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小学科学教材改革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我国小学科学教材改革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改革;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学科学教科书经历了过渡、苏化、本土化、改革开放再到素养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过渡”的《自然》《常识》
教育部于1950年7月印发《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初稿》《小学中年级常识课程暂行标准初稿》和《小学高年级自然课程暂行标准初稿》。同一时期已在解放区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出多种分别供初小高小使用的、过渡性质的《常识》《自然》。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修订出版了初级小学《常识》,先后对顾均正与贾祖璋合编的《自然》课本进行了4次修订。《自然》中只包含了关于自然和工农业生产、卫生的科学常识;它们都是服务于生产、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知识,集中体现了科学的功用文化。
二、“苏化”的《自然》
1952年后,全国教育系统掀起了一系列学习苏联教育体系的举措,在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自然课本编写方面也全面“苏化”。1953年,以苏联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为参考,人教社出版了根据苏联小学四年级《无生物自然》改编的供高小用的全国统一教材《自然》。这套《自然》以严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著称,与过渡时期自然课本中知识零乱、不成系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56年,依据“苏化”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自然》,自然基础知识系统化更加明显,主要包括“无生物界自然”的四大模块。这种以攀登科学髙峰为目标、以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为主要任务的知识教育观,一直影响到1964年根据我国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自然》,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自然》。
三、“本土化”的《农业常识》《科学常识》《卫生》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把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革命推向高潮。原本在《自然》中占极少部分的生产知识、卫生常识等功用性知识和文化,在大跃进时期开始专门化、技术化,一方面独立成册,另一方面以工农业的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自然课本中分化出关于生产常识的专门化课本《农业常识》。自此,课本选择自然知识的天平又倒向了“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科学知识”。这种科学的功用文化,在“文革”时期发展到极致。全国各地围绕学工、学农、学军的要求编写各自的《科学常识》《常识》《工农兵常识》《农业常识》《卫生》等课本,以服务“生产斗争”的需要,使科学的功用性在小学科学课本中无限放大,成为唯一的科学文化。
四、“改革开放”的《自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使小学科学课本回归正常的科学教育轨道。1977年12月,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明确指出,“根据四化需要,必须加强小学自然科学常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教学计划将课程名称恢复为“自然”,并第一次提出自然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还要发展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1982秋,具有科学启蒙教育理念的一整套《自然》及教师用书由人教社出版。根据教育部1984年8月发布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人教社将原来的五年制小学课本《自然》改为小学课本《自然》,于1984年出版。1986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1989年,人教社在1982年版小学课本《自然》的基础上,根据大纲的要求,对部分课文进行了修改。在1986年年初,人教社组织了北京市、湖北省的部分优秀自然教师编写了小学低年级课本《自然》,于1987年年底正式出版。1988年8月,根据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要求,国家教委制定并颁发《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该方案进一步明确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必须在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教材的多样化,以适应各类地区、各类学校的需要”。为此,人教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单位根据1988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初审稿)》及1992年的试用稿陆续出版了“八套半”小学课本《自然》,以适应多样化需要。浙江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初级中学课本《自然科学》。此外,各地也大量编纂出版了各种实验及乡土自然教科书。
五、21世纪的《科学》
21世纪初,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小学、初中都开设科学课。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学用书书目,小学有教育科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等八家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3—6年级)通过审定,初中有浙江教育出版社等四家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7—9年级)通过审定。实验版本的《科学》课本经过多次修订,紧紧围绕“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以探究为手段,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學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近16年的小学科学教育探索与实践后,2017年2月教育部再次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使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写再次进人了一个跃升发展的全新阶段。
70年来,小学科学教科书在不同阶段依据的核心编写理念——“知识就是力量”“像科学家一样”,“科学素养为核心”,是对科学文化发展最为详细的注解。
参考文献:
[1]廖苗,吴彤.百年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科学观变迁[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4):88-98.
[2]方宗熙,陈同新,江乃萼等.高级小学课本自然: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W53:出版者的话.
[3]段发明;刘倩.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70年回顾与展望——文化视角的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19,v.39;No.429,63-69.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改革;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学科学教科书经历了过渡、苏化、本土化、改革开放再到素养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过渡”的《自然》《常识》
教育部于1950年7月印发《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初稿》《小学中年级常识课程暂行标准初稿》和《小学高年级自然课程暂行标准初稿》。同一时期已在解放区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出多种分别供初小高小使用的、过渡性质的《常识》《自然》。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修订出版了初级小学《常识》,先后对顾均正与贾祖璋合编的《自然》课本进行了4次修订。《自然》中只包含了关于自然和工农业生产、卫生的科学常识;它们都是服务于生产、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知识,集中体现了科学的功用文化。
二、“苏化”的《自然》
1952年后,全国教育系统掀起了一系列学习苏联教育体系的举措,在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自然课本编写方面也全面“苏化”。1953年,以苏联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为参考,人教社出版了根据苏联小学四年级《无生物自然》改编的供高小用的全国统一教材《自然》。这套《自然》以严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著称,与过渡时期自然课本中知识零乱、不成系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56年,依据“苏化”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自然》,自然基础知识系统化更加明显,主要包括“无生物界自然”的四大模块。这种以攀登科学髙峰为目标、以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为主要任务的知识教育观,一直影响到1964年根据我国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自然》,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自然》。
三、“本土化”的《农业常识》《科学常识》《卫生》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把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革命推向高潮。原本在《自然》中占极少部分的生产知识、卫生常识等功用性知识和文化,在大跃进时期开始专门化、技术化,一方面独立成册,另一方面以工农业的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自然课本中分化出关于生产常识的专门化课本《农业常识》。自此,课本选择自然知识的天平又倒向了“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科学知识”。这种科学的功用文化,在“文革”时期发展到极致。全国各地围绕学工、学农、学军的要求编写各自的《科学常识》《常识》《工农兵常识》《农业常识》《卫生》等课本,以服务“生产斗争”的需要,使科学的功用性在小学科学课本中无限放大,成为唯一的科学文化。
四、“改革开放”的《自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使小学科学课本回归正常的科学教育轨道。1977年12月,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明确指出,“根据四化需要,必须加强小学自然科学常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教学计划将课程名称恢复为“自然”,并第一次提出自然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还要发展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1982秋,具有科学启蒙教育理念的一整套《自然》及教师用书由人教社出版。根据教育部1984年8月发布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人教社将原来的五年制小学课本《自然》改为小学课本《自然》,于1984年出版。1986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1989年,人教社在1982年版小学课本《自然》的基础上,根据大纲的要求,对部分课文进行了修改。在1986年年初,人教社组织了北京市、湖北省的部分优秀自然教师编写了小学低年级课本《自然》,于1987年年底正式出版。1988年8月,根据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要求,国家教委制定并颁发《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该方案进一步明确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必须在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教材的多样化,以适应各类地区、各类学校的需要”。为此,人教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单位根据1988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初审稿)》及1992年的试用稿陆续出版了“八套半”小学课本《自然》,以适应多样化需要。浙江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初级中学课本《自然科学》。此外,各地也大量编纂出版了各种实验及乡土自然教科书。
五、21世纪的《科学》
21世纪初,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小学、初中都开设科学课。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学用书书目,小学有教育科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等八家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3—6年级)通过审定,初中有浙江教育出版社等四家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7—9年级)通过审定。实验版本的《科学》课本经过多次修订,紧紧围绕“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以探究为手段,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學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近16年的小学科学教育探索与实践后,2017年2月教育部再次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使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写再次进人了一个跃升发展的全新阶段。
70年来,小学科学教科书在不同阶段依据的核心编写理念——“知识就是力量”“像科学家一样”,“科学素养为核心”,是对科学文化发展最为详细的注解。
参考文献:
[1]廖苗,吴彤.百年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科学观变迁[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4):88-98.
[2]方宗熙,陈同新,江乃萼等.高级小学课本自然: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W53:出版者的话.
[3]段发明;刘倩.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70年回顾与展望——文化视角的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19,v.39;No.42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