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论》被医家称为方书之祖,活人之书,书中共载113方,被后世称为经方,对各系统疾病的治疗可谓周详全面,经历千余年而疗效依然卓著。在肝病治疗方面尤具独到之处。笔者运用《伤寒论》方药治疗肝病常取得显著疗效,举例于此。
四逆散加减
《伤寒论》云:“少阴病, 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即为少阴之枢机不畅,阳气被郁,不能疏达于四末所致,实为肝胃气滞,阳气郁遏,致四肢逆冷。故仲景创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阳郁。方中柴胡主升,疏肝解郁而透达阳气;枳实主降,行气散结而宣通胃络;芍药、甘草柔和肝脾而益阴缓急。诚如《医宗金鉴》所云:“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笔者曾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肝病证见胁肋疼痛、脘腹痞满、纳呆呃逆、脉弦等肝脾不和,气滞阳郁者多例,疗效甚佳。纳差、痞满、乏力著者,加白术、茯苓等加强健脾;病久体虚、腰肢软、形寒肢冷者,加当归、熟地以加强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之力,即“治其阳者,必调其阴,理其气者,必调其血”之义;肝脾肿大、舌紫脉涩者,加桃仁、红花活血散结;腹水少尿者,加茯苓、猪苓、泽泻渗湿利水;亦可加生姜、薄荷以助该方疏散条达。
小柴胡汤
《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该条论述少阳病证治。少阳为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胆腑依附于肝,其位也在胁下,与肝表里相连,其气亦有疏泻作用,可通达表里内外。其手足两经隶属于胆和三焦,少阳为病,不仅使肝胆气郁,而且三焦之气也往往为之不利。因此,少阳为病见证很多。病在少阳半表半里,其治既不能发汗,更不能吐下,只有疏解少阳之郁滞,使枢机得利,三焦得通而达到表解里和的目的,此即“和解之法”。小柴胡汤则是和解法的代表方剂。柴胡配黄芩,为方中主药,柴胡能疏解少阳经中邪热,黄芩可清泄少阳胆腑邪热,柴芩合用,经腑皆治。同时柴胡还能疏利肝胆,条达气机,柴芩相伍,使气郁得发,火郁得达。半夏配生姜,又名小半夏汤,因其能和胃降逆、散饮祛痰,故称为止呕圣药。少阳病“喜呕”,呕是少阳的主症之一,故半夏、生姜在所必用。同时夏、姜味辛能散,对疏通少阳郁滞也有裨益。人参、炙甘草、大枣相配,作用有二:一是助正以祛邪,因少阳之气为小阳、弱阳,抗邪之力不强,故需扶正以祛邪;二是补脾以防邪气传变,因太阴位居少阳之后,少阳之邪若再内传,太阴则首当其冲,默默不欲饮食即是先兆,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用此三药正是实脾而杜绝少阳之邪内传之路。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迁延不愈,盖因毒邪(乙肝病毒)内侵,正气不足(免疫功能失调) 所致。具有疏利肝胆、和胃降逆、助正祛邪功效之小柴胡汤用此最恰当,况且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所见与小柴胡汤证最为吻合。常用此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症见转氨酶(ALT、AST) 增高或正常,或反复增高,HBV-DNA 阳性,或胸胁苦满,或默默不欲饮食,或脘痞喜呕,或无症状,苔白脉弦者,常常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病毒受到抑制或HBV-DNA 阴转。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HBV感染的自然病程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性携带状态和再活动期,当病程处于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动性携带状态期时,ALT正常或水平较低,反之,当病程处于免疫清除期或再活动期时,ALT水平将增高。这与小柴胡汤证少阳受邪,正邪纷争各有进退之机理非常吻合。验之临床,对于ALT波动较大,ALT正常与增高交替出现的患者疗效也确实更好。
五苓散加减
《伤寒论》原用此方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该方以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以利小便;白术助脾气之转输,使水精得以四布;桂枝通阳化气,温化膀胱。如不兼表证者,可用肉桂取代桂枝。总之,该方可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健脾气、降肺气的治疗目的,正如前人所说,可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制节之令。常用此方治疗肝硬化腹水,肝肾综合征等患者。对于用此方仍无效者,可重用肉桂并加用巴戟天、肉苁蓉,或可见效,这是因为此类患者病久正衰、肾阳不足, 而肉桂、巴戟天、肉苁蓉则可温肾助阳,协助膀胱化气以利水。慢性肝炎,见黄疸、小便不利者可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以五苓渗利湿邪;见脘腹胀满、泄泻、舌苔厚腻者,合平胃散名胃苓汤,有渗湿和胃, 消导宽中之功。
除此之外,栀子柏皮汤用于黄疸型肝炎;芍药甘草汤用于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的手足挛急、屈伸不利等,均具良效。
讨 论
《伤寒论》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综上所述,仲景用药,在肝病方面亦具特色,其辨证、立法、组方、遣药,至今仍值得我们效法。若能领会其精髓,做到融会贯通, 临证不仅能信手拈来,而且可加减变化,应变自如,则不难达成药到病除。
四逆散加减
《伤寒论》云:“少阴病, 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即为少阴之枢机不畅,阳气被郁,不能疏达于四末所致,实为肝胃气滞,阳气郁遏,致四肢逆冷。故仲景创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阳郁。方中柴胡主升,疏肝解郁而透达阳气;枳实主降,行气散结而宣通胃络;芍药、甘草柔和肝脾而益阴缓急。诚如《医宗金鉴》所云:“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笔者曾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肝病证见胁肋疼痛、脘腹痞满、纳呆呃逆、脉弦等肝脾不和,气滞阳郁者多例,疗效甚佳。纳差、痞满、乏力著者,加白术、茯苓等加强健脾;病久体虚、腰肢软、形寒肢冷者,加当归、熟地以加强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之力,即“治其阳者,必调其阴,理其气者,必调其血”之义;肝脾肿大、舌紫脉涩者,加桃仁、红花活血散结;腹水少尿者,加茯苓、猪苓、泽泻渗湿利水;亦可加生姜、薄荷以助该方疏散条达。
小柴胡汤
《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该条论述少阳病证治。少阳为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胆腑依附于肝,其位也在胁下,与肝表里相连,其气亦有疏泻作用,可通达表里内外。其手足两经隶属于胆和三焦,少阳为病,不仅使肝胆气郁,而且三焦之气也往往为之不利。因此,少阳为病见证很多。病在少阳半表半里,其治既不能发汗,更不能吐下,只有疏解少阳之郁滞,使枢机得利,三焦得通而达到表解里和的目的,此即“和解之法”。小柴胡汤则是和解法的代表方剂。柴胡配黄芩,为方中主药,柴胡能疏解少阳经中邪热,黄芩可清泄少阳胆腑邪热,柴芩合用,经腑皆治。同时柴胡还能疏利肝胆,条达气机,柴芩相伍,使气郁得发,火郁得达。半夏配生姜,又名小半夏汤,因其能和胃降逆、散饮祛痰,故称为止呕圣药。少阳病“喜呕”,呕是少阳的主症之一,故半夏、生姜在所必用。同时夏、姜味辛能散,对疏通少阳郁滞也有裨益。人参、炙甘草、大枣相配,作用有二:一是助正以祛邪,因少阳之气为小阳、弱阳,抗邪之力不强,故需扶正以祛邪;二是补脾以防邪气传变,因太阴位居少阳之后,少阳之邪若再内传,太阴则首当其冲,默默不欲饮食即是先兆,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用此三药正是实脾而杜绝少阳之邪内传之路。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迁延不愈,盖因毒邪(乙肝病毒)内侵,正气不足(免疫功能失调) 所致。具有疏利肝胆、和胃降逆、助正祛邪功效之小柴胡汤用此最恰当,况且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所见与小柴胡汤证最为吻合。常用此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症见转氨酶(ALT、AST) 增高或正常,或反复增高,HBV-DNA 阳性,或胸胁苦满,或默默不欲饮食,或脘痞喜呕,或无症状,苔白脉弦者,常常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病毒受到抑制或HBV-DNA 阴转。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HBV感染的自然病程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性携带状态和再活动期,当病程处于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动性携带状态期时,ALT正常或水平较低,反之,当病程处于免疫清除期或再活动期时,ALT水平将增高。这与小柴胡汤证少阳受邪,正邪纷争各有进退之机理非常吻合。验之临床,对于ALT波动较大,ALT正常与增高交替出现的患者疗效也确实更好。
五苓散加减
《伤寒论》原用此方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该方以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以利小便;白术助脾气之转输,使水精得以四布;桂枝通阳化气,温化膀胱。如不兼表证者,可用肉桂取代桂枝。总之,该方可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健脾气、降肺气的治疗目的,正如前人所说,可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制节之令。常用此方治疗肝硬化腹水,肝肾综合征等患者。对于用此方仍无效者,可重用肉桂并加用巴戟天、肉苁蓉,或可见效,这是因为此类患者病久正衰、肾阳不足, 而肉桂、巴戟天、肉苁蓉则可温肾助阳,协助膀胱化气以利水。慢性肝炎,见黄疸、小便不利者可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以五苓渗利湿邪;见脘腹胀满、泄泻、舌苔厚腻者,合平胃散名胃苓汤,有渗湿和胃, 消导宽中之功。
除此之外,栀子柏皮汤用于黄疸型肝炎;芍药甘草汤用于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的手足挛急、屈伸不利等,均具良效。
讨 论
《伤寒论》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综上所述,仲景用药,在肝病方面亦具特色,其辨证、立法、组方、遣药,至今仍值得我们效法。若能领会其精髓,做到融会贯通, 临证不仅能信手拈来,而且可加减变化,应变自如,则不难达成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