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以来,受融资环境整体偏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风险偏好降低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债券市场违约率出现明显上升,民营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难度显著增加,而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进一步加大了民企融资的压力。为此,中央及监管层多项政策密集出台,旨在破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2018年10月22日,央行发布设立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相关通知,得到金融机构积极响应,11月以来已有近20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成功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有望引导市场修复对民企债券的投资信心,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缓解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国外常用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包括信用价差期权(CSO)、总收益互换(TRS)、信用违约互换(CDS)以及其他信用衍生产品。其中,CDS被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广泛使用,是最为重要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其规模占全部信用衍生工具市场的90%以上。CDS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90年代,凭借风险管理、价格发现等诸多功能获得市场参与者与监管机构的认可,快速成为全球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风险缓释工具。此后,CDS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期,市场规模在2007年底一度超过了全球当年的GDP总额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市场价值,未平仓名义本金总额高达61.2万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过往无节制发行、卖方无法履约、信用危机严重等问题导致CDS市场规模大幅萎缩。近年来,随着国际监管环境趋严、金融机构投机意愿下降及压缩交易的推行,CDS逐渐回归理性发展。据BIS统计,截至2017年末全球CDS市场的未平仓名义本金总额为9.35万亿美元。
在我国,随着债券市场参与主体和债券品种的增加,信用风险在债券市场中不断积累,已由过去单一的利率风险逐渐转变为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并存的结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能够促进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分散信用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完善信用定价机制,对债券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标志着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诞生。其后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2 0 1 0 ~ 2 0 1 5 年: 创立及探索期。2010年10月,交易商协会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两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产品推出初期,市场参与者热情较高,产品创设和交易金额增长较快,但受到当时市场整体“刚兑”环境、基础标的限制较严格、缺乏流动性等因素影响,交易量及参与机构数量增长缓慢,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并不活跃。从产品的发行上看,该时期只有9只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创设,其中2010年创设8只,2011年仅有1只,随后的几年没有新的产品创设,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2016~2018年:优化和完善期。2016年9 月,交易商协会发布修订后的《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推出信用违约互换合约(CDS)和信用联结票据(CLN)两类新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同时发布了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信用违约互换和信用联结票据四份产品指引。此次修订增加了产品种类,并放宽了市场进入门槛、优化了产品创设流程,该时期产品发行种类有所扩大。2016年11月,银行间市场进行了首批15笔信用违约互换(CDS)交易;2017年5月,银行间市场首批创设两单信用联结票据(CLN)。该时期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不断丰富和完善,但市场发行量依然偏少。
2018年至今:新的發展机遇期。2018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频发,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再度进入监管部门的视线,一系列鼓励其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一是监管部门积极支持鼓励。2018年10月22日,国常会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央行积极响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二是交易所积极参与,市场范围扩大。2018年11月2日,上交所、深交所市场信用保护工具业务开始试点,并成功达成首批信用保护合约,标志着该业务由银行间市场扩大到了交易所市场。三是发行量快速增加,产品密集创设。在银行间市场,CRMW加速创设,仅2018年11月7日当天就有6只创设,后续发行有加速趋势。四是参考实体向民营企业倾斜。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新设立的产品绝大部分面向民营企业,这既体现了监管部门的政策方向,也有利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长期发展。五是增信模式多元化。其中既有中债增信发行信用风险凭证、商业银行投资模式,也有商业银行独自发行模式,主力品种是中债增信和商业银行联合发行。
2018年以来,金融领域“去杠杆”引致影子银行体系收缩、社会总信用量供给不足,民营企业面临较强的流动性风险。2018年10月22日,央行发布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相关通知,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自2018年11月发行扩容以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展现了提升市场风险偏好、促进民企债券发行、降低民企融资成本等方面的作用。未来随着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相关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地以及各项民企支持政策发挥合力,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民企融资信用收缩问题,缓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债券市场具有公开、透明和传导力强等显著特征,定价体系市场化程度高,能引导其他金融市场的预期,是矫正市场“羊群效应”和一些非理性行为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此次监管当局提出的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的系列决定,以支持民企债券融资为突破口,将政府支持民企融资的政策信号清晰地传递给市场,有助于纠正部分机构在处理民企融资时出现的认识和操作误区,增强其投资者投资民企债券的信心,进而阻断民企信用收缩在股、债、贷市场间的相互传染,改善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中的传导效果,促进金融体系对民企融资的整体修复。随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近期民企债的信用环境和市场情绪有所改善,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得以提振,设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民企债券认购更为踊跃,如“18荣盛SCP005”认购倍数达2.67。
国内外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溯源
国外常用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包括信用价差期权(CSO)、总收益互换(TRS)、信用违约互换(CDS)以及其他信用衍生产品。其中,CDS被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广泛使用,是最为重要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其规模占全部信用衍生工具市场的90%以上。CDS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90年代,凭借风险管理、价格发现等诸多功能获得市场参与者与监管机构的认可,快速成为全球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风险缓释工具。此后,CDS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期,市场规模在2007年底一度超过了全球当年的GDP总额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市场价值,未平仓名义本金总额高达61.2万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过往无节制发行、卖方无法履约、信用危机严重等问题导致CDS市场规模大幅萎缩。近年来,随着国际监管环境趋严、金融机构投机意愿下降及压缩交易的推行,CDS逐渐回归理性发展。据BIS统计,截至2017年末全球CDS市场的未平仓名义本金总额为9.35万亿美元。
在我国,随着债券市场参与主体和债券品种的增加,信用风险在债券市场中不断积累,已由过去单一的利率风险逐渐转变为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并存的结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能够促进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分散信用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完善信用定价机制,对债券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标志着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诞生。其后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2 0 1 0 ~ 2 0 1 5 年: 创立及探索期。2010年10月,交易商协会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两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产品推出初期,市场参与者热情较高,产品创设和交易金额增长较快,但受到当时市场整体“刚兑”环境、基础标的限制较严格、缺乏流动性等因素影响,交易量及参与机构数量增长缓慢,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并不活跃。从产品的发行上看,该时期只有9只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创设,其中2010年创设8只,2011年仅有1只,随后的几年没有新的产品创设,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2016~2018年:优化和完善期。2016年9 月,交易商协会发布修订后的《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推出信用违约互换合约(CDS)和信用联结票据(CLN)两类新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同时发布了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信用违约互换和信用联结票据四份产品指引。此次修订增加了产品种类,并放宽了市场进入门槛、优化了产品创设流程,该时期产品发行种类有所扩大。2016年11月,银行间市场进行了首批15笔信用违约互换(CDS)交易;2017年5月,银行间市场首批创设两单信用联结票据(CLN)。该时期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不断丰富和完善,但市场发行量依然偏少。
2018年至今:新的發展机遇期。2018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频发,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再度进入监管部门的视线,一系列鼓励其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一是监管部门积极支持鼓励。2018年10月22日,国常会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央行积极响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二是交易所积极参与,市场范围扩大。2018年11月2日,上交所、深交所市场信用保护工具业务开始试点,并成功达成首批信用保护合约,标志着该业务由银行间市场扩大到了交易所市场。三是发行量快速增加,产品密集创设。在银行间市场,CRMW加速创设,仅2018年11月7日当天就有6只创设,后续发行有加速趋势。四是参考实体向民营企业倾斜。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新设立的产品绝大部分面向民营企业,这既体现了监管部门的政策方向,也有利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长期发展。五是增信模式多元化。其中既有中债增信发行信用风险凭证、商业银行投资模式,也有商业银行独自发行模式,主力品种是中债增信和商业银行联合发行。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如何缓解民企融资难题
2018年以来,金融领域“去杠杆”引致影子银行体系收缩、社会总信用量供给不足,民营企业面临较强的流动性风险。2018年10月22日,央行发布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相关通知,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自2018年11月发行扩容以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展现了提升市场风险偏好、促进民企债券发行、降低民企融资成本等方面的作用。未来随着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相关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地以及各项民企支持政策发挥合力,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民企融资信用收缩问题,缓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债券市场具有公开、透明和传导力强等显著特征,定价体系市场化程度高,能引导其他金融市场的预期,是矫正市场“羊群效应”和一些非理性行为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此次监管当局提出的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的系列决定,以支持民企债券融资为突破口,将政府支持民企融资的政策信号清晰地传递给市场,有助于纠正部分机构在处理民企融资时出现的认识和操作误区,增强其投资者投资民企债券的信心,进而阻断民企信用收缩在股、债、贷市场间的相互传染,改善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中的传导效果,促进金融体系对民企融资的整体修复。随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近期民企债的信用环境和市场情绪有所改善,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得以提振,设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民企债券认购更为踊跃,如“18荣盛SCP005”认购倍数达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