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白蛇》的动物意象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同性恋话题的禁忌,很多作家在进行同性恋书写时,都会选取一些暗喻来指代,这些指代既有作家本身的思考和理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本文选取了海外华文作家严歌苓的《白蛇》,借此分析作品中出现的蛇意象所代表的含义。
  关键词:《白蛇》 女同性恋文学 意象
  严歌苓的小说《白蛇》讲述了知名舞蹈家孙丽坤在20世纪60年代中落难后与一个自小迷恋她的“假小子”徐群姗之间的爱情故事。它以三个不同的版本,官方版本、民间版本和不为人知的版本,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白蛇”与“青蛇” 之间的情欲悲剧。在这部作品中,蛇意象具有多重意味,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蛇崇拜的角度看,在母系社会中,蛇是原始信仰的产物,它的意象与大母神崇拜有关,因其与土地的密切联系在母系社会中拥有崇高的地位。考虑到作者严歌苓在其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的地母形象,笔者认为《白蛇》中的蛇具有崇拜的意味。“白蛇”曾是孙丽坤成名的媒介,孙丽坤“为了观察模仿蛇之动态,曾与一位印度驯蛇艺人交谈并饲养蛇类;所独创的‘蛇步’引起舞蹈学者的极大重视,也在广大观众中风靡一时”。“她自编自演的舞剧《白蛇传》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同时《白蛇传》在全国十七个大城市的巡回演出中引起极大轰动。”“那蛇似的柔软和缠绵,蛇一般的冷艳孤傲已复生”,“粉墙上一条漫长冬眠后的春蛇在苏醒,舒展出新鲜的生命”。蛇的妖娆体态被编进舞蹈当中受到极大的追捧和推崇,“白蛇”在这里是舞迷们对孙丽坤的敬称;学者卜会玲认为,蛇被崇拜的另一个原因是蛇的周期性蜕皮是死而复生的象征,而且蛇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人类极度渴求这种旺盛的生命力,“死而复生”这一点在《白蛇》中也有體现,孙丽坤因为被迫害,从一个拥有水蛇腰的著名舞蹈演员堕落为一个身材走形、满口脏话的胖胖的中年妇女,在遇到徐群姗以后,她恢复了苗条挺拔的身材和对生活的向往,“她一天天蜕变,一天天恢复原形”。当得知徐群姗是个女孩子后,孙丽坤精神失常,后在徐群姗的陪护下,慢慢恢复正常,可以说,孙丽坤经历了两次“死而复生”的过程。
  其次,母系社会中蛇与大地与大母神之间的联系使得蛇具有崇高的地位,但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之后,大母神地位下降,女性的生殖力量不再被认为具有崇高的地位,男性成为社会的主导者,而“蛇成为被隐喻的女性形象被征服或者杀死”,在《圣经》的《旧约全书》中,蛇诱惑夏娃偷吃禁果,唆使人类 堕落,自此蛇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为阴险、狡诈、诱惑的符号,从《圣经》开始,蛇成为淫荡的象征,沦落为邪恶女性的代名词”。中国古典文学中,《太平广记》《西游记》《聊斋志异》,“美女蛇”的意象层出不穷,即使是《白蛇》 的故事原型——白娘子的故事一开始也并不是后来民间流传的大团圆模式,许仙 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作为文学作品流传下来是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结尾宣扬的主旨是“奉劝世人休爱色, 爱色之人被色迷”,白娘子代表的是引诱凡人许仙的蛇妖,法海代表的是拯救被蛇妖迷惑的人类,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下的寓意是佛法制服了淫欲,“白娘子的形象体现着女性——蛇——色欲的隐喻”,白娘子后来能够以正面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大的原因是她亦人亦蛇的形象几乎完全进化为封建伦理体制内身负道德观的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她身上的“蛇性”除了在形体上被表现出来外几乎被完全湮灭。而严歌苓虽未借用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版本,但也可以看出在作品中,蛇与色是分不开的。“在白蛇传的演变中,白蛇的爱欲常被看作淫欲的文化符码。孙丽坤被叫作“妖精”,被称作“国际大破鞋”“反革命美女蛇”,“她那水蛇腰三两下就把男人缠上了床。睡过孙丽坤的男人都说她有一百二十节脊椎骨,她想往你身上怎样缠,她就怎样缠。她浑身没一块骨头长老实的,随她心思游动,所以她跟没骨头一样”。
  第三,蛇本身具有同性恋的意味,考古学家埃利希·诺伊曼从众多原始陶罐和古希腊神话中发现蛇有女性神祇和男性伴侣的双重属性,严歌苓从中找到灵感,将蛇意象融入同性恋创作中:“青蛇向白蛇求婚,两人定好比一场武,青蛇胜了,他就娶白蛇;白蛇胜了,青蛇就变成女的,一辈子服侍白蛇。青蛇败了……青蛇已经变成了女的。变成女的之后,青蛇那么忠诚勇敢,对白蛇那么体贴入微。要是她不变成个女的呢……那不就没有许仙这个笨蛋什么事了?我真讨厌许仙,没有他,白蛇也不会受那么多磨难。没这个可恶的许仙,白蛇和青蛇肯定过得特好。”白蛇毫无疑问代表的是孙丽坤,孙丽坤第一次正式见到徐群姗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他就站在《白蛇传》的断桥下,青灰色的桥石已负着厚厚的黯淡历史”;徐群姗回忆第一次见到孙丽坤的时候,通篇都用“白蛇”代称,徐群姗代表的是青蛇,孙丽坤感觉“他是来搭救她的,以她无法看透的手段。如同青蛇搭救盗仙草的白蛇”。后来徐群姗结婚时,孙丽坤送给她的结婚礼物是一座玉雕,“这座雕得烦琐透顶的玉雕是白蛇与青蛇在怒斥许仙”。从故事的结构来演,徐群姗女扮男装接近孙丽坤,孙丽坤发现之后精神失常,徐群姗后恢复女性的身份来照顾孙丽坤,徐群山与孙丽坤的爱情由此转化为徐群姗与孙丽坤的爱情,即由同性恋转化为异性恋,这与青蛇比武失败后,化成女儿身陪在白蛇身边如出一辙。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作品中,男性角色是缺失的,“男人们在这篇小说里全是配角, 成了愚笨、多余的许仙”。
  总而言之,“《白蛇》中的‘白蛇’意象既是孙丽坤成名的媒介也是她陷入困境的导线,更是她情感的暗喻”。
  不可否认的是,蛇的意象很少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女作家以这样的形象指代同性恋群体的目的何在?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指涉是一种自我贬低, 是将女同性恋当作怪胎,徐悦雯曾在其硕士论文《二十世纪华文文学同性恋题材的身份认同与隐喻书写》中提出,在男同性恋文学中,神话意象被大量的使用,例如在《孽子》当中,白先勇用龙凤以及各种鸟为同性恋群体代言,“美好意象的运用却让作者在有意无意间为男同爱情渲染了神话色彩,看似低贱的爱情却在 无形中高出世俗,更容易让读者在唏嘘中交付同情”。而与男同性恋形成对比的是,女同性恋题材在涉及肉欲时,大量使用魑魅魍魉的形象,“这些传统形象的重新塑造、所蕴含意义的颠覆表现了女同性恋者在自我否认、自我怀疑中透露出来的自恋自伤。女性本就被定义为‘他者’,女性中的同性恋群体更是边缘中的边缘,她们注定将走上一条更加艰难的自我认同之路”。也就是说,女同性恋者不仅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而自我否认,更因为是女同性恋而存在着对自我的双重否定,使用鬼怪形象指代同性恋实际上是迎合了主流社会的期待。   笔者认为,很多作家在描写女同性恋作品时都借用动物隐喻,例如邱妙津《鳄鱼手记》中的鳄鱼、洪凌《异端吸血鬼》中的吸血鬼、李碧华《逆插桃花》中的桃花精,有一些确实是因为女同性恋不能诉诸正常的渠道,“只有在非正常形态下借助变形,女性才能通过自我否定的方式来传达对爱的渴望和爱而不得、爱而不能的悲哀”。但就《白蛇》来说,“蛇”的意象与其他的动物相比,多了图 腾和崇拜的文化意味。美国学者周蕾曾提出“原初激情”的概念,所谓“原始激情”即“意味着在文化危机状况下传统文化面临失落时的一种有关起源的幻想,它经常与动物、野性、乡村、本土、女性等相对原始或弱势的意象相关”,在本书中具体指涉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自身文化根基的一种想象、迷恋和确信。众所周知,严歌苓的作品中频繁出现“辫子”“乳房”“红衣服”“地母”“動物”等意象,实际上是严歌苓对于原始文化的一种迷恋和追寻,所以笔者认为,“白蛇”在这里的意象更趋近于母系社会中蛇崇拜的意味,并不含有贬低的意思,严歌苓曾说过:“我写《白蛇》这样的作品,我能写的没有任何人感觉到我是在写一段不正常的感情……里面照样有非常高尚和非常神圣的东西。”并且这部作品中并不涉及白蛇和青蛇即女同性恋之间的性描写,也在一定程度弱化了蛇——色的意味。
  参考文献:
  [1] 周蕾.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M].台北:远流,2001.
  [2] 蔡春华.中日文学中的蛇形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 严歌苓.十年一觉美国梦[J].上海文学,2005(6).
  [4] 王初薇.性别迷失:另类的情欲悲剧——评严歌苓的中篇小说《白蛇》[J].华文文学,2007(2).
  [5] 朱立立.视觉现代性与第五代电影的民族志阐释——以周蕾《原初的激情》为讨论对象[J].艺苑,2007(7).
  [6] 卜会玲.神话中的蛇意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7] 谢嘉沂.严歌苓同性恋小说的创作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8] 李斌.古今杂糅:当代文学中的白蛇传与“当代” [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13).
  [9] 周巍.以东西方文学作品中蛇形象的变化看人类信仰的变迁[J].法国研究,2015(2).
  [10] 徐悦雯.二十世纪华文文学同性恋题材的身份认同与隐喻书写[D].宁波大学,2017.
  [11] 严歌苓.白蛇[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12] 冯梦龙.警世通言[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
  [13] 李婧.严歌苓小说的意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作 者: 张悦,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态批评主要通过文学批评来进行文化反思从而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最后的莫西干人》是库伯边疆小说中最出色的一部,书写了北美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原始生活环境的变化过程,是一部极具生态价值的文学作品。本文结合美国18世纪殖民历史,从原始生态与战争破坏、自然与人的对立、土著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三个螺旋上升的对立面对《最后的莫西干人》进行生态解读,进而探索两种文明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东京奇谭集》是村上春树2005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内含五部短篇小说。村上春树在其中继续延续“寻找”的主题,并通过“奇谭”来探寻现实世界与超验世界的界限。为了更为清晰地呈现自己的思考,村上春树利用叙事规约的推进和建立、人物镜像关系与“物”之中介的呼应,在小说集的整体架构和内部情节的延伸中建立起堪称巧妙与完美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东京奇谭集》 叙事规约 “界限之门” 人物镜像  一、
期刊
摘 要:通过阅读葛水平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她总是习惯用与民俗有关的内容来丰富和演绎小说。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浏览和分析文本,将在其几篇代表性小说中所发现的民俗元素为切入点,来明确一个选题方向和独特的写作角度,探析民俗元素在其小说文本中的分布和分类,及其对文本的影响和作用;并由此开拓思维,试图为当下对其作品的研究进行丰富、填充,乃至可以提供另一个分析的角度和路径。  关键词:葛水平 民俗元素 口头文
期刊
摘 要:文学的对外传播依赖于文学的翻译,而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文化过滤的现象,使译作与原作之间产生距离。本文以高建群《统万城》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理论分析原作与译本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探索陕西文学的译介策略,对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学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建群 《统万城》 英译 文化过滤  高建群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与批评界对他的关注程度不成正比,对他作品的译介
期刊
摘 要:《二十四诗品》是晚唐文论家司空图的著作,是一部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其中《旷达》一品传达了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作为一种人的精神境界和一种诗的审美风范而出现。本文试从其含义、历史背景、语境、价值角度入手进行浅析,通过其与不同风格之“旷达”的比较,进一步理解其独特美学意义。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 《旷达》 司空图 比较研究  引言  《二十四诗品》是晚唐文论家司空图的著作,是一部
期刊
摘 要:继《伪满洲国》《白雪乌鸦》《起舞》《黄鸡白酒》《晚安玫瑰》之后,迟子建的长篇新作《烟火漫卷》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哈尔滨这座城市上,主人公刘建国用四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因疏忽弄丢的朋友的儿子。小说中,现实与历史交织,人物命运交错,透视了命运的无常和无法摆脱的焦虑感,同时也展现出伦理道德缺失的时代病症。一以贯之的救赎主题,在老练的语言风格、绵密的情节编织中得到延续,同时,作家对复杂人性的深入探索也实现
期刊
摘 要:21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都市文化风景成为众多当代作家小说叙述的话語中心。在私人化叙事,个体生命经验的叙事方式备受追捧之时,山西当代文坛执着于乡村书写的葛水平成为一处独特的风景。她用一支笔,为时下乡村女性代言,为她们悲凉的命运哀叹,为她们的坚韧感动,在葛水平的一系列乡村小说中,《喊山》中的红霞所经历的从“失语”到“言说”,体现了底层女性对生命之力的追求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现。  关键词:《喊山
期刊
摘 要:清代统一西域后,逐渐形成了三大城市中心,城市诗歌也随之开始发展。在“天朝派员”这一类创作者当中,国梁属于较为独特的一个。他创作的乌鲁木齐城市群诗歌主要分为城市写景诗、城市印象诗和城市生活诗三类。其创作心理之一是“鸣国家之盛”,其二是“记一时兴会”,作为八旗诗人表现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平和敦厚”“苍劲绝俗”。  关键词:清代 国梁 乌鲁木齐城市群诗歌  在《说文解字》中,“城”的词义是“城
期刊
摘 要:《红楼梦》里有许多方言与俗语,并且具有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两大系统。在社会变迁中,由于政治、文化中心较长时间在北方,北方语言便成为一种强势语言对南方语言产生影响。渐渐地,大量南方方言与俗语在日常语言系统中消失。这就给《红楼梦》的阅读带来障碍,也影响了读者对《红楼梦》语言魅力的深刻领悟。许多专家、学者的解说与注释,因为不熟悉南方方言,出现许多误读误释。笔者家乡安徽六安离古江宁(南京)较近,且偏
期刊
摘 要:从严羽的“兴趣”、王士禛的“神韵”,到王国维的“境界”是中国文论借鉴禅宗思想的一条线索。严羽的“兴趣说”虽融入禅宗的“悟”以批评宋代诗歌“以才学为诗”的现象,但忽视了外物对主体的感发。王士禛的“神韵说”,借鉴禅宗以自然喻禅的相关公案以纠正“兴趣说”的疏舛,又忽视了主体的情意。王国维则引入了佛教禅宗的“境界”一词,准确道出了感觉在诗歌中的本体地位,克服了前两者的偏颇。  关键词:兴趣 神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