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高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及反思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oda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专业课程的位置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课是否从此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成为当前职业中学课程中可有可无的“鸡肋”呢?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我们语文老师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如何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尴尬现状,这些都值得大家深思。
  [关键词]职业中学 语文学习 调查反思
  
  随着各地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怎样使语文这门最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与各专业课程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最大限度追求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满足同学们目前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需求,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语文课改组以我市职业学校的504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就目前专业班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展开问卷调查。
  
  一、情况调查及分析
  
  1.关于语文教材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比较满意者201人,占总人数的40.6%,而302人(占总人数的60.4%)则不够满意。就喜欢的教材内容而言,学生最喜欢现代文学作品(占总人数的64.8%),其次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148人占29.7%、口语交际122人占24.8%,古代文学作品和应用文学写作是学生最不喜欢学习的内容。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其课时安排依次为136、16、32、32,这些数据隐约显示出为什么只有33.7%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而66.3%的学生则对语文课漠视或干脆不喜欢了。可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编制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状况的语文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要素。
  
  (2)表三调查的是学生希望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从数据中透露出为什么学生课上的学习状态不佳,原来这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密切相关。学生最喜欢师生共同探讨(227人占44.8%)和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互助学习(144人占28.7%)的教学方式;喜欢各种角度评价并能引导深入思考(413人占82.2%)和探讨式、没有简单结论(72人占13.9%)的评价方式。而对目前主要用书面考试进行教学评价的方式42.6%的学生认为不恰当。这些都是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时应该加倍关注的方面。
  
  3.关于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
  能说会写无疑是我们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重要方面。
  (1)从表四可看出:97%的教师或多或少地在进行着口语交际的训练,其中以演讲、复述、专题讨论、讲解为主。举荐最少,这是不妥当的。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求职路上知道如何推销自己。
  (2)从表五可看出:学生对目前的写作教学现状还不够满意的456人,占90.1%,她们喜欢通过写日记,随笔的方式训练写作(374人占总数74.3%),而教材中规定的作文和应用文则普遍不喜欢,这可能与这类训练过于拘谨和呆板有关。对于希望老师给自己在写作文方面提供哪些帮助,268人(占总数53.5%)希望老师多讲评,多指导学生自己修改;172人(占总数42.8%)希望老师精批细改;387人(占总数76.2%)希望老师多介绍好文章,这可以成为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一条途径。
  
  
  二、思考及对策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56.4%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占总数88.1%),对自己认识人生社会有帮助(占总数75.2%),也有助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素养(占总数68.3%),可见学生还是非常重视语文的学习的。但从数据分析显示,许多学生对目前语文教与学的现状是不满意的,他们认为,目前语文教学的效率低下,未能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也使得我们母语教育的地位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他们对目前的语文学习就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这也是我们应有的思考和今后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方面。
  1.语文教材要通俗易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增长知识,还能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和感受。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有教材重新审视,有选择性地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摒弃那些已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实际需要的繁、难、偏等类篇目,精选实用性强,现实意义大等类文章。
  2.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补充有关人文、地理、历史、科学、政治时事、经济、旅游等类型的文章,培养学生的专业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必要的语文基础。
  3.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方法要力求新颖、生动有趣、多样化,另外要多增加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应该多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对已从业人员的调查中,他们在这一点上也有一致的认同)。
  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求,适当调整教学计划,选择利用现有教材中的部分课文,补充与该专业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两大块。应用文有事务类文体,如通知、请示、计划、总结等;告启类文体,如告示、广告、说明书等;条据类文体,如请假条、留言条、借条等;会议类文体,如发言稿、会议记录等;法律类文体,如起诉状、答辩书等;求职类文体,如求职信、应聘信等等。口语交际训练包括问候、道歉、感谢、介绍讲解、提问应答、主持发言、演讲、自荐、应聘等。通过教学内容的补充、优化、组合,以实用、够用、会用为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懂得现在的语文学习对于他们将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多与学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设计,倡导探究性、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实践体验等灵活方式,给学生多一些探索、探讨的时间和空间。
  5.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平时学习和表现的过程性评价。不单一地以考试作为唯一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定当前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而应从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和表现来综合评价。
  在考试制度上(这是很关键的一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评价方式如果不改,课堂教学的创新必将受到阻碍。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语文方面基础较差,再加上他们语文学习较为特殊的目的性,因此,在教学评价上,应该改变了过去那种完全以学生考试成绩论好坏的观念。以能用、会用为出发点,摒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标准同一、形式单调的考试方法,采用鼓励创造、灵活评分、形式多样的方法,如笔试、口试相结合;朗读、会话、书写各占一定的分数;笔试时尽量减少知识性的记忆,增设创造性的问题等。
  6.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亟待转变。我们的教育目的应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语文素养,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为今后适应社会和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以上思考对我们进行语文课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孜孜不倦追求的方向,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我们不断努力进取的最大动力。事实必将证明,只有切切实实地关注学生,转变观念和方式,并付诸有效的行动,才能保持语文的魅力和活力,维护语文的地位和尊严,使其走出即将沦为“鸡肋”的尴尬境地。这样我们的课改才会切切实实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课改。
其他文献
翻转课堂是目前高校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从以前的单调的课堂教授法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翻转课堂的课堂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
关于对诗歌的分析,以往通常是用比较传统的方法。本文以符号学为基础,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代表作“水仙”中所蕴含的符号学现象作了全面的分析,分别指出了其中一
在德育工作中,有许多多年累积下来的传统观念与做法。最突出的观念与做法是把学生当成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容器,当成没有独立思维的教育对象,从而采取封闭式、灌输式单向训导
一、“单词拼写”题型特点    这种类型的试题要求考生“根据下列句子及所给汉语注释,在句子右边的横线上写出空缺处各单词的正确形式”。从历届高考看,单词拼写题考查的词汇主要是一些比较长、比较难、容易拼错的单词。考查的词汇没有超出“高考词汇表”,但有些单词却超出了教材。这提醒我们要注意记住那些“纲有本无”的单词。  无论是哪种类型,试题都要求“根据下列句子……”。这是为什么?这恰恰暗示了本题型的最大特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教育的终身化、民主化和个性化等教育观基础上的一种学习策略.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掌握外语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是我
从意义和语音两个方面出发 ,考察佛经《大正藏》中有关“野马”的用例 ,又结合一些先贤已经揭示出来的汉语现象 ,论证了“野马”本义是水汽 ,它的原始形式是“焰”。它还有一
偶尔翻看几米的漫画,看到了面包师的故事:rn“星期六清晨六点半,面包出炉的那一刻,我终于崩溃了.rn我从热烘烘的地下室夺门而逃,决定再也不要做面包师傅.rn我真的讨厌透了!每
[摘要]项目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个性。但在具体实施中带来了如何让学生整体进步又兼顾学生间的差异性的棘手问题,笔者以服装专业为例简单介绍在项目教学实施中求同存异的方法。以期更接近理想的因材施教。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 项目教学 差异教学    项目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互动,激
在现代民主社会里,人际冲突是无处不在、无法避免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冲突有所准备,提高警惕,提高认识.对于潜在或微小的冲突,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否则时
Charlotte applied an orphan’s story to reflect British women’s miserable situation, and also express their strong de- sires, which they wanted to break away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