复审测试中,也发现了类似的伪造证件的事情。这时,我们不禁要问,对于那些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一张二级运动员证书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二级运动员证书?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2005年10月颁布的,最新《
建武帝夜起更衣,闻二官人私语:  “河东飞蝗蔽日,民将无食矣。”  “昨日梁公言,荆楚去岁绝粒,人相食。”  武帝微嗽,官人寂然。  次日,帝问梁云:“河东如之何?”梁曰:“国泰民安。”帝又问:“荆楚如之何?”梁曰:“日新月异。”帝心知其隐,曰:“明日随联行。”梁唯唯诺诺。  帝至河东,州县迓迎,吏役云从,驿馆华美。席间歌舞侑觞,水陆杂陈。帝心甚悦。  询飞蝗,官吏皆奏“圣世无灾”,“飞蝗敛迹”。
回顾人类的历史,是战争的时期多还是和平的时期多?没有查到这方面的准确统计数据。即便是和平时期,人类的冲突与合作,哪个占的比例重?这个问题恐怕不需要统计数据,人们也能感觉到结论。冲突与合作,这一人类古老的问题,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经济学也罢,社会学也罢,政治学、军事学也罢。  当一九九四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哈萨尼(Harsanyi,J.C.Jr)、纳什(Nash,J.F.
谈到中国的现代化,不少人把传统与现代性完全对立起来,视传统为一无是处。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西方学者的著作:《中国的现代化》,却给我们描绘了另外一种情景:在古老的中国,在丰富的历史传统中,本来就存在许多有利于现代转变的因素。从国际环境来看,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中华文明一直居于东亚文明的核心地位,其所扮演的角色,集西方人在文化上无限景仰的古希腊罗马和作为现代欧洲文明中心而倍受倾慕的法兰西于一身。(21
坐在书桌前写着缅怀的文字,我努力追忆先生当年的事迹和言谈,不免后悔那时的不求甚解,不好追问;多少事情,多少话语,成了一节又一节不连贯的断章。虽然单单这些,先生的经历,与夫交往过的人物,就已丰富多姿,可谓中国现代历史精彩的一页,我还想透过这些,透过记忆中先生炯炯的眼神和聪慧的笑容,瞥见那一代人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深度。一  先生晚年是以学术安身立命的。  “文革”前后,先生译出黑格尔《逻辑学》,名满天下
2014年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會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  69年前结束的那场战争,祸起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殃及中国亿万无辜百姓。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1938年的南京大屠杀……一系列野蛮的侵略和惨无人道的杀戮,都与昭和天皇密切相关,无不出自他的暗示、默许、批准、决定甚至诏令。  再往前追溯,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