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il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来势汹涌的新兴媒体,主流媒体是在“报纸还能存活多久”的疑问中“自我唱衰”,还是审时度势、从容应对,从而实现“自我救赎”?在全媒体时代,党报只有敢于突破,大胆创新,在二次传播和舆论引导上下功夫,提高新闻、政策解读能力,增强宏观和深度叙事能力,从信息传播者向意见传播者转变,从传统政治宣传方式向有效的新闻传播转变,才能保持党报的永恒魅力和品牌影响力。
  【关键词】内容为王;高端策划;拓展新闻;权威解读;人才高地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面对来势汹涌的新兴媒体,主流媒体是在“报纸还能存活多久”的疑问中“自我唱衰”,还是审时度势、从容应对,从而实现“自我救赎”?
  毋庸置疑,新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快速与同步、传播内容的丰富与透明、传播方式的交流与互动以及传播渠道的通畅与便捷,使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只能望其项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新媒体的专业水准不高、队伍参差不齐,存在“复制多、原创少、碎片化、浅层次”的缺陷,因此,无论是它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还是在传播科学真理、宣传先进文化、弘扬高尚情操、倡导科学精神方面的深度和力度、底蕴与功力,都难与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比肩。
  所以,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只要顺势而上,敢于突破,大胆创新,积极应对,就能保持党报的永恒魅力和品牌影响力。那么,如何才能找准突破口?我认为,加强深度报道是强化党报品牌影响力的一个有力抓手和现实途径。
  深度报道是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以详尽的事实系统地、集中地反映、阐述、剖析和解读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热点话题,抓人眼球,引人思考,从而实现报纸的本质功能。
  抓好内容:谁占领了内容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制胜的法宝
  对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报道的内容,任何时候,“内容为王”都是第一准则。尤其是对党报来说,导向是灵魂,真实是生命,所以,党报的每一篇报道都应该发掘那些沉没的声音,倾听那些无声的诉求,把新闻写进百姓的心坎里,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但是,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对一些报纸来说,所刊发的文章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甚至记者自己写的稿件自己都不看。记者连自己写的文章都不看,凭什么要求读者接受和关注呢?因此,要保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内容生产。
  以思想高度提升报道深度。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有组织地拓展报道的广度,提升新闻的思想高度,从而形成报道的深度。当今时代,主流媒体只有在二次传播和舆论引导上下功夫,提高新闻、政策解读能力,增强宏观和深度叙事能力,从信息传播者向意见传播者转变,从传统政治宣传方式向有效的新闻传播转变,才能强化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力,抢占思想引领制高点,主导社会话语权。[1]
  2012年12月,《河南日报》“何平九论”第九篇《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个省级党报的评论能获得这一殊荣,实属难得,是一次很大的突破。仔细翻阅品鉴这组报道,可以发现诸多亮点,得奖确在情理之中。
  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个宏伟目标,河南日报党委会、编委会在吃透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前提下,紧扣“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理念,在深入实际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推出了何平系列政论文章,即“何平九论”,既贯彻了中央精神,又体现了地方工作重点,既准确把握了新闻热点,又具有战略高度,政治性、大局性、群众性兼备。
  以河南为背景,“何平九论”论的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切入点和有效手段,是符合河南实际的重要命题;放在更高层面上看,涉及的是深刻认识执政党建设规律和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升党的执政水平等重大课题,涉及领导科学的诸多方法论,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
  “何平九论”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深邃的理性思考,充满张力和思辨的逻辑表达,深刻探讨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发出了《河南日报》的最强音,达到了做有硬度的新闻,传递思想声音的高度和深度。
  以高端策划彰显党报影响力。在信息资源空前共享的大背景下,只有未雨绸缪,策划先行,才能打好主动仗,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深、你深我精,彰显党报品牌的独特魅力。
  2012年11月底,国务院同意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的消息传出,全省振奋,全国瞩目,全球关注。河南日报党委会、编委会敏锐地认识到,这是继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河南迎来的又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于是对此进行了重磅策划,点兵布阵,组建了郑州航空港报道工作室,提出要以前所未有的“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关注这一重大新闻,以全球意识、观点意识、示范意识、问题意识、民生意识统领整个报道,推出新闻特别策划《奋飞》特刊。
  从2013年4月10日起,在《河南日报》一版推出高端访谈,先后对全球航空经济第一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约翰·卡萨达,“中国临空经济研究第一人”曹允春教授以及业界“大腕”进行访谈,就航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郑州建设航空港的优势及可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从4月11日起,以每天两个整版的规模,先后推出10个专版,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进行全面解读。
  同时,在4月25日一版刊发长篇通讯《起飞的“中原梦”》,以磅礴的气势和恢弘的笔触,揭示了建设郑州航空港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在6月4日一版刊发本报编辑部文章《崛起吧,航空港》,以回顾为主题与前一篇相互呼应,总结和提升了整体报道。
  《奋飞》特刊历时两个月,先后推出了五大系列近20万字的报道,其中包括40多条权威发布、40余个主题专版和两大重磅文章。这组报道,以高端的策划,周密的部署,大胆的创新,精彩不断,亮点纷呈,创造出《河南日报》报道史上诸多“第一次”,彰显了党报的领跑姿态,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和品牌影响力。   以热点问题、焦点话题的追踪调查引起广泛共鸣。信息时代,面对诸多海量的新闻信息,更吸引读者的报道是:告诉你为什么?还有什么。就是在提供新闻的同时还着重提供新闻的背景、细节、分析等权威声音,使报道由一般的贴近向有高度、有深度的贴近转变。
  《河南日报》2012年在新闻版上开设的“记者调查”专栏,就是针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和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的深度聚焦和分析。
  比如该专栏刊发的《“余额宝”、“活期宝”、“现金宝”……在线金融产品搅动理财“江湖” “余额宝”们真是生钱“神器”吗?》《科技养惰性 外语抢风头 使用欠规范 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相对安全的芯片卡遭遇银行、用户两头“冷” 银行卡“磁”旧迎“芯”难在哪?》《免费送票信者少 票价打折疑者众 “铁老大”弯腰为啥难换百姓点头》等文章,抓住与群众当下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在深入采访调查,翻阅大量有关资料,并把现代多种知识和大量繁杂的数据吃透、理清后,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对群众疑惑甚至质疑的问题进行了清晰解答,引起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
  这些报道正视社会问题,触及社会现实,把内容向深度聚合,让读者从消遣性、欣赏性阅读转向需求性、关注性阅读。同时,这些报道还着重分析新闻背景,提供权威声音,阐述党报立场,进一步增强了党报的权威性、责任感和公信力。
  有效扩展新闻:对重大信息和重要政策及时发布的同时,采取不同手段进行后续延伸
  以权威解读抓人眼球。网络时代不缺信息,谁的整合手法好,传播手段便捷,谁就能吸引受众。主流媒体通过对新闻资源从内容到传播手段进行有效整合、解读和二次创新,可以有效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河南日报》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扩权”的报道,充分显示了党报高端、权威、有用的解读能力。从2013年12月1日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省直部门的“直通车”已正式运行。省政府赋予实验区省辖市一级管理权限,26个领域266项具体事项可直通省直相关部门。对这一重大新闻,《河南日报》及时在一版头题位置刊发了两条消息:《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扩权” 赋予省辖市一级管理权限 在26个领域开通“直通车”》《81项政策支持航空港区建设》,同时将9个方面的直通内容、7个方面的81项政策精心提炼,制作成醒目的标题导读,非常直观和抢眼。与此同时,在二版以《地方收入全留 土地“留足空间” 简化通关手续 81个“大礼包”分量十足》为题,把7个方面的81项政策以图标导读的形式醒目再现,把重点内容一一提炼、详细解读,让读者对相关政策一目了然。
  同时,版面编排也非常给力,无论是对稿件内容的编排、字体字号的使用,还是插图的配色、标题的提炼、导读的设置等,都进行了精心策划、巧妙构思和大胆创新,与其他媒体的报道相比,《河南日报》当天的报道准确、全面、突出,解读深入、清晰、到位。
  以准确的信息提供为受众释疑解惑。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为受众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仍是主流媒体的第一要务。主流媒体最大的优势是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因此,应当及时、主动、准确地为公众提供信息,释疑解惑,更多地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引导。
  2013年8月28日,《南风窗》刊发一篇严重失实报道《村官腐败透视》,被众多网站以《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为题转载,引发网友的大量跟帖和评论。这篇报道严重损害了河南形象。对此,河南日报党委会、编委会十分关注,当即派记者深入实地调查采访,于9月5日在三版显著位置刊发消息《记者就“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进行采访 当地回应:相关报道与事实不符》,及时还原事实真相,引导舆论,避免了以讹传讹。
  9月7日23时29分,《南风窗》编辑部致函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就《村官腐败透视》一文的不实报道向广大读者致歉,8日凌晨0时2分,《河南日报》新浪官方微博率先发布了《南风窗》的致歉信。《河南日报》则在第一时间即8日0时22分,电话采访《南风窗》有关负责人后,撰写了消息《〈南风窗〉就“村官腐败透视”一文致歉 承认把村支书“吹牛”的话写入文章,存在问题》,在当日一版醒目位置刊发,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莫让谣言损害媒体的生命》,以《南风窗》虚假报道一事为切入点,深刻论述了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指出主流媒体应当讲大局、讲公德,倡导媒体要恪守传播伦理、遵守公序良俗,积极为社会和谐和改革发展传递正能量。
  面对损害河南形象的失实报道,《河南日报》准确发声,澄清事实,以正视听,及时为读者提供正确、权威的信息,避免了负面影响和错误舆论的扩散。
  以细化报道升华宣传主题。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体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传统的以“第一落点”为特征的“独家新闻”在信息多渠道快速传播的时代已很难存在,新闻资源的源头被空前共享,媒体竞争的焦点已不仅仅在于独家的发现,而在于独到的开发、配置和分发。也就是说,报纸存在的价值,不在报道了什么、覆盖了什么,更多的在于如何整合、分发多点信息,如何切分信息断面,如何在阅读疲劳中提神点睛。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河南日报群工部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指示精神,结合河南实际,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切入点,在专版上推出“呼唤美丽乡村”系列报道,就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治理探索性的做法进行深入采访调查,以期对农村环境保护起到应有的警示、引领和促进作用。从2013年12月20日起,先后在专版上刊发了《畜禽养殖:几多变废为宝几多随意排放》《污水横流怎留得住“乡愁”?》《防止污染,土壤也需科学用餐》《美丽乡村画卷怎么描绘》四篇通讯,从农村养殖业、生产生活用水、农药化肥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怎样实现“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美好目标。这组报道小切口反映了大课题,较好地提升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
  构筑人才高地:强化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特别是能做好深度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
  要有扎实的理论修养和前瞻性思维。写好深度报道,记者的思维和观念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辩证的思维能力,要有跳出新闻事件主体的思维模式,甚至要有跳出目前社会的常规认识水平,以科学的超前的宏观视野,提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有超出一般人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观察力,敢于挑战陈规旧习和既得利益者的勇气,如此,才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演变进程、根本原因解剖出来。
  要有很强的业务水准和敬业精神。做好深度报道,记者要有敏锐地发现新闻,并善于从新闻背后挖掘、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更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出众的业务综合能力,能把好的题材加工提炼成好的新闻作品。这就需要记者有忠诚于职业、敬畏于职业的精神,关注热点、关注现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心思用在采编业务上,精心研究社会热点和所报道行业的深层次问题,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型编辑、记者。
  深度报道在充分调查采访的基础上,依靠背景资料和专业知识,对重大政策信息、重要新闻事件进行纵深的分析和客观的解释,更具体、更深刻、更准确、更清晰,有效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和赞赏。同时,作为一种舆论导向模式,深度报道已经成为体现一张报纸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成为党报应对新媒体挑战,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品牌影响力的一个有力武器。因此,只有采取“以高度取胜”“以深度取胜”的策略,才能永葆党报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亚明.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感悟[J].新闻爱好者,2013(2).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摘要】综述2006~2015年期间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领域的原创性代表性成果,可以发现:一是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议题在呈多元化的同时更加聚焦中国本土,其中网络舆论是最重要的议题群;二是研究的路径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跨学科,这是由于中国的网络传播之于中国社会、经济、法制、伦理、文化等的嵌入之深已经常态化了,任何一个学科路径都无法完整地解读网络传播的相关现象;三是具体的研究在方法上仍然存在问题,包括工具理性与
期刊
【摘要】《华盛顿邮报》网站(摘自当天报纸)针对2015年中印在也门撤侨行动的同一事件分别撰写了两篇报道,以此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新闻报道框架的“梯次模型”进行修辞话语、主题内容与价值框架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美国主流媒体在国家根本利益因素考量下,对报道突发人道主义救援事件时的涉华内容和对其他国家报道的不同切入点与话语体系构建,说明美国的话语体系构建是以国家利益至上、以意识形态为准,并且基于救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王晓明等人发起了人文精神大讨论,引发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文精神的思考,不过,那场人文精神讨论是在中国社会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倡导人文精神主要也是针对文化界世俗化和商业化倾向的。而在全球化与新媒介环境下,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再次讨论人文精神,就不能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将人文精神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大众对立起来,而应在全球化和新媒体的新语境下,反思今
期刊
【摘要】舆论监督是新闻传播学基本和重要的研究对象,传播技术是舆论监督历史演进函数中的重要变量。传播技术的革新进步使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及监督范围扩大,基于网络互联移动的传播技术,催生舆论监督样态的多样化。传播技术对媒介制度和管理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其反作用的制约。研究认为,新兴媒体在进一步融合传统媒体各类功能之后,将使舆论监督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從而消解公众和社会的各种表达边界,并使各种表达诉求和
期刊
【摘要】所谓新闻精神就是史家精神,不虚美,不隐恶,尊重事实,强调真实,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新闻人应该具有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三不”精神。所谓社会责任,就是新闻人应该是社会这只大船的瞭望者,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他要关注社会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担当起传承历史、传承文化的重任。所谓心灵感悟,即是新闻人应该冲破各种条条框
期刊
【摘要】央视海采报道选取深贴民意的话题,实现了大众与新闻传媒的交流互动。话题设置反映大众需求,以民众生活为核心,延伸至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思想等各领域。海采以个体、家庭为起点,着眼点在于社会的稳定团结以及国家的和谐昌盛,构建了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机理及人文路径。从抽象化的理念到具体被访民众的个体话语,央视主动设置议程将民众协商驻足于大众传媒的话语空间中,以此最终达到聚集民意、促成社会合意、
期刊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探讨美国脱口秀节目成功的各方面原因,以及表达的技巧,揭示这一娱乐节目内含的宣传成分。我国的传媒上到处是看得见的宣传,习近平则要求做“看不见的宣传”,“最好的宣传应该是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因而本文的意图是:借鉴美国脱口秀节目的经验,让我们的各种节目,特别是电视娱乐节目,做到既好看,又具有正能量。  【关键词】习近平;看不见的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电影《12怒汉》讨论如何突破组织传播中的群体思维和群体压力问题。作者认为,群体中少数人有可能对多数人产生影响,克服群体压力。不过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这个或这些持少数意见的人不怕被孤立或被排斥,立场清晰而坚定,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具有抗拒其他成员嘲笑、讽刺、生气、恼火、批评的心理素质;二是组织本身的决策程序允许少数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组织传播;群体思维;群体压力;程序正
期刊
【摘要】针对新闻写作中在“概括”问题上存在的不足,本文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论述了概括的两种基本形态、概括常见的五种方法、概括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概括;概括的形态;方法与要求  新闻写作的实践表明,写新闻离不开概括。那么,何谓“概括”呢?《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一、概括的两种基本形态  概括是新闻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是驾驭新闻语言不
期刊
【摘要】《爸爸去哪儿》除通过在微博、视频网站、手机应用等社交媒体上营销推介外,还应用口碑传播理论和消费者AISAS理论进行营销创新。它给大传媒融合营销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重点针对目标受众,加强互动;抓住社会热点话题,内容为王;明星话题效应,利用口碑传播;借助衍生产品,完善产业链。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社交媒体;媒介融合;营销创新  2013年最令人瞩目的真人秀非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莫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