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传承角度浅析《延禧攻略》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i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于正导演的古装剧《延禧攻略》火爆荧屏,并掀起一股追剧热潮,让观众大呼过瘾。作为近年来古装剧的良心之作,无论是跌宕起伏的剧情、严谨唯美的构图、精美考究的配饰,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用都引起广泛的讨论。该剧不仅对文化精粹进行细节化的呈现,创新性的文化传播方式也重新释放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力,让人再次探寻清宫剧美学。风格独特的《延禧攻略》成功唤起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期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更是加速了该剧的传播。
  影視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自身具有美学特性,还具有传播美学的功能。我国拥有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在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下建构故事的古装剧自然而然地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各大卫视以及各大网络平台对古装剧的持续生产给予其旺盛的生命力。但受到当下市场唯收视率趋势的影响,内容上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意义构建上也越来越匮乏,难有创新之作。古装剧不应只局限于宫斗故事,在内容表现上不仅要具有逻辑性和真实性,更应该利用自身优势,持续散发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满足观众观剧快感的同时,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该剧导演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也对人物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延禧攻略》播出后,富察皇后头上所佩戴的绒花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绒花,作为南京最为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谐音“荣华”,有着吉祥富贵的寓意。2010年在中国南京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上,南京绒花荣膺组委会荣誉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富察皇后崇尚节俭,衣着朴素淡雅,通常以简单的绒花替代华丽的珠宝饰品。虽说这绒花不大,但制作手法特殊且耗时,需要以黄铜丝和蚕丝为原料,经过层层加工才能完成。剧中所出现的绒花,都是在“南京最后的绒花匠人”赵树宪的带领下,根据已有的皇室头饰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精心制作而成,有福寿三多、摇钱树等不同款式。值得一提的是,引起网友不断吐槽形似摇钱树造型的绒花,不仅耗时最多,做工也极其复杂,是绒花头饰中的精品之作,它的珍贵也与富察皇后的身份相得益彰。
  除了佩戴绒花外,在汉代被称为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品的点翠也在剧中频繁出现。金属是制作点翠的主要材料,用金属做成的图案通常会用珍珠和翡翠等珠宝加以修饰,再把来自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镶嵌在金属底座上,组合成不同风格的装饰器件。另外,因为翠鸟羽毛的独特性,点翠饰品色彩艳丽并且饱含光泽感,饰品的颜色会随着外界光线以及人们不同的视角而有所不同,更能彰显东方女性雍容典雅的高贵气质。因此,点翠成为后宫嫔妃所青睐之物。与璀璨夺目的宝石相比,点翠饰物将轻盈的羽毛与厚重的金银进行巧妙的无缝衔接,不仅有着柔和的力量之美,更有一种艳丽拙朴之美,这是现代机器都无法超越的美丽。现因人们生活和审美需求的变化以及点翠制作程序的复杂,点翠更多被当作工艺品来收藏。
  此外,《延禧攻略》中衣服上的饰品细节也实现高度还原。最早出现于唐代,盛行于清代的压襟是该剧变化多端的亮点。自古女为悦己者容,很多女子自然在打扮上花费颇多心思。再者有诗曰:“只闻香袭人,不知香何因。抬头看少妇,胸前动压襟。”压襟,通俗来讲就是压住衣服的衣襟。古时女子衣着肥阔,需要“压襟”,避免风将衣襟飞起,影响女子仪态。女性挂上了压襟,就只能小步往前行走,伴随着压襟的清脆悦耳声,隐约从骨子里散发出一种东方之美,让人心生怜爱之情。对古代的女性而言,比胸针多了一份情怀的压襟给原本古色古香的服饰又增添了几分韵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服饰的风格,营造出妙不可言的艺术意境。剧中佩戴的压襟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端是带钩的银链子;中间为体型相对较大的主件儿;下端是以银器或流苏加以修饰的吊坠,同时压襟的佩戴也直接体现着人物尊卑等级。女主魏璎珞前期作为一名宫女时,佩戴的是绣房的绣牌,晋升为妃子后,压襟也换成了珍贵的珠宝。
  凭借传统的凤冠金约和点翠发钗文化,《延禧攻略》成功到达清宫戏服饰审美峰值。这种具有东方审美的独特配饰,让一部清宫剧风情万种,彰显东方神韵。除了精致考究的饰品细节外,导演也创新性地将目光聚焦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禧攻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一种趣味性的情节,展现了“打树花”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剧中高贵妃为赢得乾隆帝的欢心,精心准备了“打树花”项目。这一情节安排不推动了剧情发展,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观众展示了这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打树花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开始是经济条件有限的铁匠们创造出的特别的“烟花”,有着“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形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逐渐演变成民间庆祝传统节日的表演。诗人李白曾用“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来赞美打树花这一场景。打树花的表演通常在夜晚进行,掌勺者会用密实的衣服包裹好自己,把铁放进熔炉中烤至融化后,用木质的勺子泼洒溶化后的铁水,让其火花在空间中大面积地快速散开,泼洒开的形状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创造出瑰丽无比的独特景象。
  其次,人类不可多得的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昆曲也被巧妙融入。剧中高贵妃正是凭借着这一特长,让乾隆帝对她百般宠爱。昆曲作为汉族传统戏曲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是当之无愧的“百戏之祖”。它在运用唱腔表现的同时,还融合了唱、念、做、打,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的风格闻名于世。明末清初逐渐成熟的昆曲,后因地方戏曲的兴起,地位日渐衰微。其代表作如洪晟的《长生殿》、汤显祖的《牡丹亭》等至今魅力不减。它的创作和改编存在很大难度,特别是与影视作品结合的第二次创作中,需要在符合影视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呈现出其古典优雅的艺术风貌。当下,大众消费需求更多偏向于快餐式文化,字字珠玑、句句经典的昆曲保留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和鉴赏价值,不仅撩人心弦,也使《延禧攻略》在快节奏的传播下不失其高雅别致的文化韵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古装剧《延禧攻略》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班子成员在创作过程中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辩证对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响应了坚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的方针政策。其中,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展示非遗文化的方式,赋予其新时代新的生命和活力,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青春永驻,对于即将消失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传承。同时,将文化元素融入故事情节,不仅使得影视作品的内容更有深度,也加深了观众对于祖先创造出的文明的认知与理解,使其在艺术美与文化美之间达到了一个平衡。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周希(1996-),女,四川宜宾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不断融合碰撞,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非洲的绘画、雕塑艺术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登上了世界艺术殿堂。马孔德人是世代居住在坦桑尼亚东南部与莫桑比克北部的土著居民,其创造的乌木雕既具有历史的传承意义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成为坦桑尼亚重要的艺术标志。  在当地斯瓦西里语中,马孔德意为“田园”。在当地雕塑艺术启蒙早期,马孔德人固守自己的文化信仰,虽然一些外来因素影响着马孔德人,但他们
期刊
小说《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初读《荷花淀》时,笔者正读高中,懵懵懂懂,只记得“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还心想这哪是小说,分明是诗。当时,语文教师评价说,它就是诗,它叫“诗体小说”。  光阴荏苒,后来,笔者成了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重读《荷花淀》,笔者禁不住拍案叫绝:孙犁太伟大了!抗日战争年代,孙犁能用如此诗化的语言、如此诗化的景物来表现一场战争,描写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之下的白洋淀的
期刊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赏读古典诗歌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诗意人生的重要保证。要想深入地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得到深刻的审美愉悦,首先要进行语言建构,通过诵读和吟诵诗歌,学习律诗语言的对仗;其次要重视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也就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比如在《登高》中感受杜甫伟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再次要训练审美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鉴赏诗歌,认识和感受诗歌语言
期刊
晚清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这也让晚清词坛成为词学最后的终结。晚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词人与评论学者,晚清四大家对千年词史进行了独特的归纳和总结。其间既借鉴和继承前人经验,又注重自我批评和自我进步,这也让晚清词学形成了极具特色和多样化的词学流派。面对的主要问题还是体现在对于前人词学理论的深化和批评,守律立意并重,基于词学进行总结和升华。晚清临桂词派提出了“重、拙、大”的词学理论,这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
期刊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国积累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画、京剧、壁画等,它们为现当代动画创作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这些元素不仅仅广泛运用在中国动画中,在欧美动画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屡见不鲜。近几年,中国元素在欧美影视和动画作品中的应用都充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美学特征,这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输出。本文从中国元素在动画中的应用入手,结合中外中国风动画案例,分析当代中国元素动画在近几年的流
期刊
姜文导演的电影《邪不压正》毁誉参半,电影带有强烈的姜文风格和姜文印记。电影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电影和原著貌合神离,电影只沿用了原著的故事框架,完全没有传承原著的神态和气质,电影荒诞夸张,原著温情平实,电影无不充满商业气息,原著处处透露着侠士风骨,电影的角色定位背离原著的角色塑造,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电影和原著的艺术特色比较研究。  姜文导演电影《邪不压正》透露了姜氏一贯的黑色另类幽默
期刊
《西游记》开创了我国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它带有“神、奇、魔、幻”的神秘色彩,凭借滑稽的人物形象和新奇刺激的故事情节,深受儿童喜爱,契合儿童的奇妙幻想。《西游记》是一部极富魅力的著作,成功塑造了很多经典人物,而其中的孙悟空形象深受儿童的喜欢。本文从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孙悟空形象在儿童群体中较受欢迎的原因,探究孙悟空形象对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意义。  一、从孙悟空人物角度分析  (一)出生之异  孙悟空
期刊
电影《少女小渔》是中国台湾著名导演张艾嘉的代表作之一,张艾嘉用她细腻的女性视角和独特的拍摄视点进行叙事。电影围绕“假结婚”这件事情来凸显主人公小渔在爱情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本文重点分析影片中江伟形象的刻画,探究隐性男权对小渔潜在的压迫。在这个过程中,小渔勇敢面对各种生活难题,积极追寻美好生活,表现出十分可贵的自我意识与女性主义主体观的转移。  一、作品内容简介  小渔是电影《少女小渔》的
期刊
文艺美学由王国维开创,着重探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思想与文化特征。文艺美学是中国美学范畴的一部分,在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文艺研究者的推动中,文艺美学与文艺研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历史源流来看,中国美学思想受西方学者影响较大。胡适之认为,中国的文艺美学更加关注当代美学与人生意义的互融。王国维提出:“文艺美学是建立在人生论美学基础上,着重在于对人生问题的解释。”宗白华是诗人,更是美学家,在探究诗歌创作的
期刊
两晋时期,玄学兴盛流行,玄学思想推动了丰富儒家自然山水观的内涵,促使南朝文人对自然山水及其与人关系的认识发生转变。这极大增强了诗人将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形象运用于诗歌创作的自觉性,从而推动了山水诗的正式形成。  一、概述  山水诗一般而言是指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歌,但这仅仅是从山水诗的描写对象来定义其概念,只可以作为判断某首诗歌是否可以被称为为山水诗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严格意义上的山水诗诞生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