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开发课堂中的课程资源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qi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动态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与知识的“对话”架设桥梁,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努力构建出有别于“知识课堂”的新型课堂。
  【关键词】 开发;教学过程;课程资源
  Be good at the course resources in the development classroom
  Yang Hong
  【Abstrac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rees of teacher, student, knowledge's handing over with each other a function ability a dynamic state be born new of course resources.In the teaching, the teacher should pursue studies to living and knowledge of the “dialogue” install bridge, should aggressive establish good relation of teacher and pupil;Should effort set up a the new classroom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t“knowledge classroom”.
  【Key words】 Development;Teaching process;Course resources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动态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由于教师、学生自身创造性智慧课程资源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它是一种创生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层面,才能从表浅走向深刻,才能充分地挖掘出课程资源的潜在教育价值。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占据着主导地位,是课堂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地位。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开发课程的技能将极大程度地决定着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
  
  1. 架设学生与知识“对话”的桥梁
  
  传统课堂往往把学生当做“容器”,教师向其注入知识,“知识成了那些自视为有知识的人赠给被视为无所知人的礼物。”而事实上,每个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各自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他们会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通常,课堂所传授的知识是编制成教材的书本知识,它们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的,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把这些客观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善于把知识与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那么,教学活动成了游离于学生真实生活之外的“虚拟生活”,知识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隔绝开来,最终不能转化成学生自身的智慧。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与知识之间进行有效“对话”架设桥梁。
  1.1 处理教材,使知识与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学生的经验是教学的起点,知识只有与学生已有经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经验才是有价值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找到知识与经验的结合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并将之内化。
  1.2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活。通常说来,有用、有趣、丰富的知识才是人们所追求的。其中的有用就是知识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改善个人乃至社会的生活质量,有趣和丰富可以说是对生活本质的反映。如果知识的学习远离学生的生活,而与实际隔绝开来,那么,学生就会感觉这些知识是无用的、无趣的、单调枯燥的,谁会对这样的一堆冰冷的东西感兴趣呢?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就难以避免了。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只是有时用公式、定理表达出来就变得毫无生机、了无意趣。假如能在课堂中把它还原成生活的本来面目,使之恢复到鲜活的状态,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所以,教师应是静态的书本知识的“激活者”,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的是融入了生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知识。
  1.3 鼓励应用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力量。知识不能用于实际生活,不能作用于人的精神,那无异无一堆废物,学生拿这样的东西填塞脑袋又何用!因而,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现实力量是激发学生热情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知识学习之后附上一些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事例,或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无疑能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最终转化为自身的智慧。
  
  2. 创设良好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 ,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以住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往往会由于教师“主”得过多,“导”得太大,成了课堂上的主讲、主演、主角;而学生主体被压抑者,不能充分体现,成了听众、看客、配角;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和课堂霸主,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和“客人”甚至“奴隶”。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和学生学得如何,那么,为其实是对尚待开发的由良好师生关系所创生出来的课程资源的一种漠视和浪费。因此,善于处理好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开发利用课堂中的课程资源的关键。
  2.1 转换角色:从“主演”到“导演”。
  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自己从头到尾地“表演”,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即使他(她)讲得生动、形象且富有幽默感,学生也可能只是置身其外,他们仍然是“被教”,而不是“主动地学”,这样,难以避免学习的机械性。没有情感体验参与的学习,即使学到知识也只是与个体隔绝的知识,难以溶入学生的智慧,既然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教师就应该把这个“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去“主演”,自己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走入知识的迷宫,要教育、培养并放手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地学习,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通过教师这座桥梁而与知识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
  2.2 参与其中: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
  如果教师只把自身定位于“教”的主体,把学生定位于“学”的主体,这样显然是片面的。学习其实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过程,如果教师只是教的主体,那么他(她)就不会参与这种生命的体验,在课堂上就难以与学生展开“对话”,因为对话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只有参与学生的学习,才能感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智力和非智力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以便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学习。况且,教师的活动本来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他可以向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身上获得重要的反馈信息以调适自己的教学,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教”的方法,“导”的要领。因此,教师不应将自己只局限于教,也应参与学习,建构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
  
  3. 构建新型课堂
  
  曾经对课堂有这样一个抽象的描述:那儿放(或叫坐)着几十个接受知识的容器,相当于碗,有的一个装着很多知识的工作人员,相当于拎着一“桶”知识,有的接得被动,有的接得多,有的接得少。为努力达到最优效果,工作人员竭力改制“倾倒”技巧,当然有时也要调整一下容器的接受状态。这就是“知识课堂”。很显然,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鲜活生命”的学生被异化成了没有生命的物,教师是从事简单机械工作的“传声筒”,而知识也只有客观属性。这样的教学因为缺少师生经验、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参与而缺少真实的交流,缺乏理解与感动,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使其背离了自身的丰富内涵而简约成了片面的知识教学,丧失了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事实上,一个的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之外还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意识到: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不仅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更应该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努力超越知识信息的“传递者”这一角色,做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和处理者。在这种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经验、智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才会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从而真正在学生、教师和知识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对话”的关系,师生才会真切地感受到教学过程即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这种课堂中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收稿日期:2010-05-29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被圈在一个用标准答案和规矩筑成的圈子里,虽偶有挣扎,但大多碰壁。因此常想起两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要推动地球。”“给我一个空间,我要放飞心灵。”    1. 放飞心灵,冲破束缚    放飞心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翔,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冲破思想束缚。因为,在重重地包裹下,在旧思想的左右下,就谈不上创新,心灵也无法飞翔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无论在一个人的事业选择还是一堂课的导入中都会体现出它的具大魔力。对于新授课来说,有趣的要求和作用更是显得尤引入提供了大量的空间,形成也更多样化。根据初中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游戏导入的作用其是初一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游戏导入的作用非常的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但是应该注意:  1. 游戏的规则要明确化  在游戏前应把规则,要求向学生介绍清楚,以免引起
期刊
近来常听到说:孩子为什么在低年级的时候数学成绩还可以,到中年级就下降,到了高年级则降得更利害。现实中,许多孩子视数学为畏途,不喜欢上数学课,甚至害怕数学课。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个人认为:在低年级时,简单的数学内容,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易学。到了中高年级,抽象的数学内容增多,导致学习难度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下降,数学的学习也缺乏主动性,成绩自然就降低。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
期刊
在我的教案本首页写着:“要当一个好教师,首要的是要热爱每一个学生。”这句话是在我师范毕业时,我的班主任老师赠与我的,我常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热爱学生不仅是当好教师的前提,而且应该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应该是每个教师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不配当教师,更不用说当一个好教师了,在我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中,正是用师爱塑造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同时也收获着信任、尊重和感动。    1. 用真挚的师爱感动学生
期刊
【摘要】 “低碳”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在全社会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本文仅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角度,结合经济常识对“低碳”的提出、影响加以分析,并思考其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宏观调控;消费方式  Rightness the economics thinking of“low carbon”  Chen Hua-bin  【Abstract】 “Low carbon” is
期刊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期刊
高中语文必修四册第四单元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司马迁以生动传神的文笔记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故事中的蔺相如既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又是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可谓“忠义智勇”的伟丈夫。学习课文时,我有意拓展了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作品《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得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比阅读,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王世贞认为
期刊
【摘要】 初中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谈谈笔者之浅见。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Shallow talk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an experiment teaching  Gang Guo-wen  【Abstract】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is a juni
期刊
【摘要】 网络的普及为教师感受新的教育理念、实现自我反思、专业引领等各方面都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条件,网络已经成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它势必将多方位展示教师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网络;教师;成长  The new stairs of the network-teacher growth  Ye Shao-yun  【Abstract】 Network of univers
期刊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母亲姓仇,父亲名叫阵激,在孟子年幼时就去世了。孟子后来能成为“亚圣”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在日常生活中,孟母不仅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是不厌其烦的以“言教”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当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