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林语堂笔下的“完美女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32632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为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英勇牺牲的男儿所著。本书以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北京城中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和三代人的命运。小说塑造了许多性格分明、遭遇不同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四十年间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等。姚木兰是作家林语堂极力展现的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人物的洞察和剖析来挖掘林语堂这一男性心中的“完美女性”,让人们知晓林语堂本人和姚木兰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客观的角度说明男性眼中“完美女性”的不完美之处。
  一、林语堂笔下“完美女性”代表—姚木兰其人
  林语堂曾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姚木兰是作家心中的“完美女性”。作者笔下的木兰,是一个奇女子,是一个生长于乱世里却保持着剑胆琴心、端庄优雅的女性。在林语堂的笔下,姚木兰无论是扮演女儿、妻子、儿媳、妯娌还是母亲的角色时,她都能面面俱到、游刃有余,展现出大家闺秀的风采。
  (一)活泼全能的大家闺秀
  木兰从小生活在一个福地—北京,受过先进的西方教育,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平等、奇妙的思想。北京是一个“人间最理想的生活”的地方。“木兰的想象就深受幼年在北京生活的影响。她学会了北京的摇篮曲,摇篮曲中对人生聪敏微妙的看法也影响了她”“从那些说白的朗诵歌唱,她体会出语言之美,从每天的说话,她不知不觉学会了北京话平静自然舒服悦耳的腔调儿”“学到了容忍宽大,学到了亲切和蔼,学到了温文尔雅”。家庭给了她无数的爱,长辈们都喜欢她。她虽然生在封建文化思想仍然盛行的时代,但是在思想开放的父亲教导下,有幸接触了西方教育。父亲姚思安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淡泊名利、追求恬适生活的人生态度,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不仅能辨认当时极为稀罕的“甲骨”,而且可以到学堂读书以及接受当时最先进的知识和思想。此外她不用裹脚,还有几种女人所没有的本领:吹口哨、唱京戏、收集并鉴赏古董。她虽出身豪门,但却毫无半点骄奢傲慢之气,对长辈尊敬有礼,对下人真诚平等。她可以和一般人家的曼娘结为金兰,和照顾她的丫鬟锦儿情同姐妹,愿意帮助素未谋面的暗香。木兰具有许多的奇思妙想,她会因为没有裹脚而想自己也试一试,她会把曼娘的梦变成现实以此来抚慰那颗受伤的心,她会因孔子爱吃姜以及“天地元黄”,推想他爱吃螃蟹。
  (二)面面俱到的贤妻良母
  出嫁后的木兰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木兰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具备了传统女性的主要美德—“德、言、容、功”,而且样样优秀。她做的花生汤“入口即化”,是大家最喜欢的;绣的花样儿“跃然欲出”,受到大家的赞赏。对待公婆长辈,她谦谦有礼。结婚时,当知道长辈们都在等她的时候,她会对全家人微笑,并说“真对不起,我来晚了”。当长辈要她坐下时,她会因为大嫂没有坐,而不敢坐,在大嫂坐后,她才会在大家的再三要求下坐下。当公公表示很喜欢她的金表时,她会很欣然地送给他并说:“就拿这个小东西孝敬您两位老人家吧。”对待丈夫,她宽宏大量、忠贞不渝,她没有因为所嫁的人不是自己心中爱的而感到内心痛苦,生活态度消沉。她一切都以丈夫荪亚为中心,她会因丈夫喜爱物质生活的舒适和应酬宴饮的欢乐而放弃过一种草木小民的淳朴生活,并“不断给丈夫新奇之感”。在知道荪亚在外面有了情人时,她没有大肆吵闹,而是做好了接受牺牲或调整关系的打算,在荪亚认错时,她大度地接纳、原谅了他。对待孩子,她全身心地关心、照顾、教育,视儿女为生命。女儿几乎是“美丽的母亲的复制品”。她与妯娌之间友好相处,不与人争。治家方面,她为人知书达理,做事精明能干。她知道“人不一样,在于怎么样用”“她知道好多事情并不对,但是有的事却装作没理会……她不肯把家事管得比以前桂姐管理时显得更好”,但是家里的卞总管怕她,甚于以前怕桂姐。
  二、姚木蘭这个形象与林语堂本人的关系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没有人对客体的感觉,客体就不能现实地成为人的客体。同样,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去体验它,即感受、体味、思索它,与它发生情感交流时,它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原型,他们的一切或多或少都与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者也总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体验过的事情附加到自己笔下的人物的身上。
  姚木兰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子,有机会去接受先进的西方教育,可以学当时正经人家所排斥的吹口哨和唱京戏,可以有一些奇思妙想。这方面可以说是林语堂求学经历的一个写照以及跟他本身的人生态度和教育思想有关。少时的林语堂生活在一个贫苦人家,但是父亲却竭尽全力地让他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留学的时候,他从不跟同学争第一,永远只是第二,他的这种态度使得他有一种不与人争的品性。他还经常带女儿到馆子里吃饭并教女儿“叫局”,鼓励女儿不读大学而去读“社会大学”。林语堂本身是属金命的,所以他把木兰设计为和自己相同的命性—金命。他还因自己的婚姻是旧式的,自己未能和起初相爱的人在一起,而使得木兰面对同样的问题,爱的是立夫,嫁的却是荪亚。林语堂在给女儿们起名字时,觉得时下女子的名字俗不可耐,他的孩子一定要与众不同,所以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叫如斯、太乙、相如,如此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别具个性的名字,才会有木兰的父亲不同常人的思想和“木兰”这个力避传统的名字。
  林语堂的一生中有许多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女性。从宽容、慈爱的母亲,到美艳如桃、快乐似雀的二姐,再到青梅竹马、情深意厚的第一位恋人赖伯英,以及后来的恋人陈锦端和结发之妻廖翠凤,这些优秀的女性用她们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质直接影响着林语堂。因为母亲是一个简朴不过的夫人,“她虽然因是牧师的妻子而在村里有很高的地位,可是她绝不晓得摆架子是怎么一回事的。她常常同农人和樵夫们极开心地谈话。”还时常邀请他们到家里喝茶或吃饭。母亲的平等待人,使得木兰能和曼娘、锦儿和暗香友好相处。因为有二姐出嫁时送自己礼物和对自己的期待,才会有木兰出嫁时送弟弟阿非礼物和希望他能听家里教导的这一举动和期望。因为爱人给了他精神上的愉悦,妻子让他更好地生活,才会有立夫给木兰带来“精神上的自由”,使她“体会到幸福的味道”,丈夫荪亚给她的安定生活。   木兰是一个多元立体的形象,她融丰富的知识、平等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以及标准贤妻良母所具备的伦理观念于一身。可以说,姚木兰这一形象承载了林语堂本人对于完美女性所有的向往与期待,极其符合林语堂的审美倾向,是林语堂浓墨重彩塑造出来的一个美好形象。
  三、审视完美女性身上的不完美
  俗语有云“人无完人”,生活在封建思想依然盛行的时代,木兰的思想和精神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作为一个男性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男性本身的思想和眼光的限制。林语堂笔下的“完美女性”的代表姚木兰身上的不完美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木兰对爱情、婚姻消极、认命、不知反抗
  当母亲和木兰在房里说有关曾家提亲的事时,“木兰只是微笑”,表示答应。即使这个时候“正赶上木兰刚感觉到精神上的自由,刚感觉到她以前未曾经过的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味道,这种幸福的味道里,是有立夫这个异性青年的。这种幸福的味道使她的思想专注于此,别无所顾”。试想一个备受父亲宠爱的长女,如果此时向父亲表明不想嫁给荪亚是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可是她偏偏没有这么做,偏偏没有争取,“木兰相信个人的婚姻大事,是命里注定的”“命运真是把他们俩撮合在一块儿了!好多不由人做主的事情发生、演变,终于使人无法逃避这命定的婚姻!”
  (二)木兰身上存在着一定的封建残余思想
  即使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她都意识到无论是女人还是女孩都应该具备中国古代女子应具备的品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在骨子里就存在着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她依然相信一些迷信说法,在红玉病得快不行的时候,她在经历了曼娘冲喜不灵验的情况下,仍然向父亲请求让红玉跟阿非订婚,并且认为一订婚,红玉妹妹的病就会好些。在面对婚姻问题时,在知道荪亚在外面有了情人时,她做好了接受牺牲或调整关系的打算,将陷入迷津的女子邀进家中,杯酒释嫌,她竟然同意让荪亚纳她为妾,因为在她看来有一个妾是一件美事,“一个做妻子的若没有一个妾,斯文而优美,事事帮着自己,就犹如一个皇太子缺少一个觊觎王位的人在旁,一样乏味”。她也曾因为听了父亲的话没有裹小脚而感到悔恨,因为在她看来“大多数女人的脚,无论在大小,在角度上,都不中看。所以裹得一双秀气娇小的脚是惹人喜爱的”。殊不知,自然就是美的真理。
  木兰在对待子女、男女性别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重男轻女思想。木兰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希望他是一个男孩儿。“木兰在不知不觉中,要让阿满受她自己从母亲那儿接受的训练。”“木兰是偏向儿子”,即使不许他欺负仆人和姐姐妹妹。木兰觉得给家里争气是男儿的事,因为她觉得“姚家将来的希望就在你(阿非)身上。我们姐妹是女孩子,没有用”。她小时候,虽然哥哥体仁欺负她,她会反抗,但是在她的心里一直想成为一个男孩子。“她到了十四岁,思想完全成熟,哥哥欺负她,她已经能够忍受”,因为她认为“这是女孩子基本教育的一部分。女孩子的态度应当是忍让,是稳重,在生活上不要太贪求,要听从男人享有较多的自由,由他荒唐胡闹”。
  (三)探寻“不完美”的原因:作者以纯男性的视角来观照女性
  尽管在林语堂看来姚木兰已经非常完美了,但这始终是他作为一个男性从自己的审美角度来评判的,这里面包含了作者本人的主观臆断。他认为,相对于男子,女子就应该有较为温婉的个性和较为娇小的体态。虽然他接受过先进的思想教育,但是作为一个中国的男人,他还是从中国几千年积淀而成的男性主体立场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女神,理所当然地就符合了他男性的审美指向,留下了男权中心的文化烙印,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男性的审美视角来定义姚木兰的“外在美”。
  林语堂赋予了姚木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在作者的笔下木兰“美如满月”“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儿窈窕,令人目迷心荡”“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喜爱身材高一点儿的,觉得她够高;喜爱身材矮一点儿的,觉得她够矮;喜爱体态丰满的,觉得她够丰满;喜爱削瘦一点儿的,觉得她够苗条。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这些对女性木兰的描述完全是以他男性的眼光为基准,符合男性的审美情趣并且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其实对于美麗女性的描写,除了写作的角度有所不同以外,大体上所表达的是差不多的内涵,而在男性眼里的美女,除了女子本身的长相外,还有的就是她打扮得怎么样,由外貌和装扮来评析她是不是一个美女。身为男性作家的林语堂,同样不能避免这种男性特有的审美视角,他所表现的女性美也表现为男性需求和意识。
  第二,从男性的心理需求出发来赋予姚木兰“内在美”。
  当荪亚参加完“群芳宴”回来后对木兰说那些高等妓女如何如何,木兰却表现出比他更浓厚的兴趣,并且对他“参加这种莺莺燕燕的群芳会毫不拘束”。当知道荪亚在外面有了情人时,她的行为竟是找到那个情人,并表明自己同意让她做妾。当荪亚认错时,她坦然地原谅了他,并努力使生活时时充满新鲜感以满足丈夫的需求。这似乎暗示了一种男性希望自己的妻子对自己在外面不管做了什么都不会责怪自己的心理,表明了自己向往的生活以及一种理想型的妻子。
  林语堂对女性的意识也做了最为男性所喜爱的设计。木兰因受过先进的教育,所以有一种不想生孩子的想法,但这只是想法,事实上木兰没有这么做。在林语堂看来“女性的一切权利之中,最大的一项便是做母亲了”,“许多这一类的女子,倒是大人物,像女教育家、女优伶,但她们倘做了母亲,她们的人格当更为伟大”。木兰为姚家长女且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她聪明能干,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将她发展成为家里事业的女老板,而是让她嫁了人,成为一个局限在家庭里的能干的妻子、儿媳、母亲。事实上这也揭示了男性的一种自私心理,谁会愿意让自己最喜欢的人儿给别的男人欣赏。他还让木兰有一种丈夫可以有一妻一妾才是人生美事的想法,完全是自己的一种私心。试想想现实生活中谁会有与别的女人共享自己的丈夫的思想,即使有,或许也只是古代那些不能生养的女子因自己有愧而迫不得已才同意丈夫纳妾的吧。如果只有具备这种大度才算完美,我想这个世上恐怕是很难存在完美的人的。
  在林语堂看来“女人的深藏,在吾人的美的理想上”,而“木兰身上最突出的是隐忍。所有的才华、善良、能干都能在隐忍中淡淡释放。不嫁立夫而嫁曾家,是报恩的隐忍;坐视丈夫移情别恋,是贤德的隐忍;留在曾家执掌门户,是大气的隐忍”,说白了,林语堂深深爱着的所谓完美女子,不过是传统的贤德的中国女子罢了。
  四、结语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是为纪念在前线为国英勇牺牲的男儿所著,其中充满了人生哲学的意义。书中塑造的主人公姚木兰是作者最钟爱的女性。本文通过对姚木兰这一人物的分析,让人们了解了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对林语堂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解读,同时也说明了“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又或者说“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女人只要真实地存在,自尊自信地生活,心怀他人,懂得感恩,那一切就是“完美”的了。
其他文献
枝繁叶茂衷情夏,绚烂如诗晕晚霞。  景致浓酥关爱处,夕阳携手度芳华。  荷塘月色冷美人  月色湖光冷照人,荷花碧水映芳身。  寒潮暮夜凉如梦,顿感娇軀不在尘。
一辆公交驶过  山海之地  温岭小城。需要一群人  温暖地行走  需要一群伟大的诗人  书写情歌  后土空间、东辉阁下、东海之滨  一群沉默的年轻人,齐声诵读  点燃一场雪  终于明白:一朵雪花  为何如此孤傲,洁白而诀绝  不明白:诗的自由落体  重重地抛起,又轻轻落下  我为什么喜欢雪  雪飞,是我  小学同桌  雪莉,是我  亲表姐的名字  雪琴,是刚刚搬入小区  我的邻居的名字  我怀疑她
十月的空气 微冷  天空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陈旧的往事  被无心打开的窗扉 吹落风尘  宝匣里的故事 凭借秋风  开始絮语  树上的叶子越来越少  村里的老人渐渐远去  记忆的藤蔓 如水中的枯草  挣扎 戏弄着似有可无的情思  夜晚的星辰 细数着昨日的时光  那些鸟儿啁啾 那些蝈虫夜鸣  都躲在樱桃树下欢畅  随着晚风 轻摇入梦  甜梦里总听见外婆的轻唤  那时 外婆家门前的木槿花常开  有幾
蝉鸣柳巷麦生香,远近琴声把曲扬。  季到狂风摇乱叶,耳边蛙鼓扰池塘。  湖光水滟鸳鸯舞,燕雀双飞早晚忙。  溪畔蘆弯添雅韵,荷花璀璨遍芬芳。  咏 蝉  玉笛箫声把曲扬,蝉鸣柳巷唱辉煌。  闲吟老树追云客,欲伴清风走四方。  情挽新枝生节瑞,流光逝去喟凄凉。  蛙痴笑傻池塘岸,知了披星苦断肠。
在以往关于中国文学发展研究方法论的研讨中,根据阐释学的视角理论和西方女性主义关于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经济文化性别理论,提出了一种文学教学研究的性别视角问题。视角作为阅读和解释文本的一个角度,关系到文本意义的发现和解释,关系到读者和诠释者能从文本中看到什么和对什么视而不见。  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性别视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于,作为一个个体,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不仅是某种种族、阶级的人,而且是一个性
摘 要:二十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英国,满目疮痍,战后人民生活在迷茫、困顿、无力、虚无的状态中,以塞缪尔·贝克特和哈罗德·品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应运而生,以一种荒诞,滑稽的情节构造,舞台设计和语言风格揭露著这个社会的弊病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和剥削带给人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创伤。因为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哈罗德·品特对爱尔兰戏剧家赛缪尔·贝克特非常钦佩,其作品中甚至具有某些贝克特式
家国情怀  在玻璃心上起舞  千傾国土被他镶嵌进  诗句里重生  诗里的快意恩仇不能点燃  屈辱之后的激情  就像是皇帝的新装  无法遮挡肉体的欲望  但肉体  却遮挡了腐朽的骨骼  他害怕远离河流  成为高高在上的王者  只能坐拥美人 离乱红尘  河水那血红色的微光  映射出死亡的序曲  脚步莫名地徘徊  使人没有狂纵的勇气  却打湿了他的王冠  在夜里光芒四射  就像是一座坟墓  即使折断了他
我家有一根紫红的扁担  两端各有一个凸起 阻挡重物下滑  却挡不住时光的流逝  爺爷说 这根扁担是传家宝  挑出了三代人  我只知道爷爷死的时候  这根扁担也抬了他  父亲挑稻谷的样子最揪心  他的腿像打桩机的桩锤 一脚拔出来  另一只脚又深深地陷进去  那背影像另一根扁担
你是一株蘆苇  像一把利剑  插在清澈的沭河畔  执拗的性格  努力向上  站在高处俯瞰风景  浪漫属于你  摇曳的风情  也是你
命运是影子  亦步亦趨地跟着你  一阵风吹过  树叶卷入漩涡  身不由己,团团打转  你以血肉之躯化成树  根须抓紧大地  任凭风摇晃  一滴泪  一滴泪,滴出你的眼眶  滴在我的心上  泪是孱弱的  承担不起一点负荷  泪是苦涩的  可它能升华灵魂  泪最柔软,又最刚强  时光,会把泪珠炼成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