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人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跟随打工的父母四处漂泊的流动儿童人数急剧上升,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流动儿童最为集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人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跟随打工的父母四处漂泊的流动儿童人数急剧上升,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流动儿童最为集中。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必然受到三种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其中家庭教育是三种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发展,必须从家庭人手,重视并发展家庭教育。
研究缘起 台湾社会本身就具有多族群多元文化的本质。不过,以前的台湾社会比较封闭,似乎到了1990年以后,除了承认所有居住在台湾的国民具有相当的文化共通性以外,台湾社会慢慢地承认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与外省族群的差异性。可是,似乎最近10年因为外籍配偶由于加入台湾社会才引起重视,而忽略了台湾早已有跨族群通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不惜教育投入。在重视孩子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中也出现了家长高期望的误区。孩子教育成本的增加与家长的教育高期望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教育的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家长渴望获得教育收益的高期望,而家长的高期望又容易促成教育的高成本。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普遍心理,“高学历、好工作”是每一个父母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大多数父母都对于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由于父母们对于孩子期望植较高,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发生:成绩好一点的孩子家长希望他们能够考进外国语学校、重点中学,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孩子家长也希望他们能够把成绩提高,从而考入较好的中学;还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
一、家庭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1.社会变迁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早期社会学家,如法国的孔德、英国的斯宾塞,现代社会学家,如美国的帕森斯、德国的达伦多夫都论述过有关社会变迁的问题,马克思、列宁也对此发表过自己的意见。综合这些先哲的观点,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关系的类型之改变,常指发生在较大社会系统中的社会行为之重大改变,而非指发生在小团体中之微小改变。””’就其社会意义来说,社会变迁既包括社会的进步和
随着离婚率逐年升高,由母亲或父亲带着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单亲家庭日渐增多,这已成为我国家庭发展的一大趋势。据有关社会学专家估计,进入2000年后,我国大陆的离婚率将以每年200万对的速度递增。而这些父母离异后的不完整家庭,往往是一些青少年形成心理和人格障碍以至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哈尔滨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父母离婚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0.30%,而和睦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仅为18,8
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按各自身份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教化及其文化融为一体,积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主题。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根基是家族制度,家庭本位是中国人最根本的生活观念。家是归宿,也是人格生成的母体,家庭人伦关系就是社会一切关系的原型。由此,家庭礼仪文化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塑造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道德理想、价值观念等正发挥着牢固而巨大的功效,对当代青少年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要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协作、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不是可以随意做的事情,而是必须按科学规律做好的事情。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科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关于教育的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中小学生的生活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校课程规定的学习活动;二是学校课程规定的学习活动之外的各种活动。课余生活在本研究中被界定为:学校课程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的所有活动。课余生活是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别取决于人们在业余做些什么。中小学生在课余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和成长影响深远。
“陪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尤显突出,家庭内存在的陪读现象极为普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陪读”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湖北黄石二中对面的柯尔山新村,出现400多个租房而居的陪读家庭,被当地人称为“陪读村”[1];再如杭州大学城里的陪读父母群[2]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