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与消化系统癌症发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1010ping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囊结石是国外内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胆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但胆囊切除后改变了患者原有的胆汁储存、浓缩与排泄方式,这种改变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争议。本文围绕胆囊切除术与结肠、胆管、胰腺、肝癌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胆囊结石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土三七致SOS施行TIPS治疗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男5例,女4例,术前Child-Pugh评分(9.5±1.3)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2.5±5.0)分。观察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施行了
腹腔镜超声(LUS)结合了超声探查和腹腔镜技术的优势,有较高的分辨率、多角度探查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胆道外科的微创手术。其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总管探查术、肝内胆管结石手术、辅助胆胰肿瘤术中分期等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文重点讨论LUS在胆道系统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技术要点。
目的探讨黏蛋白4(MUC4)基因Pst-I位点多态性与国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96例健康对照组和56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静脉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对两组受试者MUC4基因Pst-I位点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
目的探讨术前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VIM-DWI)对肝细胞癌(HCC)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患者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51例HCC患者临床资料,男45例,女6例,年龄(56.4±10.1)。依据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分为早期复发组(21例)与未复发组(30例)。测量计算病灶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真性扩散
目的分析FAM172A蛋白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信号通路,为肝癌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11例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组织,包括正常肝组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肝组织及肝癌组织。HepG2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同转染FAM172A蛋白质粒和荧光蛋白质粒,对照组无任何处理,然后激光共聚
胆系肿瘤(BTC)化疗效果不佳。目前的一系列早期临床研究正在探索新的有效方法,包括多种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靶向EGFR通路、HER-2通路的药物以及多靶点的抗血管生成药物、MEK抑制剂等在后线治疗中对晚期BCT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另外,新型靶向药物如IDH-1/2抑制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抑制剂等在早期试验中也得到了阳性结果。免疫治疗对胆道肿瘤的治疗价值得到了初步证实,值得深入研究
目的探讨胆道良性疾病胆肠吻合术(BEA)后远期并发胆管癌的可能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8年8月广东医科大学茶山医院收治的5例良性胆道疾病行BEA后远期并发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复习有关国内外文献。结果男性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66.0±0.7)岁,发病时间为术后(14.0±6.1)年。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胆管炎。CA19-9联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期
肝脏在化学损伤或手术局部切除后能够再生,再生过程受实质性肝细胞和非实质细胞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肝窦内皮细胞(LSECs)是肝脏非实质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参与肝脏发育、损伤和再生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SECs对肝细胞再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就近年来LSECs与肝再生的研究进展综述,旨在通过靶向作用于LSECs为促进肝再生提供新思路。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治疗胰头癌的可行性以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同一团队开展的57例胰头癌患者行LPD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中,2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9例,重建方式包括门静脉端端吻合8例,门静脉人工血管置换1例,全胰切除4例。胰肠吻合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50例,套入式胰肠吻合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最主要死亡原因。PD后胰瘘的发生和发展有其固有规律。降低其发生率及其严重性,需要从解析其发生和发展机制入手,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管理。影响Whipple式或Child式PD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胰肠吻合口缝合不全及其周围肠袢内压力升高;影响胰瘘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混合性胰瘘和胰肠吻合口周围引流不畅。防止PD后胰瘘发生发展的细节性措施主要包括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