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不断反思才会不断成长,课堂也才会越来越生动高效。文章从过程性、思维性、建構性这几个不同的视角来讨论数学课堂的成败,以期共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应该知道,数学课堂的教学是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的。因此,我们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反思并且改进,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成功的数学课堂。但是,如今我们教师往往只是填鸭式授课,却忽略了这一点。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在教学当中多角度地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改进,使学生们能更好地接受知识。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基于过程性,是否触及本质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反思是否将问题的本质传授给了学生。要做到详细地解释问题,逐层推进,让学生进行思考,明白定理是如何来的。总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问题的本质。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课题当中,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就是斜边都平行的四边形,可以拿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给学生演示说:同学们看,这是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我们将它们拼成一个图形,这个是什么图形呀?同样的,也可以拿一个可活动的长方形,抓住两个角移动,也可得到同样的图形。这时再向学生们抛出问题:两次变换得到同一个图形,是什么呀?学生们肯定会进行思考,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们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平行四边形。这时,让他们自己分组讨论,个人总结这个图形的特点以及定义,有不正确的,教师进行纠正。这样学生们会更好地理解这个定理,明白原来平行四边形可以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成,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同时也明白了平行四边形定理的本质。
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将数学问题的本质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从解决问题的方法入手,并且从根源上理解知识点,老师们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反思自己是否在数学课堂上将问题的本质传授给学生。
二、基于思维性,是否探究规律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让他们对过去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分析,从中探究规律。了解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样的数学课堂便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这一课程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给学生传授了图形的分类后,可以布置一个随堂作业,让学生总结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比如乒乓球、篮球、书本、包装盒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说说这些物体是属于球、正方体还是长方体,最后再总结球、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和规律。老师先让学生们将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进行列举,然后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看看属于那种形状,分好类后,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分类是否正确,最后个人总结符合哪些特征才可以被分为一类物体。比如所有边长都相同的物体才能叫作正方体,类似这样的结论学生更容易得出。教师最后在课堂上对同学们的分类进行总结、改正。这样学生在分类总结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球、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容易理解这个知识点,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好地探究了图形分类的方法。
以上的例子的方法适用于许多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当培养学生这样一种对知识和问题探究规律的习惯。这样他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结构知识体系,在学习中养成总结的好习惯。教师们要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培养学生这样一种习惯。
三、基于建构性,是否生动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的成败,也取决于课堂上的气氛是否生动活泼。我们要构建一种课堂模式,设计合理的教学实践方案,让学生们主动探索,建构知识体系,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更好理解。
比如,在学生们学习了“元、角、分”这一课题之后,可以设计一次课堂实践活动:商品交易。首先准备一些1元钱、5角钱、1分钱,然后,将学生分为几组,给每组一定数量的钱,老师准备一些文具用品进行标价,一个练习本5角钱,一根碳素笔1元钱,一个小橡皮1角钱,一根铅笔5分钱,让学生拿钱进行购买,自己进行交易。在学生们自己参与动手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教授1元=10角,1角=10分,学生们在游戏玩耍中就了解了这些知识。这样既能增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们还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理论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多设定这种实践活动,还能提高学习者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能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达到生动学习的效果。
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多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提升趣味性的情况下,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小学生们能在玩耍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因此我们要反思的是如何做到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更为生动活泼。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的反思存在于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是我从自身实际出发总结的一些想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下,我们要将数学教学工作做得更为细致,更要在教学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反思和教学一同进行,这样对于我们而言也会有专业性的成长。不断反思才会不断收获,才会有更成功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小学 江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应该知道,数学课堂的教学是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的。因此,我们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反思并且改进,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成功的数学课堂。但是,如今我们教师往往只是填鸭式授课,却忽略了这一点。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在教学当中多角度地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改进,使学生们能更好地接受知识。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基于过程性,是否触及本质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反思是否将问题的本质传授给了学生。要做到详细地解释问题,逐层推进,让学生进行思考,明白定理是如何来的。总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问题的本质。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课题当中,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就是斜边都平行的四边形,可以拿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给学生演示说:同学们看,这是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我们将它们拼成一个图形,这个是什么图形呀?同样的,也可以拿一个可活动的长方形,抓住两个角移动,也可得到同样的图形。这时再向学生们抛出问题:两次变换得到同一个图形,是什么呀?学生们肯定会进行思考,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们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平行四边形。这时,让他们自己分组讨论,个人总结这个图形的特点以及定义,有不正确的,教师进行纠正。这样学生们会更好地理解这个定理,明白原来平行四边形可以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成,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同时也明白了平行四边形定理的本质。
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将数学问题的本质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从解决问题的方法入手,并且从根源上理解知识点,老师们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反思自己是否在数学课堂上将问题的本质传授给学生。
二、基于思维性,是否探究规律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让他们对过去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分析,从中探究规律。了解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样的数学课堂便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这一课程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给学生传授了图形的分类后,可以布置一个随堂作业,让学生总结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比如乒乓球、篮球、书本、包装盒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说说这些物体是属于球、正方体还是长方体,最后再总结球、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和规律。老师先让学生们将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进行列举,然后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看看属于那种形状,分好类后,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分类是否正确,最后个人总结符合哪些特征才可以被分为一类物体。比如所有边长都相同的物体才能叫作正方体,类似这样的结论学生更容易得出。教师最后在课堂上对同学们的分类进行总结、改正。这样学生在分类总结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球、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容易理解这个知识点,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好地探究了图形分类的方法。
以上的例子的方法适用于许多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当培养学生这样一种对知识和问题探究规律的习惯。这样他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结构知识体系,在学习中养成总结的好习惯。教师们要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培养学生这样一种习惯。
三、基于建构性,是否生动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的成败,也取决于课堂上的气氛是否生动活泼。我们要构建一种课堂模式,设计合理的教学实践方案,让学生们主动探索,建构知识体系,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更好理解。
比如,在学生们学习了“元、角、分”这一课题之后,可以设计一次课堂实践活动:商品交易。首先准备一些1元钱、5角钱、1分钱,然后,将学生分为几组,给每组一定数量的钱,老师准备一些文具用品进行标价,一个练习本5角钱,一根碳素笔1元钱,一个小橡皮1角钱,一根铅笔5分钱,让学生拿钱进行购买,自己进行交易。在学生们自己参与动手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教授1元=10角,1角=10分,学生们在游戏玩耍中就了解了这些知识。这样既能增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们还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理论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多设定这种实践活动,还能提高学习者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能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达到生动学习的效果。
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多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提升趣味性的情况下,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小学生们能在玩耍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因此我们要反思的是如何做到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更为生动活泼。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的反思存在于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是我从自身实际出发总结的一些想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下,我们要将数学教学工作做得更为细致,更要在教学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反思和教学一同进行,这样对于我们而言也会有专业性的成长。不断反思才会不断收获,才会有更成功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