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校园暴力的存在影响着校园的和谐。本论文阐述了校园暴力的现状、特点和危害,接着从青少年的特点以及青少年所处时代环境研究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几项措施预防校园暴力。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预防
防治校园犯罪,需要全社会在高度重视的同时,采取多方位的、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对校园暴力现象、诱因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应认真地从下述几方面思考如何来避免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真正地还给孩子一个安静而健康的学习环境。
一、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校园暴力经常发生的场所在校园里,加强校园的教育和管理格外重要。
首先应当创立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造成校园暴力的管理机制中出现的漏洞,应补充一些新的学校规章。规章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同学们清楚地意识到,这是做一个人最基本的准则,而且这些规定只要对自己的言行稍加注意就可做到。
其次要加强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的缺乏或不健全是导致青少年采取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如果青少年缺乏法制观念和基本的法律常识,他们就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就很容易受到一些违法犯罪分子的拉扰腐蚀、欺骗教唆或者诱惑胁迫,从而身不由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是预防青少年暴力和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
二、建立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
学校现在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来进行,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指导。目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相当落后,而学生的许多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并趋于严重的。应针对这一情况,号召家长、教师都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人人都做心理教育者。
加强心理辅导。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当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这反映出人的原始本性,即潜在的恶性。暴力行为是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当人际之间的需求和交往受到阻力时,人就会产生挫折感。挫折感是暴力行为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人的心理不满一种发泄。对此,我们无法阻止。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尽量地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减少和预防学生产生挫折的外因条件。
三、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
校园暴力问题是一个社会的犯罪现象。要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必须综合治理,特别是要改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进行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教育的脱节或削弱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以致造成暴力及反社会的行为。
(一)强化家庭的教育职能
在青少年人格形成发展中,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要号召、鼓励父母学习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知识,使他们懂得父母的健康心理对孩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性,以防父母不健康的心理传染孩子。其次,要教育父母学习有关的青少年法律。青少年时期正是他们要求独立,逐步摆脱父母、老师束缚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他们遭到暴力的威胁或侵害,千万不能怂恿孩子通过暴力来反击,用“以暴抗暴”的方式保护自己。在平时的教育中,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要培养孩子辨别是非、正确与错误能力,增强他们自身言行的约束力;养成对人宽容、善解人意的好品质。
(二)净化社会环境,尤其是大众传媒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净化社会环境,防止色情、暴力、赌博、恐怖等内容的音像制品和书刊毒害青少年,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政府的示范和导向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政府应在主要媒体上积极推进体现主流意识、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精品工程,尽量避免打斗杀的暴力镜头,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国家理念建构的要求,提升媒体形象的定位[1]。媒体通过美的方式熏染青少年未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用重新诠释的美感、正义和神圣感来唤起青少年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形成青少年自我教育机制
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处于统帅地位,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导向、保证的作用。因此,我们以主体教育思想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德育工作中,教育学生必须自律,养成自我约束机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加强班集体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班会的形式开展“自省”活动。利用班会时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查自纠,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并制定改正计划,让其他同学监督。为学生搭好自我展示的舞台。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努力把学习舞台还给学生。
(四)对青少年进行生命美育
生命美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命理想教育,生命目的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态度教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命态度教育。态度是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由认知、情感和倾向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生命态度就是人们对生命所持有的较为稳定的评价和倾向。生命态度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发展道路和方向。对生命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将使人珍惜生命,人生发展获得成功。相反,对生命持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将使人漠视生命,人生发展遭受挫折。因此,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加强生命美育,用生命的美感促使他们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提倡生命的美育,不仅要求青少年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和呵护生命,而且要求青少年完善生命、展示生命和激扬生命。
注释:
[1]陈沙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建设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12-15.
参考文献:
[1]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66-74.
[2] 刘兰平.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M].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代教育论丛,2000,(5):40-42.
[3] 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J].青年研究,2002, (11): 44-49.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预防
防治校园犯罪,需要全社会在高度重视的同时,采取多方位的、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对校园暴力现象、诱因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应认真地从下述几方面思考如何来避免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真正地还给孩子一个安静而健康的学习环境。
一、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校园暴力经常发生的场所在校园里,加强校园的教育和管理格外重要。
首先应当创立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造成校园暴力的管理机制中出现的漏洞,应补充一些新的学校规章。规章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同学们清楚地意识到,这是做一个人最基本的准则,而且这些规定只要对自己的言行稍加注意就可做到。
其次要加强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的缺乏或不健全是导致青少年采取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如果青少年缺乏法制观念和基本的法律常识,他们就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就很容易受到一些违法犯罪分子的拉扰腐蚀、欺骗教唆或者诱惑胁迫,从而身不由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是预防青少年暴力和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
二、建立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
学校现在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来进行,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指导。目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相当落后,而学生的许多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并趋于严重的。应针对这一情况,号召家长、教师都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人人都做心理教育者。
加强心理辅导。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当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这反映出人的原始本性,即潜在的恶性。暴力行为是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当人际之间的需求和交往受到阻力时,人就会产生挫折感。挫折感是暴力行为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人的心理不满一种发泄。对此,我们无法阻止。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尽量地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减少和预防学生产生挫折的外因条件。
三、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
校园暴力问题是一个社会的犯罪现象。要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必须综合治理,特别是要改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进行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教育的脱节或削弱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以致造成暴力及反社会的行为。
(一)强化家庭的教育职能
在青少年人格形成发展中,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要号召、鼓励父母学习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知识,使他们懂得父母的健康心理对孩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性,以防父母不健康的心理传染孩子。其次,要教育父母学习有关的青少年法律。青少年时期正是他们要求独立,逐步摆脱父母、老师束缚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他们遭到暴力的威胁或侵害,千万不能怂恿孩子通过暴力来反击,用“以暴抗暴”的方式保护自己。在平时的教育中,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要培养孩子辨别是非、正确与错误能力,增强他们自身言行的约束力;养成对人宽容、善解人意的好品质。
(二)净化社会环境,尤其是大众传媒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净化社会环境,防止色情、暴力、赌博、恐怖等内容的音像制品和书刊毒害青少年,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政府的示范和导向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政府应在主要媒体上积极推进体现主流意识、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精品工程,尽量避免打斗杀的暴力镜头,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国家理念建构的要求,提升媒体形象的定位[1]。媒体通过美的方式熏染青少年未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用重新诠释的美感、正义和神圣感来唤起青少年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形成青少年自我教育机制
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处于统帅地位,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导向、保证的作用。因此,我们以主体教育思想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德育工作中,教育学生必须自律,养成自我约束机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加强班集体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班会的形式开展“自省”活动。利用班会时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查自纠,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并制定改正计划,让其他同学监督。为学生搭好自我展示的舞台。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努力把学习舞台还给学生。
(四)对青少年进行生命美育
生命美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命理想教育,生命目的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态度教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命态度教育。态度是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由认知、情感和倾向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生命态度就是人们对生命所持有的较为稳定的评价和倾向。生命态度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发展道路和方向。对生命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将使人珍惜生命,人生发展获得成功。相反,对生命持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将使人漠视生命,人生发展遭受挫折。因此,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加强生命美育,用生命的美感促使他们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提倡生命的美育,不仅要求青少年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和呵护生命,而且要求青少年完善生命、展示生命和激扬生命。
注释:
[1]陈沙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建设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12-15.
参考文献:
[1]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66-74.
[2] 刘兰平.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M].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代教育论丛,2000,(5):40-42.
[3] 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J].青年研究,2002, (11): 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