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索更加适合于本校学生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方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对国家统编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部分。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的依据,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根据本学校学生群体的特点、需求、学习水平等,对统编教材的教学进行一定的特殊处理。积极的、合理的教材校本化处理探索,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
我校是省级重点中学,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学习基础较好,求知欲望比较强。针对学生的情况,语文学科自2002—2003学年参与国家新课程实验以来,对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教材,进行了一些校本化处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材校本化处理的具体方式
1、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补充。选择补充内容一般包含以下的目的:第一,增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第二,加强理解深度,提高理解能力;第三,扩充课外知识,扩大语文学习视野。第四,根据实际需要,必要地增强阅读训练力度,提高做题、应试的能力。对某一项补充内容来说,目的可能包含一项或者多项。
具体方式有:
(1)横向拓宽。例如,在学习某作家作品时,选择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推荐给学生,或者选择其他相关内容的作品进行推荐,一般来说,推荐材料的理解水平与教材内容基本相当,以拓宽视野,加大阅读量,同时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花未眠》后向学生推荐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如《雪国》《伊豆的舞女》中写景的精彩片断。
(2)纵向加深。就教材中涉及的某一问题,补充加深理解深度的材料,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如,学习高一第一册第六单元诸子散文时,推荐了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中对儒道思想与中国文化的论述,促使学生能够站在一个较宏观的角度开始对诸子散文的学习。
(3)多向链接。从教材的某一项内容,可以引发多角度的内容学习,例如:学习第二册沈从文的《边城》一课,由补充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的介绍内容,引发学生对“文化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由此将同单元《荷花淀》的作家、作品风格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讨论。
(4)阅读训练。配合教材,在作业、测试中,补充必要的阅读练习,增强学生的阅读和解题能力。
2、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与课内外内容的整合
人民教育版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文选式”的教材编排体系,综合了“文选、专题学习、口语交际、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等板块,体现教材的综合性、开放性。我们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不同板块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例如:课文与课文的整合;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的整合:单元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的整合等。同时,我们也注重课内外内容的整合。
比较典型的案例如:学习高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选取了一个角度“诗与生活”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整合课内外十余篇材料的内容,然后进行分组探究活动。小组要进行如下学习过程:确定探究专题——进行资料整合——形成小组汇报材料和汇报方式——上台汇报。每个小组确定的研究专题不同,选择的汇报方式不同,整合资料的程度不同,但是都从各自的角度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学习《胡同文化》时,我们在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设计了“蓉城建筑艺术品鉴”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方法考察成都建筑,写出书面报告。
3、在教材基础上的系统拓展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人民教育版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进行了有计划、有系统的拓展。我们结合教材中出现的著名作家,在收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了一批文学名著。推荐书目中有些书篇幅小内容较浅易,如《爱的教育》《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有些书则篇幅很大,思想内容较复杂,如《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飘》等。不同的难度为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提供了空间。
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保证阅读效果,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十分重视进行与教材结合的课堂阅读,我们采用了“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方式,在阅读时间上给予保证。并采取一定督促措施,要求学生每学期必读两部书。
二、教材校本化处理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开发了学习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教材内容的补充、课内外内容的整合以及教学内容的拓展过程中,可促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实践中的研究者,摆脱“唯教材”、“唯教参”的习惯;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有更多可能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
进行教材校本化处理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一定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如本文所述主要是针对本校较优秀生源的实际情况。相信每所学校都可以有自己对教材的合理设计和处理。
2、教材校本化处理决不等于简单地给教材做加减法,要处理好课内外学习资源的关系,不能喧宾夺主,弃课文、教材于不顾,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适合于学生的合理方案。
3、由于教学课时有限,要进行成功的教材校本化处理,必须要探索有效率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和教学资料的运用更加合理有效。
4、校本化处理是针对学校的某教学团队整体而言,与教师的个人风格和个性化处理并不矛盾。
总之,积极合理的教材校本化处理实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盐道街中学)
我校是省级重点中学,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学习基础较好,求知欲望比较强。针对学生的情况,语文学科自2002—2003学年参与国家新课程实验以来,对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教材,进行了一些校本化处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材校本化处理的具体方式
1、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补充。选择补充内容一般包含以下的目的:第一,增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第二,加强理解深度,提高理解能力;第三,扩充课外知识,扩大语文学习视野。第四,根据实际需要,必要地增强阅读训练力度,提高做题、应试的能力。对某一项补充内容来说,目的可能包含一项或者多项。
具体方式有:
(1)横向拓宽。例如,在学习某作家作品时,选择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推荐给学生,或者选择其他相关内容的作品进行推荐,一般来说,推荐材料的理解水平与教材内容基本相当,以拓宽视野,加大阅读量,同时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花未眠》后向学生推荐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如《雪国》《伊豆的舞女》中写景的精彩片断。
(2)纵向加深。就教材中涉及的某一问题,补充加深理解深度的材料,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如,学习高一第一册第六单元诸子散文时,推荐了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中对儒道思想与中国文化的论述,促使学生能够站在一个较宏观的角度开始对诸子散文的学习。
(3)多向链接。从教材的某一项内容,可以引发多角度的内容学习,例如:学习第二册沈从文的《边城》一课,由补充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的介绍内容,引发学生对“文化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由此将同单元《荷花淀》的作家、作品风格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讨论。
(4)阅读训练。配合教材,在作业、测试中,补充必要的阅读练习,增强学生的阅读和解题能力。
2、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与课内外内容的整合
人民教育版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文选式”的教材编排体系,综合了“文选、专题学习、口语交际、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等板块,体现教材的综合性、开放性。我们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不同板块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例如:课文与课文的整合;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的整合:单元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的整合等。同时,我们也注重课内外内容的整合。
比较典型的案例如:学习高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选取了一个角度“诗与生活”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整合课内外十余篇材料的内容,然后进行分组探究活动。小组要进行如下学习过程:确定探究专题——进行资料整合——形成小组汇报材料和汇报方式——上台汇报。每个小组确定的研究专题不同,选择的汇报方式不同,整合资料的程度不同,但是都从各自的角度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学习《胡同文化》时,我们在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设计了“蓉城建筑艺术品鉴”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方法考察成都建筑,写出书面报告。
3、在教材基础上的系统拓展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人民教育版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进行了有计划、有系统的拓展。我们结合教材中出现的著名作家,在收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了一批文学名著。推荐书目中有些书篇幅小内容较浅易,如《爱的教育》《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有些书则篇幅很大,思想内容较复杂,如《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飘》等。不同的难度为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提供了空间。
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保证阅读效果,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十分重视进行与教材结合的课堂阅读,我们采用了“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方式,在阅读时间上给予保证。并采取一定督促措施,要求学生每学期必读两部书。
二、教材校本化处理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开发了学习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教材内容的补充、课内外内容的整合以及教学内容的拓展过程中,可促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实践中的研究者,摆脱“唯教材”、“唯教参”的习惯;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有更多可能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
进行教材校本化处理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一定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如本文所述主要是针对本校较优秀生源的实际情况。相信每所学校都可以有自己对教材的合理设计和处理。
2、教材校本化处理决不等于简单地给教材做加减法,要处理好课内外学习资源的关系,不能喧宾夺主,弃课文、教材于不顾,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适合于学生的合理方案。
3、由于教学课时有限,要进行成功的教材校本化处理,必须要探索有效率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和教学资料的运用更加合理有效。
4、校本化处理是针对学校的某教学团队整体而言,与教师的个人风格和个性化处理并不矛盾。
总之,积极合理的教材校本化处理实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盐道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