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 1”读写一体化课程下阅读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8956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N 1”读写一体化课型是我校提出的新型课型,它是在阅读语文课本一篇精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并将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拓展文章中,加以巩固运用,最后再将方法与写作联系起来。通过《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我对如何开发基于“1 N 1”课型的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一、立足课型,挖掘新的生长点
  立足课型,阅读教学就有了抓手。《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就是建立在“1 N 1”读写一体化的课型的设计思路上的,它体现的是该课型的前一部分“1 N”,侧重的是“读”。首先要通过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然后再体会使用这些词句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在观察爬山虎时所运用的方法,最后再通过两篇观察文章《牵牛花》《种一片太阳花》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领会描写景物时的观察方法,为今后写观察日记打下基础。
  “1 N 1”读写一体化的课型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模式上的支持,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即“从一篇文章中学方法,到用方法学N篇文章”,有了这个课型的模式的支持,《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续观察的方法,也是本课的生长点,并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来学习新的文章。如此反复巩固,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这就是这个课型的优势之处,它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流于表面的认识,而是深入到运用的层面。因此,立足“1 N 1”的课型,不同的课有不同的生长点,有的是描写方法,有的是修辞手法,有的则是文章的结构。但是,无论课文的生长点是什么,这些生长点都指向学生的写作,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从而实现全面开花的效果。
  立足“1 N 1”读写一体化课型的课,阅读教学就有了抓手,有了方向的指引,真正地落到实处。
  二、长程设计,打破单元、年段的界限
  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梳理、分类、整合是未来阅读教学的趋势,也是深入解读教材的一个方向。《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把语文教材中的书本知识,按其不同的内在逻辑,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需要,组成各种不同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
  四年级上册总共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编选课文,所以同一个单元的课文在主题上紧紧相连,但正是因为过分关注主题上的联系,我们常常忽略年级之间的联系和单元之间的联系,也常常忽略课文之间的其他联系,如文体上的联系、写作方法上的联系等。我们要把这些忽略了的联系重新整合起来,就需要对教材的课文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不再简单地以主题进行分类,而是综合多方面的分类标准,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课文进行整合。
  《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主题上来说,本篇课文和这个单元的其他课文可以归为一类,但其实观察类的文章不是在四年级才第一次出现,早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就已经出现了“观察身边事物”的主题。那么四年级和三年级的观察文章的教学有什么不同呢?三年级更注重树立“观察”的意识,学会留意身边的事物,而四年级则更注重于学会观察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两者既有差异又是一脉相承的。注意到了这点,在学生原有的观察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就打破了年级的界限,有机地将二者联系起来。
  从主题上看,打破年级的界限,将跨年级的同主题课文进行整合归类,这是从纵向对课文进行整合。从横向上对课文进行整合也是可行的,如第一、二单元之间就存在联系。第一单元的课文描写的是天下奇观,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也按照相应的写作顺序来描写所观察到的景物,这与第二单元的观察类文章的观察顺序(有序观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将这两个单元的课文按照观察顺序这个相同点整合起来,又会产生新的火花。
  三、回归本真,彰显语文的魅力
  在构思《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也遇到了这样的质疑: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觀察方法,是不是有为了方法而教方法的嫌疑,从而导致课堂缺乏“语文味”?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应该教什么,这样的探讨由来已久。2013年第6期《教育学报》上张毅所著的《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从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语文”一词的流变,从学理上辨析了关于“语文”各种阐释的源头,还原了“语文”的本义,即“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也就是说“语文”要咬文嚼字,要学会表达,如果“方法”意识过重,就会本末倒置。
  然而,“咬文嚼字”与“方法”之间的隔阂并不是不能打破。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时候,首先要通过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然后再体会使用这些词句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到作者的观察方法。也就是说,学习观察方法是在体会课文的遣词造句的基础上的,二者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如在体会作者观察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时所运用的连续观察的方法时,学生抓住“触”“巴”“拉”“紧贴”等动词,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又能体会到作者长时间观察(连续观察)爬山虎的情景。又如“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这句话从修辞(比喻)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样子,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体现了作者细心的观察。这些地方都是从词性、修辞的角度来解读句子,就是张毅所论述的“咬文嚼字”,语文味颇浓,然而又不失观察方法的引导,可以说是将语言文字与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重心下移,真正实现开放课堂
  李政涛教授指出,在“1 N 1”读写一体化课型之下的课堂应有其新常规,应该做到重心下移,真正实现开放课堂。虽然“重心下移”“开放课堂”等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无法真正做到重心下移、课堂开放,这也成为了阅读教学中的绊脚石。
  重心下移、开放课堂是“1 N 1”读写一体化课型下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之一。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形式中学习课文中的方法,并真正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在《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读作者描写爬山虎的脚样子的句子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并通过不同的学生所画的爬山虎的脚进行对比、评价,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致之处。在体会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时,同桌之间先讨论,再用手指模拟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然后邀请学生给全班同学模拟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请全班同学进行点评。这一环节,既有同桌之间的互动,又有全班同学之间的互动,一环扣一环,让学生真正掌握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这样重心下移、开放的课堂,给阅读教学提供了一把钥匙,打开了阅读教学的难题。
  “1 N 1”读写一体化课型之下的阅读教学立足学生,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立足该课型,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也能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我有一个梦想,一个关于母语教学的梦想。  我梦想有一个真正能称得上是学汉语的课室:除了窗明,还真的能看到几净。课室里至少能容得下那么三五条几案——纯粹的中国的“几案”,简约而厚重。松木或更好的什么木质的几案上,能容得下很纯正的中国味:古色的线装版,或是清漆漆过的几卷竹简,再配上或灵巧或拙朴的紫砂壶和淡雅暖眼的青花杯。博古架上,当然少不了几样青铜物件,有张力的宣纸、笔管粗细不一的狼毫羊毫、各种造型玲
一次又一次地翻阅金波老师的儿童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心中总会涌起许多感慨:这个自称为“70后”的老诗人,一直怀着一颗真挚的童心,把单纯、简洁、优美、深情的儿童诗带给孩子。而这些能歌善舞的文字,就像一朵朵智慧之花,暗香浮动,摇曳生姿。  我常常喜欢出声地去诵读这本诗集里的诗,觉得它们可以让自己返回童年,感受美好与童真。为了让班里的孩子们也和我一起享受儿童诗带来的快乐,我让每个孩子手执一卷,与我一起
【教学目标】  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  2.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并串联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梅兰芳蓄须的故事。(读课题,找题眼。)  2.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呢?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直切内核问题,让学生直面梅兰芳蓄须的原因。】  一、概括说,梳理拒演的各种办法  任务单一:  默读课文,想想梅兰
绘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为学生课外读物的一种,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生活的感悟有着巨大的作用。绘本教学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纳。在绘本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绘本中的核心素养  1.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素养,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就是说,素养不是先天的,是后天习得的,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
【教材理解】  《妈妈的账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贵的亲情、友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母爱是亲情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的孩子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太多的爱,尤其是母爱,在很多孩子眼中都是理所当然的,而自己的点滴付出却成了向父母索要报酬的“正当”理由。文中的彼得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给妈妈写了一份账单来索要自己每天帮大人做事的报酬,而妈妈却用一份写满0芬尼的特殊账单无声地教育了彼得,最后彼得知错就改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乃至终身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语文教师普遍十分重视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与修改,耗费大量时间“精耕细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相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总结本单元的“对比、比喻、想象”等修辞手法。  2.结合资料运用方法进行片段习作。  3.小组合作运用“总分总”结构加上开头结尾形成一篇  习作。  【教学重点】  运用本单元例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习作。  【教学设计】  一、比较阅读,学习写法  同学们,在我来杭州之前,朋友们都推荐我一定要去看看“西湖十景”。你们都去过吧?“西湖十景”真的那么好看吗?恰好今天老师讲写景作
“只要我们多付出一点点努力,我们几乎所有的观点都能粘住别人。”“让这个世界记住你,让你的生活不再如烟消逝。”“为什么我们记住了这些,忘掉了那些?”  第一次在封面上读到这样的话时,我就被吸引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  “为什么我努力了也尽力了,孩子们似乎还是不记得我讲过的内容?”“为什么每次测试,孩子们的收获不到三成?我的教学方法到底不足在何处?”  翻开《粘住》,现任斯坦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是国际国内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文化基础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部分,其中“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批判质疑”中特别强调“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作出选择和决定等”。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应该将它与具体的学科教学相结合,且用具
我对我童年生活的认知,源于母亲对往事的回忆。   那年,我们老家闹饥荒,母亲怕我和姐姐饿死在家里,带着我们到汉口来找父亲。母亲带着我们离开老家的时候,只知道父亲在汉口开车,连父亲的具体工作单位和住址都不知道。母亲不识字,父亲出去工作后,她跟父亲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爷爷和父亲的家书相互转达的。母亲带着我们出来前,跟爷爷说过她的想法,让爷爷写信告诉父亲,爷爷告诉母亲说,父亲不同意我们出去找他,因为父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