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激活课堂气氛,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根据中学科学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实验在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巩固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何进行贯穿实验?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重视演示实验,做到真实和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做好演示实验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可以把抽象复杂的概念生动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因此,科学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尽一切可能精心组织教材要求的每一项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有趣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最直观的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能为学生在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等方面作出最直观的铺垫。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用圆规和橡皮泥做压强实验:用圆规的尖端放在橡皮泥上和平放在橡皮泥上,明显得到的印记深度不一样说明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平放时再用手用力按压一下印记会加深,又说明压强还和压力有关。
惯性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我曾做过几个演示实验,如用纸张和文具盒做惯性实验:把文具盒压在一张纸上,然后猛地将纸抽出,文具盒由于惯性还留在原地。还有一次我带了两只鸡蛋来说明惯性现象:选用外形相似的生鸡蛋、熟鸡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然后让学生猜哪一只是生的。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经验,他们都很好奇、很期待,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
另外,课堂演示实验主要是由教师操作表演,有时候也可以请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的助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操作,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对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并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钻研。
二、重视探究实验,做到自主与合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探究性实验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对知识更进一步地领会和掌握的过程,探究实验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有关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因此要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如浙教版七(上)科学中有一个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通过设计发现有两种方法:方法一①测出空杯的质量m1;②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2;③倒入量筒,读出其体积V;④计算出密度ρ=(m2-m1)/ V。方法二①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倒入部分到量筒中,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2;③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④计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哪一种方法更科学、误差更小,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来获得答案,效果远比直接强调要好得多。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和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实验探究要注意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要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参与实验,获得本领,不能让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畸形产品。
三、重视课外实验,做到知识延伸,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课由于实验多、贴近生活,往往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但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给科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多开展课外实验,是课堂实验的有效补充,也让科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我常常在备课时就设计一些简单的课外实验,让学生回家后去做,这不但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的好处是让大多数学生有成就感,其效果胜过做书面题。
例如:在学习重力的计算时,与其布置几道计算题,不如让学生去课后测一下自己的重力;在学习杠杆知识中,可以布置让学生自制杆秤;学了大气压强后,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不仅能让学生面向社会和生活,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能力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实验教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美国物理教师更重视实验探究,在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实验。因此,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把科学实验作为科学学科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把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仅仅停留在培养操作技能、提高学习兴趣、调节课程气氛上,进而忽视实验教学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其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重视演示实验,做到真实和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做好演示实验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可以把抽象复杂的概念生动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因此,科学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尽一切可能精心组织教材要求的每一项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有趣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最直观的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能为学生在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等方面作出最直观的铺垫。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用圆规和橡皮泥做压强实验:用圆规的尖端放在橡皮泥上和平放在橡皮泥上,明显得到的印记深度不一样说明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平放时再用手用力按压一下印记会加深,又说明压强还和压力有关。
惯性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我曾做过几个演示实验,如用纸张和文具盒做惯性实验:把文具盒压在一张纸上,然后猛地将纸抽出,文具盒由于惯性还留在原地。还有一次我带了两只鸡蛋来说明惯性现象:选用外形相似的生鸡蛋、熟鸡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然后让学生猜哪一只是生的。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经验,他们都很好奇、很期待,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
另外,课堂演示实验主要是由教师操作表演,有时候也可以请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的助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操作,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对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并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钻研。
二、重视探究实验,做到自主与合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探究性实验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对知识更进一步地领会和掌握的过程,探究实验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有关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因此要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如浙教版七(上)科学中有一个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通过设计发现有两种方法:方法一①测出空杯的质量m1;②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2;③倒入量筒,读出其体积V;④计算出密度ρ=(m2-m1)/ V。方法二①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倒入部分到量筒中,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2;③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④计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哪一种方法更科学、误差更小,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来获得答案,效果远比直接强调要好得多。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和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实验探究要注意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要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参与实验,获得本领,不能让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畸形产品。
三、重视课外实验,做到知识延伸,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课由于实验多、贴近生活,往往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但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给科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多开展课外实验,是课堂实验的有效补充,也让科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我常常在备课时就设计一些简单的课外实验,让学生回家后去做,这不但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的好处是让大多数学生有成就感,其效果胜过做书面题。
例如:在学习重力的计算时,与其布置几道计算题,不如让学生去课后测一下自己的重力;在学习杠杆知识中,可以布置让学生自制杆秤;学了大气压强后,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不仅能让学生面向社会和生活,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能力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实验教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美国物理教师更重视实验探究,在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实验。因此,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把科学实验作为科学学科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把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仅仅停留在培养操作技能、提高学习兴趣、调节课程气氛上,进而忽视实验教学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其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