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抽象为其体,变枯燥为生动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l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同事反映在古代史专题教学中,由于政治、军事、文化本身就具有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特点所以老师爱讲,学生爱听,因此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涉及到经济史,民族关系史这类专题时,由于其内容本身枯燥且难于理解,所以教师讲起来常感力不从心,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效果也往往事倍功半。我在这两類专题教学中往往恰到好处的穿插了一些生动有趣且与之有关的内容,所以教师讲起来妙趣横生,学生听来津津有味。而且易于掌握理解,取得比较好效果。现不揣浅陋,将日常教学心得整理成文,以供各位同事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经济史专题内容包括:①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②土地兼并;③经济重心南移;④赋税制度。在涉及到这些问题时,我恰到好处穿插了一些汉字、诗词、民以助理解。如“福”“富”均有“田”作偏旁部首,在古人看来,拥有土地才能幸福,拥有土地意味着富裕,“男”的含义强调男子是农业的主要劳动力。就象原始社会采集经济阶段妇女由于自身的优势在生产,生活中一度处理主导地位而普遍受到尊敬一样,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由于男子身强体壮,在扶犁翻地的绝对优势而造成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男尊女卑状况。此外,古人常把“江山社稷”相提并论,社稷的原始含义即土地神和谷物神,在古代,把国家和土地粮食等同,可见以农立国的特点。在涉及到土地兼并问题,我引用唐诗人本绅《悯农》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句让同学们思考,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封建社会,土地是养家活命的根本,地主依仗权势兼并土地,农民失去土地,失去了身上衣裳口中食,辛苦一年,劳动果食却不能归劳动者所有,结果只能饿死。这样,土地兼并及其后果在学生头脑中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掌握,经济史专题中经济重心南移问题是一个重点,在这一问题上我以24节气这一人所共知的常识为切入点,用环环相扣提问,使问题逐渐明朗化,现简述如下:
  师:“24节气出现于战国时期,但它只适用于北方黄河流域,为什么?”
  生:“因为24节气中有些节气不可能出现在南方,如小寒、大寒、小雪、大雪。”
  师:“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使农事活支更好适应天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综合了天文、物侯、农业气象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因此,24节气总和农事安排密不可分,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结合第一个问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这充分说明了先秦两汉时期经济重心(尤其是农业)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
  师:“大家知道,唐宋以后江南除了是一个地理名河外,还成为富庶繁荣的代名词,一个地方如果物产丰富,人民丰衣足食,往往冠之以某某江南的称呼,如宁夏平原由于水草丰美被雀为塞上江南,抗战时期359旅开发后的南泥湾被称为陕北江南,这说明什么?”
  生:“这充分说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富庶丰饶。”
  这样通过启发诱导,一问一答,问题呼之欲出。另外,中国古代赋税的两种主要形式货币税、实物税,这些内容我是从“赋税”两个字的构字方式延伸开去的。“赋”字中的“贝“即货币。因为古代一度以贝壳为货币,所以和货币有关的往往以贝为偏旁,如“货、贿赂、赎”所以“赋指货币税。”税:的偏旁“禾”显而易见指庄稼、粮食,说明实物税的形式是交纳粮食。
  这样,赋税的两种形式通过字的结构分析就变得鲜活生动,且经外难忘。
  民族关系的专题包括民族战争、民族融合、民族迁徒、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等内容。
  在涉及民族战争,民族融合内容时,我巧妙地穿插了《木兰辞》来帮助理解。古代史上的翠竹 战争主要发生在北方黄河流域,在《木兰辞》中体现这一特点的诗名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黑山胡骑鸣啾啾。”关于民族融合,我引用的是诗中的这两句“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可汗是对少数民族首领 的称呼,天子是汉人中皇帝的称呼。在诗中“可汗”“天子”本是一人,两词互用,可见民族融合的特点,关于民族迁徒(汉人南迁)问题我是以今江苏南通名称的由来为突破口的历史上,迫于北方长期战乱,通州地区的人民(今北京通县)被迫举家南迁,到达江南后,他们非常怀念自己的北方故乡,为了寄托自己的怀乡之情,他们遂把自己在江南新的定居地也称之为通州,南通州的名称自此而来。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我在授课时多次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 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偏见(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关于这一点,我是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切入点的,金庸的小说为人所熟知,尤其为青少年,所喜爱,能把里面人物如数家珍,里面人物的民族思想其实也就是金庸本人的民族观。其前期思期想较正统,甚至带有大汉族主义色彩,如其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中,主人公陈家洛一心想策反乾隆,志在反清复明,光复汉家河山。可以说是典型的汉族本位主义。金庸后期小说的民族观有了很大改变,甚至说是质的飞跃。仅此《天龙八部》中主人公萧峰本为契丹人,但却生于宋地,最后为阻止辽国攻宋,不惜牺牲个人生命,而韦小宝则明确承认“康熙治国远强于明代诸君“对传统的反清复明思想提出质疑,书中韦小宝的身世一直是不解之谜,书的最后借其母亲之口说出他其实是多民族的混合体,隐含着民族融合的色彩。金庸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表达了这样一种民族观:中华各民族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这样,我利用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内容和人物,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什么是正确的民族观,并且顺便指出正确的读书方法:即读书,边思考,从中读出道理。
  可以说,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能够让人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并且经久难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但运用吸恰到好处,且不可过多过滥,否则不但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会喧宾夺主,背本趋末。
其他文献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将原
期刊
新课程,新理念,新角色。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现由理论灌输者向学习过程促进者的转变;由主导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转变;由教学者向共同学习合作者的转变;由课程阐述者向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转变;由教书匠向教学活动研究者的转变;由管理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的转变,充分
期刊
很多高中英语老师上英语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陈旧,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把知识嚼碎了按照顺序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新颖性,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如果一个学生高中三年都是同一个英语老师任教英语学科,而该英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一成不变,老调重弹,学生肯定会感到厌烦,对英语漫漫失去兴趣。如果老师时不时地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经常采用反推教学法,效果肯定好多了。那么
期刊
进入21世纪,在各种教育刊物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新名词——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它强调用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构建知识;它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研究型课程的主要对象是高中学生。初中渗透研究型学习以探究性为主。  把一些验证
期刊
政治课能否受学生欢迎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  一、备课的投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的道理。而要备好课,则需要教师做全身心的投入。为了备好每一节课,我一般都是在通览全书的基础上,从每一节内容的前后联系去把握它在全书中的地位,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再围绕重点难点的解决去选择例证,组织材料,设计课型,确定教学步骤,最后斟酌语言。这一过程
期刊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是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从而达到政治课改革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培养创新精神  有句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长流水。”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果自身不注意创新精神
期刊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这一局面不扭转,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學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众所周知,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
期刊
美国教学家玻利亚指出,不要把你的全部秘决一古脑地倒给学生,而要他们先猜测一番,引导他们独立地找出尽可能多的东西,然后再一起去探索。这其实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现针对楞次定律的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这一章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想真正扫清应用中的障碍,其根本就是凸现规律得出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阻碍”的物理含义。虽然电脑软件模拟简单易行,但毕竟不是真正的物理过程,所
期刊
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教师素质显著提高,教材建设不断加强,教学设备渐臻完善,教学改革也逐步深入,这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不少地区,产生了学生偏科厌“地”、家长冷眼看“地”、教师改行离“地”、领导投资易“地”的“地危机”,从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不利于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力图克服这一不良倾向,巩固和发展改革开
期刊
我们很早所熟知的神医扁鹊,以他所特拥有的“望”,“闻”,“问”,“切”的配套治病技术治遍了人间百病,到现在还令人感受到非常的实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当然这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这不由得使我联想到我们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所注重的因材施教策略,其内涵的哲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如果我们地理老师也会用这神医的“四字”功夫原理进行合理改造和迁移运用,其效果应当也是相当了得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在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