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童镇有着“五匠之乡”的美称,“五匠”资源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多通道学习的契机。我们发现:古镇博物馆中陈列的各类生活器具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古镇所呈现的建筑群精雕细凿,独具匠心;古镇文化彰显着“匠”文化与地方情与技的融合。幼儿可以扮演木匠、篾匠等角色,在做做玩玩中激发玩的天性,在审美创造、本土乡愁、匠技传承、匠心成长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社会和艺术领域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前童镇“匠”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既能贯彻《纲要》和《指南》精神,又能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给幼儿的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
基于上述认识,我园于2012年开始从前童“匠”文化传承中找到与幼儿手工教学的契合点,着手开展前童“匠”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前童“匠”文化课程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为指导,分为小木匠、小篾匠、小漆匠、泥工小匠、剪纸小匠等角色,各角色扮演者通过“四步法”体验“匠”之美、三通道辨知“匠”文化、五匠铺实践“匠”品质、五流程走铺“匠”生活,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幼儿园手工活动的丰富性、游戏性、开放性和本土性。幼儿可在古镇民居及“民间匠铺”中觅匠踪、赏匠艺,在师幼共同创设的各类“小匠铺”活动中承匠技、悟匠神,乐享生活,在游戏中体验地方文化。
一、四步法体验“匠”之美
前童“匠”文化课程活动分为觅匠踪、赏匠艺、承匠技、悟匠神等四步(见图1)。
(一)觅匠踪
幼儿扮演小匠角色走进古镇采风,并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感受和欣赏“匠”之踪迹。例如,幼儿观察前童民俗博物馆中归类展示的各类器具。
(二)赏匠艺
我园倡导“朴素自然、本土艺术”的理念,创设了古镇“匠”元素与幼儿童趣相融合的园所大环境。教师改变了以往自己承担大量环境装饰的做法,邀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将幼儿园整体装饰与局部点缀相整合,以达到“移艺入园赏匠艺”之美的境界,让孩子走近“匠”人,领略“匠”艺。
(三)承匠技
前童出巧匠,我园利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引导教师、家长和幼儿向古镇巧匠拜师“学艺”,习得民间匠技。此外,我们还利用教师、家长组成的“前童巧匠”库组织多种多样的“小匠学艺”活动,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匠”技之美。
(四)悟匠神
在每周一次或特定节日进行的主题“走铺”中,师幼互动玩转创新,幼儿用心体验“匠”之美,逐渐领悟“匠”精神,积淀“匠”品质。
二、三通道辨知“匠”文化
“三通道”辨知,即感受史、辨别质和表达美。我园以“匠”文化为切入口,积极调动幼儿的感官,引导幼儿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了解工匠的历史变迁和传统手工造型艺术的不同质感,从而真正触摸“匠”文化,像个“匠”人似的表达属于自己的前童“美”、前童“情”。
三、五匠铺实践“匠”品质
古镇里的老街历经岁月的打磨,多了些許沧桑和厚重感,悠悠地散发着宁静安逸的气息。这里的“小匠铺”指的是“前童小匠”手工活动的场所。我园以古镇老街为基点,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兴趣以及“前童五小匠”内容,按照“一班一品”的特色设立了五个“小匠铺”,即“古镇木玩铺”“土里土气的泥巴铺”“经纬交错的篾作铺”“咔嚓咔嚓的剪纸铺”“涂涂画画的漆匠铺”。五匠铺的整体色调以咖色为主,墙面上摆放了麦饼箩、买菜篮、红妆点心盒、大斗笠、谷筛等各种手工制品,房顶下悬挂着竹编灯、老篮子等,每个入口处的小柜台都极具古色古香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老铺的韵味。此外,每个匠铺都有自己的门牌号码,如“1号”“2号”等,共十个,铺内作品林立,明码标价可以推销和买卖。
四、五流程走铺“享”生活
“走铺”即幼儿在主题背景下自主选择“小匠”角色,进入五个“匠铺”中,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游戏人员主要为中、大班幼儿,时间为每周五上午9:40~10:30。随着活动的需要,孩子们还衍生出若干个公共小铺,如“小小建筑铺”“工艺小铺”“古镇邮局”“小小美食铺”“古镇影院”等,幼儿可自主选择游戏,感受匠人品质。在生活化的“古镇街铺”中,孩子们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全方位体验,主要分为规划、入铺、生活、体验、分享等五个流程。
(一)规划
为了让走铺顺畅进行,幼儿需要事先了解喜欢的古街铺的工位设置和名额分配,并就“匠铺”的工作海报规划自己的任务,做好进铺准备,如阅读海报、插好进铺牌、设计活动稿、备好小钱包,在班内选出小“铺主”。准备好以上有效载体,幼儿可以按意愿自主选择小匠铺子,目标明确,角色鲜明,在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愉快的游戏体验。
(二)入铺
幼儿在模拟情境中进入选定的五小匠铺习艺来获取钱币,或是到衍生铺进行消费,入铺顺序由幼儿自行选定,没有特殊规定。小铺主和教师一起准备材料,接待入铺的幼儿,并承担起小师傅的角色给予指导;小学徒需要先穿戴不同颜色的头巾和服饰加以区分。在活动中,孩子体验着匠人工作的快乐、作品售出的惊喜、伙伴合作的开心和成果分享的愉悦,通过自悟形成“匠”品质。
(三)生活和体验
体验是表达审美和创造、获得成功与快乐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小匠”能够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每个小“匠铺”活动都有共性的主题目标、内容及组织实施方式。(见表1)
古街铺的活动没有随着“走铺”的结束而画上句号,幼儿的“生活”和“体验”还在继续,两者交叉进行,密不可分。古街生活需要钱币,钱币获得需要体验“小匠走铺”。教师在“进铺牌”上标上数字5、2、1等,便于幼儿计算。每位“铺主”给幼儿明码指示,什么样的工作获得什么样的“报酬”,当然,也有弹性、鼓励性的工资。幼儿获取钱币后,可以到书铺、建筑铺和食趣铺消费,也可以到工艺铺购买心仪的编织作品,或是换成明信片交给邮递员寄送,还可以将钱币送到邮政银行储蓄。古街铺子打烊了,“小铺主”还在忙碌着,将铺内物品归位,记录整理单和订购单,清点铺内存货、“找零”的钱币总数,为下一次开铺做好准备。
(四)分享
成功分享分为活动分享和作品分享两种。活动分享以“小匠走铺”形式进行,作品分享又分为“静态布展式”和“产品流通式”两种,均可在园内或园外开展。
1.活动分享
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分享是每周开展一次的混龄小匠“走铺”活动,或是根据节日等特定时间开展的“走铺”庆祝活动。例如,“小匠”迎新活动、“小匠”庆六一活动等,孩子们在“模拟老街”的铺子情境中分享成功和喜悦。
2.作品分享
作品分享是指将“小匠”活动后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从而获得成功分享的过程。幼儿园的“微博物馆”是“静态布展式”的典型代表,能使各类“匠”作品彰显古镇情韵。例如,“小匠”们将作品赠送给前童敬老院装扮环境;将自制的明信片贴上邮票赠送给来园参观和检查的客人们。幼儿通过兑换、义卖等方式,让“小匠作品”真正流通起来,即为“产品流通式”分享。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说过: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适宜的“鞋”才能让“脚”走得更舒服、更稳当。我园将前童的一个个民间匠铺“搬”进幼儿园,让幼儿传承传统手工艺,在创作与分享中领悟前童文化,逐渐形成稳定的“匠人”品质。“前童小匠”园本课程的产生及实施紧抓本土资源开展相关活动,努力做到让幼儿生活在开放、多元和自主化的环境中,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与潜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社会和艺术领域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前童镇“匠”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既能贯彻《纲要》和《指南》精神,又能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给幼儿的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
基于上述认识,我园于2012年开始从前童“匠”文化传承中找到与幼儿手工教学的契合点,着手开展前童“匠”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前童“匠”文化课程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为指导,分为小木匠、小篾匠、小漆匠、泥工小匠、剪纸小匠等角色,各角色扮演者通过“四步法”体验“匠”之美、三通道辨知“匠”文化、五匠铺实践“匠”品质、五流程走铺“匠”生活,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幼儿园手工活动的丰富性、游戏性、开放性和本土性。幼儿可在古镇民居及“民间匠铺”中觅匠踪、赏匠艺,在师幼共同创设的各类“小匠铺”活动中承匠技、悟匠神,乐享生活,在游戏中体验地方文化。
一、四步法体验“匠”之美
前童“匠”文化课程活动分为觅匠踪、赏匠艺、承匠技、悟匠神等四步(见图1)。
(一)觅匠踪
幼儿扮演小匠角色走进古镇采风,并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感受和欣赏“匠”之踪迹。例如,幼儿观察前童民俗博物馆中归类展示的各类器具。
(二)赏匠艺
我园倡导“朴素自然、本土艺术”的理念,创设了古镇“匠”元素与幼儿童趣相融合的园所大环境。教师改变了以往自己承担大量环境装饰的做法,邀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将幼儿园整体装饰与局部点缀相整合,以达到“移艺入园赏匠艺”之美的境界,让孩子走近“匠”人,领略“匠”艺。
(三)承匠技
前童出巧匠,我园利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引导教师、家长和幼儿向古镇巧匠拜师“学艺”,习得民间匠技。此外,我们还利用教师、家长组成的“前童巧匠”库组织多种多样的“小匠学艺”活动,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匠”技之美。
(四)悟匠神
在每周一次或特定节日进行的主题“走铺”中,师幼互动玩转创新,幼儿用心体验“匠”之美,逐渐领悟“匠”精神,积淀“匠”品质。
二、三通道辨知“匠”文化
“三通道”辨知,即感受史、辨别质和表达美。我园以“匠”文化为切入口,积极调动幼儿的感官,引导幼儿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了解工匠的历史变迁和传统手工造型艺术的不同质感,从而真正触摸“匠”文化,像个“匠”人似的表达属于自己的前童“美”、前童“情”。
三、五匠铺实践“匠”品质
古镇里的老街历经岁月的打磨,多了些許沧桑和厚重感,悠悠地散发着宁静安逸的气息。这里的“小匠铺”指的是“前童小匠”手工活动的场所。我园以古镇老街为基点,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兴趣以及“前童五小匠”内容,按照“一班一品”的特色设立了五个“小匠铺”,即“古镇木玩铺”“土里土气的泥巴铺”“经纬交错的篾作铺”“咔嚓咔嚓的剪纸铺”“涂涂画画的漆匠铺”。五匠铺的整体色调以咖色为主,墙面上摆放了麦饼箩、买菜篮、红妆点心盒、大斗笠、谷筛等各种手工制品,房顶下悬挂着竹编灯、老篮子等,每个入口处的小柜台都极具古色古香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老铺的韵味。此外,每个匠铺都有自己的门牌号码,如“1号”“2号”等,共十个,铺内作品林立,明码标价可以推销和买卖。
四、五流程走铺“享”生活
“走铺”即幼儿在主题背景下自主选择“小匠”角色,进入五个“匠铺”中,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游戏人员主要为中、大班幼儿,时间为每周五上午9:40~10:30。随着活动的需要,孩子们还衍生出若干个公共小铺,如“小小建筑铺”“工艺小铺”“古镇邮局”“小小美食铺”“古镇影院”等,幼儿可自主选择游戏,感受匠人品质。在生活化的“古镇街铺”中,孩子们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全方位体验,主要分为规划、入铺、生活、体验、分享等五个流程。
(一)规划
为了让走铺顺畅进行,幼儿需要事先了解喜欢的古街铺的工位设置和名额分配,并就“匠铺”的工作海报规划自己的任务,做好进铺准备,如阅读海报、插好进铺牌、设计活动稿、备好小钱包,在班内选出小“铺主”。准备好以上有效载体,幼儿可以按意愿自主选择小匠铺子,目标明确,角色鲜明,在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愉快的游戏体验。
(二)入铺
幼儿在模拟情境中进入选定的五小匠铺习艺来获取钱币,或是到衍生铺进行消费,入铺顺序由幼儿自行选定,没有特殊规定。小铺主和教师一起准备材料,接待入铺的幼儿,并承担起小师傅的角色给予指导;小学徒需要先穿戴不同颜色的头巾和服饰加以区分。在活动中,孩子体验着匠人工作的快乐、作品售出的惊喜、伙伴合作的开心和成果分享的愉悦,通过自悟形成“匠”品质。
(三)生活和体验
体验是表达审美和创造、获得成功与快乐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小匠”能够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每个小“匠铺”活动都有共性的主题目标、内容及组织实施方式。(见表1)
古街铺的活动没有随着“走铺”的结束而画上句号,幼儿的“生活”和“体验”还在继续,两者交叉进行,密不可分。古街生活需要钱币,钱币获得需要体验“小匠走铺”。教师在“进铺牌”上标上数字5、2、1等,便于幼儿计算。每位“铺主”给幼儿明码指示,什么样的工作获得什么样的“报酬”,当然,也有弹性、鼓励性的工资。幼儿获取钱币后,可以到书铺、建筑铺和食趣铺消费,也可以到工艺铺购买心仪的编织作品,或是换成明信片交给邮递员寄送,还可以将钱币送到邮政银行储蓄。古街铺子打烊了,“小铺主”还在忙碌着,将铺内物品归位,记录整理单和订购单,清点铺内存货、“找零”的钱币总数,为下一次开铺做好准备。
(四)分享
成功分享分为活动分享和作品分享两种。活动分享以“小匠走铺”形式进行,作品分享又分为“静态布展式”和“产品流通式”两种,均可在园内或园外开展。
1.活动分享
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分享是每周开展一次的混龄小匠“走铺”活动,或是根据节日等特定时间开展的“走铺”庆祝活动。例如,“小匠”迎新活动、“小匠”庆六一活动等,孩子们在“模拟老街”的铺子情境中分享成功和喜悦。
2.作品分享
作品分享是指将“小匠”活动后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从而获得成功分享的过程。幼儿园的“微博物馆”是“静态布展式”的典型代表,能使各类“匠”作品彰显古镇情韵。例如,“小匠”们将作品赠送给前童敬老院装扮环境;将自制的明信片贴上邮票赠送给来园参观和检查的客人们。幼儿通过兑换、义卖等方式,让“小匠作品”真正流通起来,即为“产品流通式”分享。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说过: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适宜的“鞋”才能让“脚”走得更舒服、更稳当。我园将前童的一个个民间匠铺“搬”进幼儿园,让幼儿传承传统手工艺,在创作与分享中领悟前童文化,逐渐形成稳定的“匠人”品质。“前童小匠”园本课程的产生及实施紧抓本土资源开展相关活动,努力做到让幼儿生活在开放、多元和自主化的环境中,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与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