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身上的“红胎记”,医学上称为“鲜红斑痣”或“葡萄酒色斑”,属于一种先天性的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畸形。也就是皮肤中出现了不该出现的血管网,大多数患者在出生时就有。由于它离表皮非常近,以至透过表皮清晰可见,用手指按压,红色即刻退去,皮肤就变苍白了。“红胎记”好发于患者的颜面部、颈胸部或手部,面积大小不等,有碍观瞻。
虽然说“红胎记”对身体无害,可对外观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学龄儿童可能因为同学的奚落与嘲笑,而形成孤僻、自卑和内向的性格,其间接危害可能比“红胎记”本身更大。青年人可能因此丧失在求职、求偶、晋升中的平等竞争机会。到了40岁以后,由于畸形血管逐渐扩张,约65%患者的“红胎记”不再平坦,慢慢有结节形成、病灶增厚等现象。这种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患者即丧失了采用非手术治疗的良机,必须选择植皮等整形外科手术来治疗。少数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年轻时“红胎记”还是很平坦的,可到了中年或晚年时却可能已面目全非,扩张的病灶类似肿瘤的外观,样子十分丑陋,甚至会影响到眼、鼻、口的正常功能。
现代非手术治疗“红胎记”的方法,包括激光治疗与光化学治疗两大类。它们是以无创或微创,瘢痕发生率明显低于任何其他治疗方法为特征的。其治疗原理完全不同,各有不同的适应证,只有合理选择,才有可能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目前,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进口激光器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都是利用20世纪80年代早期发现的选择性光热作用。从疗效与治疗次数两方面来看,面积较小、散在的患者比较适合激光治疗。治疗过程便捷,操作简易、安全,对医生的病灶操作经验依赖性低,所以极易推广。其缺点是治疗次数多,难以达到完全消退的效果,甚至有些患者可能因不敏感而疗效不好,术后的外观又欠均匀。此外,国外学者使用此方法历史较长。他们的一项随访发现,到治疗后第4年,有50%的患者出现部分血管再通,红色回复的迹象。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医学研究人员开始把化学治疗用于“红胎记”的治疗。这种治疗从原理上讲,与激光治疗完全不同,主要是利用光敏物质由静脉注入后,可在血管内皮细胞内聚集一定时间的特性。此时,内皮细胞以外的组织中光敏物质浓度极低,因而实现了对病变细胞的针对性选择。经体外使用特定波段的大光斑照射“红胎记”区域,导致该区域内畸形血管中内皮细胞的“定向爆破”。治疗后,经过一段时期,畸形的血管网出现不可逆的萎缩。这种治疗利用了“红胎记”的组织特性,所以是一种很巧妙的生物化学治疗方法,尤其适合于面积大、病灶集中的患者。其优点是:治疗后病灶消退均匀、自然,较少有治疗留下的痕迹(如图);相对治疗次数较少,医疗费用较低。不过,其治疗过程中所需的医疗设备、光敏物质、时间、操作等,有多种选择,因此对医生的经验与技术依赖性较高。此外,治疗后,患者需要坚持一定的避光期,对小面积、散在病灶不太适合。
对于出生后尚在迅速增生的婴幼儿“血管瘤”,或皮肤发青紫色的十分深在的“海绵状血管瘤”,以及从体表摸及震颤或搏动的“蔓状血管瘤”,上述治疗不仅无效,而且可能耽误了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的其他合理治疗。半岁以内的婴幼儿或新生儿,如果在额部正中、上睑内侧,发现了淡淡的、时隐时现的红斑,则不必急于治疗,这种新生儿斑常常在几个月或1岁以后自行消退。
虽然说“红胎记”对身体无害,可对外观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学龄儿童可能因为同学的奚落与嘲笑,而形成孤僻、自卑和内向的性格,其间接危害可能比“红胎记”本身更大。青年人可能因此丧失在求职、求偶、晋升中的平等竞争机会。到了40岁以后,由于畸形血管逐渐扩张,约65%患者的“红胎记”不再平坦,慢慢有结节形成、病灶增厚等现象。这种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患者即丧失了采用非手术治疗的良机,必须选择植皮等整形外科手术来治疗。少数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年轻时“红胎记”还是很平坦的,可到了中年或晚年时却可能已面目全非,扩张的病灶类似肿瘤的外观,样子十分丑陋,甚至会影响到眼、鼻、口的正常功能。
现代非手术治疗“红胎记”的方法,包括激光治疗与光化学治疗两大类。它们是以无创或微创,瘢痕发生率明显低于任何其他治疗方法为特征的。其治疗原理完全不同,各有不同的适应证,只有合理选择,才有可能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目前,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进口激光器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都是利用20世纪80年代早期发现的选择性光热作用。从疗效与治疗次数两方面来看,面积较小、散在的患者比较适合激光治疗。治疗过程便捷,操作简易、安全,对医生的病灶操作经验依赖性低,所以极易推广。其缺点是治疗次数多,难以达到完全消退的效果,甚至有些患者可能因不敏感而疗效不好,术后的外观又欠均匀。此外,国外学者使用此方法历史较长。他们的一项随访发现,到治疗后第4年,有50%的患者出现部分血管再通,红色回复的迹象。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医学研究人员开始把化学治疗用于“红胎记”的治疗。这种治疗从原理上讲,与激光治疗完全不同,主要是利用光敏物质由静脉注入后,可在血管内皮细胞内聚集一定时间的特性。此时,内皮细胞以外的组织中光敏物质浓度极低,因而实现了对病变细胞的针对性选择。经体外使用特定波段的大光斑照射“红胎记”区域,导致该区域内畸形血管中内皮细胞的“定向爆破”。治疗后,经过一段时期,畸形的血管网出现不可逆的萎缩。这种治疗利用了“红胎记”的组织特性,所以是一种很巧妙的生物化学治疗方法,尤其适合于面积大、病灶集中的患者。其优点是:治疗后病灶消退均匀、自然,较少有治疗留下的痕迹(如图);相对治疗次数较少,医疗费用较低。不过,其治疗过程中所需的医疗设备、光敏物质、时间、操作等,有多种选择,因此对医生的经验与技术依赖性较高。此外,治疗后,患者需要坚持一定的避光期,对小面积、散在病灶不太适合。
对于出生后尚在迅速增生的婴幼儿“血管瘤”,或皮肤发青紫色的十分深在的“海绵状血管瘤”,以及从体表摸及震颤或搏动的“蔓状血管瘤”,上述治疗不仅无效,而且可能耽误了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的其他合理治疗。半岁以内的婴幼儿或新生儿,如果在额部正中、上睑内侧,发现了淡淡的、时隐时现的红斑,则不必急于治疗,这种新生儿斑常常在几个月或1岁以后自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