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就要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tt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办学条件的提高,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不可否认,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但是,课堂教学中,存在滥用、不正当使用多媒体手段的现象。课堂仿佛成了播放课件、演示课件的场所,课件演示不仅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维过程,而且代替了教师的板书与师生的交流,阻碍教学中及时、有效的生成,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用好多媒体,既体现教学现代化,又起到实效性的作用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多媒体手段首先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有的教师认为上公开课没有使用多媒体“档次”太低,于是出现如下情况:使用多媒体只是为了出示和书本上一模一样的主题图,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反之,有的教师能根据教学重、难点制作课件。如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教师制作了动态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又细又长的秒针从钟面上的数字“1”走到“2”的时候‘‘滴答’’一声就是1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通过课件演示。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二、多媒体手段可以用来解决动手操作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在几何形体教学中,必须依靠直观形象,通过动手操作、实物展示、课件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把一个圆等分成8份、16份时可以拼成一个很接近长方形的图形。这时,学生似乎还想把圆形等分得更细,但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提出:“分的份数越多,越来越怎么样?”学生猜想分得越细应该越接近长方形,但是动手操作已经很难把一个圆继续等分成64份、128份等。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的过程。在一声声的惊叹中,学生直观感受一个圆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难以理解的化圆为方的道理迎刃而解,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新知,而且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使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关键处扶学生一把
  
  多媒体可用可不用时,完全没必要使用,而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为教学锦上添花,在关键处扶学生一把。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如下问题:“在30米长的小路上种树(两端都种),要使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可以每隔几米种1棵?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填写。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将学生汇报的原始数据在电脑上逐一录入,如实反映了学生的研究结果(学生的汇报是杂乱无序的,如表一)。
  
  这时,教师提出:“表格看起来有些乱,为了更有序地观察,我们把同学们汇报的数据整理一下。”教师出示了表二,学生从表格中直观地得出“两端都种,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结论,原本零散、模糊的思路变得清晰了。
  
  四、借助课件有效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学生思考、教师有效引导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是在教师的预设中灵动生成的过程。曾听过两位教师执教“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两位教师均出示了学生一、二年级时的体重统计表。师:“同学们,二年级时你们的体重发生了什么变化?”大部分学生都发现二年级时体重比一年级时增加了,但分开的两个表格不能很好地观察。这时,教师提出:“怎样把两个表格整理一下,让我们更好地观察一、二年级时同学们的体重变化呢?”于是,学生们都想到了把两个表格合在一起。‘下面是两位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
  师甲: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
  师乙:同学们,那应该怎样把两个表格合在一起呢?(学生纷纷举手)
  生:两个统计表的第一行是一模一样的,可把二年级的统计表的第一行去掉,然后拼到一年级的统计表中去。
  忽然有学生提出:“第一列都是人数,谁知道是哪个年级的人数呀?”于是,在学生的思考、建议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路把统计表逐步完善成如教师甲用“变魔术”变出来的复式统计表。
  总之,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为数学课堂注入现代化的元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改变一张口、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学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存在局限性,在教学中它不能替代学生观察实物,不能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更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引导、板书及师生间情感交流等作用,必须恰到好处地使用它!
其他文献
“一根柴火可以带来光明,也可以毁掉财富。”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客观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物质或精神困境,那么,面对逆境我们应该秉持何种态度呢?逆境到底是建设性蓄水池,还是破坏性陷阱?究竟是否利于人的成长呢?正方观点 逆境有利于成长  所谓“逆境”,指的是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他所付出的努力、遭遇的困难高于一般预期。而“成长”,是指人从
笔者认为,“为迁移而教,为思维而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因为它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这一思想,2008年11月笔者设计了“四边形分类”[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2页]教案,并由胡老师执教,收获颇丰,荣获了衢州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现再次回放,与同行们商榷。    [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孕育新知  师:现在我们教室里有这么多人,你能分分类吗?(
“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数量关系)与形(空间形式)的相互转化、互相作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或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因此,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学好小学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这句话形象、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形和数的相互依赖、
新课程改革从理论到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其理论支撑到指导实践操作越来越成熟,其中虽有变化,但基本宗旨是以生为本,无论是情境教学、合作学习还是到如今的先学后教,其基本出发点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说,学生到初中、高中或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他们的能力相对更独立,其学习方法更倾向于自学。那么,在小学阶段就着手自学能力的培养,无疑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学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4页例题和第95页“想想做做”的第1、第2、第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
基本信息  书名:《人生如逆旅》  作者:汪曾祺  ISBN:978-7-2201-0730-6  装帧:精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49元  开本:16开  页数:343页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这些负重的人,在生活的激流里,或以勇者、或以逆行者的形象,担当着责任与道义,用自己的坦诚和无私,展露出“大写”之
案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海宝想和我们一起搭积木,你们愿意吗?  交互式电子白板显示:先摆一摆,再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    1.请同学们用3个正方体拼成一个物体,并从正面、侧面、上面仔细观察拼成的物体,在作业纸相应的表格里画出你所看到的图形。  2.你准备怎样观察呢?有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生1:从上面观察,人要站起来俯瞰物体的上面。  生2:从正面、侧面观察
阅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第6期田志明老师《关于解方程新旧方法孰优孰劣的争议》一文,感触很深,因为我在教学中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也一直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中,田老师认为,对于非常基本的方程,如6-x=3.5,可以和过去一样,借助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用相关运算律进行解答;对于复杂一些的方程,女Dx 3.2=5.6-x,则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答,因为这样也恰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可能性”时,我努力体现这一要求,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为主线,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感悟。  片断一:猜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们设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6个小组中,哪个小组得星最多,合作最默契。先来玩第一
本文描述的方案一是我在平时教研活动中以及在各种杂志上经常看到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比较后发现,各教学设计的情境多种多样,过程却惊人相似。仔细想来,这些设计是在实践课程标准所强调“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应该说这种设计方案有很多亮点,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但如果把它当作固定的教学模式,则未免有些机械化。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