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更乐意主动愉快地去探究让人感兴趣的事物,如此一来,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就不会是负担。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能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引趣;融趣;增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由此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所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应充分体现音乐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使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精彩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更乐意主动愉快地去探究让人感兴趣的事物,如此一来,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就不会是负担。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能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力量。爱因斯坦就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没有兴趣作基础,音乐课的基本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更不要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更为高目标的培养了。除了小学阶段教育,就终身教育来说,拥有兴趣爱好是让学生在音乐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让学生理解音乐是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部分,更是享受人生的催化剂。
一、引趣——课堂导入“趣味性”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如何培养音乐课堂“趣味性”,得先从导入开始,即“引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同样的一节音乐课,学生的感受可以完全不一样,枯燥无味的课,学生会觉得在倍受煎熬。引人入胜的课,学生就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然,怎样定义课的好坏,要先从课堂导入开始。
“先声夺人”很重要,方法也很多,常见的课堂导入技巧有通过歌曲来导入教学、通过讨论来导入教学、通过游戏来导入教学、通过表演来导入教学、通过故事来导入教学、通过设疑来导入教学、通过比赛来导入教学等。当然,这些课堂导入都应遵循兴趣激发、审美陶冶的原则。
就本质而言,兴趣是动态的,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走出语数英的课堂,孩子们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自由、欢乐,他们可以在音乐世界里尽情地唱歌、跳舞、做游戏、表现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可想而知,如果在音乐课上,教师还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音乐教学,一味地只将音乐知识强加于他们,要求他们机械性地记住几分音符怎样写,怎样唱,要求他们乏味地理解作曲家生平、作品背景等,那么学生一定也不再喜欢上音乐课了。
二、融趣——课中贯穿“趣味性”
要达到音乐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各项要求,就需要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创造活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给他们一个自由体验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在游戏、律动、歌唱、表演等活动中学习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音乐氛围
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知识内容变成动态画面呈现在学生视线中,从而使教学活动的过程更加直观,对内容的掌握和学习更加客观。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利用多媒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同时触发他们对音乐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深刻探究。此时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探究环境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搭建合适的舞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音乐的海洋中快乐遨游,亲身体验、撷取果实。
(二)强调音乐实践,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有人说“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体验音乐艺术学习的实践过程。不论是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达成,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立,或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都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确,教师在音乐课堂中需要扮演這样一种角色,他将音乐之美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从而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并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进行聆听、观赏、模仿、思考等行为。
其实,很多的音乐作品的广度、难度可能会超过学生的接受水平,所以生搬硬套、囫囵吞枣是不可行的。尤其是欣赏的指导,应着重于听觉体验、情感体验和形象感染,所以这样的音乐实践不能过多的理性分析或教条说教,而是需要学生自觉参与其中进行感受。当然更鼓励学生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发挥想像的空间,促进教学实践中的创造,使教学活动更有序、得法、有效。
(三)加入游戏法,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游戏是任何一个学生都爱参与的活动,音乐课堂中采取“游戏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读节奏的时候,光用手指划拍容易在困难的节奏上碰壁,那么,就采用“身体律动法”,强拍拍手,弱拍点脚,长拍拍腿,短拍点头,这样学生就能在协调四肢的条件下欢快有趣地掌握难点节奏。又比如反复唱一首歌曲学生会觉得枯燥厌烦,那么,我在音乐教学中采用“接龙唱法”,师生接唱,男女接唱,分组接唱,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增趣——课尾升华“趣味性”
课堂趣味性不是一件虎头蛇尾的事,而是要从头到尾贯穿始终,最后当然少不了“增趣”环节。通过兴趣引导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如果说通过小学阶段六年的音乐教育,学生连学习音乐的兴趣都未曾看见,那就不得不说是小学阶段中音乐教育的悲哀了。如果学生不能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那么音乐课将是“摆设”,就更不要说什么音乐技能学习和情感体验了。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节课的内容大半下来,学生容易疲倦,即使再好听的旋律几遍后也会是“陈腔滥调”,所以最后要注重升华音乐课堂趣味性,比如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能够参与到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中,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让学生在快乐的音乐海洋中学习成长。
音乐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也是学生的舞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是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学生每每带着兴趣走进课堂,时时保持愉快的心情体验音乐,让音乐流进心田,长成果实、播撒芬芳,这应该是音乐教育最美好的样子。“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是一首交响曲,是一首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美丽篇章。
【关键词】引趣;融趣;增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由此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所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应充分体现音乐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使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精彩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更乐意主动愉快地去探究让人感兴趣的事物,如此一来,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就不会是负担。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能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力量。爱因斯坦就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没有兴趣作基础,音乐课的基本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更不要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更为高目标的培养了。除了小学阶段教育,就终身教育来说,拥有兴趣爱好是让学生在音乐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让学生理解音乐是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部分,更是享受人生的催化剂。
一、引趣——课堂导入“趣味性”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如何培养音乐课堂“趣味性”,得先从导入开始,即“引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同样的一节音乐课,学生的感受可以完全不一样,枯燥无味的课,学生会觉得在倍受煎熬。引人入胜的课,学生就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然,怎样定义课的好坏,要先从课堂导入开始。
“先声夺人”很重要,方法也很多,常见的课堂导入技巧有通过歌曲来导入教学、通过讨论来导入教学、通过游戏来导入教学、通过表演来导入教学、通过故事来导入教学、通过设疑来导入教学、通过比赛来导入教学等。当然,这些课堂导入都应遵循兴趣激发、审美陶冶的原则。
就本质而言,兴趣是动态的,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走出语数英的课堂,孩子们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自由、欢乐,他们可以在音乐世界里尽情地唱歌、跳舞、做游戏、表现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可想而知,如果在音乐课上,教师还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音乐教学,一味地只将音乐知识强加于他们,要求他们机械性地记住几分音符怎样写,怎样唱,要求他们乏味地理解作曲家生平、作品背景等,那么学生一定也不再喜欢上音乐课了。
二、融趣——课中贯穿“趣味性”
要达到音乐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各项要求,就需要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创造活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给他们一个自由体验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在游戏、律动、歌唱、表演等活动中学习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音乐氛围
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知识内容变成动态画面呈现在学生视线中,从而使教学活动的过程更加直观,对内容的掌握和学习更加客观。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利用多媒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同时触发他们对音乐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深刻探究。此时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探究环境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搭建合适的舞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音乐的海洋中快乐遨游,亲身体验、撷取果实。
(二)强调音乐实践,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有人说“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体验音乐艺术学习的实践过程。不论是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达成,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立,或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都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确,教师在音乐课堂中需要扮演這样一种角色,他将音乐之美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从而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并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进行聆听、观赏、模仿、思考等行为。
其实,很多的音乐作品的广度、难度可能会超过学生的接受水平,所以生搬硬套、囫囵吞枣是不可行的。尤其是欣赏的指导,应着重于听觉体验、情感体验和形象感染,所以这样的音乐实践不能过多的理性分析或教条说教,而是需要学生自觉参与其中进行感受。当然更鼓励学生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发挥想像的空间,促进教学实践中的创造,使教学活动更有序、得法、有效。
(三)加入游戏法,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游戏是任何一个学生都爱参与的活动,音乐课堂中采取“游戏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读节奏的时候,光用手指划拍容易在困难的节奏上碰壁,那么,就采用“身体律动法”,强拍拍手,弱拍点脚,长拍拍腿,短拍点头,这样学生就能在协调四肢的条件下欢快有趣地掌握难点节奏。又比如反复唱一首歌曲学生会觉得枯燥厌烦,那么,我在音乐教学中采用“接龙唱法”,师生接唱,男女接唱,分组接唱,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增趣——课尾升华“趣味性”
课堂趣味性不是一件虎头蛇尾的事,而是要从头到尾贯穿始终,最后当然少不了“增趣”环节。通过兴趣引导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如果说通过小学阶段六年的音乐教育,学生连学习音乐的兴趣都未曾看见,那就不得不说是小学阶段中音乐教育的悲哀了。如果学生不能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那么音乐课将是“摆设”,就更不要说什么音乐技能学习和情感体验了。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节课的内容大半下来,学生容易疲倦,即使再好听的旋律几遍后也会是“陈腔滥调”,所以最后要注重升华音乐课堂趣味性,比如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能够参与到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中,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让学生在快乐的音乐海洋中学习成长。
音乐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也是学生的舞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是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学生每每带着兴趣走进课堂,时时保持愉快的心情体验音乐,让音乐流进心田,长成果实、播撒芬芳,这应该是音乐教育最美好的样子。“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是一首交响曲,是一首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