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之美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濱海晨光》,王全磊(河北)摄


  点评:色彩对比,尤其是暖色系和冷色系的对比,是制造视觉冲击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图中大片的冷色调海水与暖色调晚霞,搭配将画面均分为二的对称构图,整张作品堪称赏心悦目。“晨昏出大片”,此言不虚!

《平分秋色》,高爰艳(北京)摄


  点评:道路两旁的树木,在秋天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如何让这种对比更强烈些呢?作者选择航拍视角,让色彩对比的双方(两片树林)占据更大的画面比例。道路本身被表现为近似一条线的形态,沿对角线把整个画面平分成两个部分。比起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直线,对角线构图要更为活泼,富有动感。

《天网》,庄言Grey(北京)摄


  点评:在比较“干净”的场景中,线条往往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而大量重复的线条就更具有“吸睛”的效果;除了前景处交错的平直线条,背景处还有同心圆状分布的曲线。两种性质差异很大却同样吸睛的线条共同作用,以同一片蓝天为背景,绘制出了一幅兼具韵律与形式美的作品。

《暮归》,孙万清(内蒙古)摄


  点评: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特别适合拍摄气势磅礴的“大风光”。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以展现“大”为主旨的作品,最离不开的却恰恰是“小”。你需要安排一个“小”景物,如一棵树,一个人,一个蒙古包,一匹马等来充当兴趣点,避免画面过“空”;同时,这个“小”景物也在用自身的渺小来衬托出整个场景的空间之大。

《真是急死人》,戴骅骅(安徽)摄


  点评:“众人皆糊你独清”未必是好事,这可能意味着大家都在尽情地舞动,而你却因为关键的道具出了问题,只能站在原地,手足无措。观看这幅作品时,观众的视线很容易聚焦在唯一的清晰部分——小女孩的身上,将她焦急的神态展示得淋漓尽致,与画面其他部分处于“动态模糊”状态中的孩子们形成了鲜明对比,妙趣横生。

《轮回》,李全伟(浙江)摄


  点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凋零的枯叶旁,是破土而出的新芽;凛冽寒冬的尽头,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新的一年,新的春天,新的开始。

《神光一缕》,吴超英(北京)摄


  点评:在一片昏暗中,被一缕阳光照亮的屋檐显得尤为显眼,甚至有了几分“神圣”感。更难能可贵的是,暗部并不是一片“死黑”,而保留了相当的细节,让观众在看完画面的亮部之后,仍有端详暗部细节的余地。
其他文献
我一直都是GFX中画幅相机的第一批体验用户,从GFX50S到GFX50R再到GFX100,每一台都给人惊喜,尤其是GFX100更加让人赞叹。可以说,器材的发展让摄影进入到了全新的境地。曾经高品质的影像往往需要大型设备,而大型设备带来了操作和行动上的诸多不便,GFX中画幅系统改变了这样的局面,释放了摄影师的创造力。  作为一个商业摄影师,我对于影像品质有着极致的追求,也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拍摄,希望
期刊
我在3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一直在世界各地行摄,使用过各类主流品牌的专业级数码相机,以往以佳能与索尼为主、哈苏H6D为辅进行摄影创作。2019年1月带着尝鲜的心态购买了富士GFX50R,并带上这台中画幅相机踏上了非洲埃塞俄比亚进行人文摄影创作,同年2月又带上了它前往印度,这两次创作都是将GFX50R作为辅机使用。  2019年5月富士推出了GFX100相机,纵观它的各项指标,我毫不犹豫地出了GFX50
期刊
无意区分  是幡动  风动  还是心动  天地间  用一体的交响  祈祷,应答  诉说,倾听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塔巴村藏族群众在挂五彩经幡(1月15日摄)。当日是西藏日喀则藏历农家新年大年初三。按年俗,藏族群众一大早在山顶和自家屋顶竖新经幡,祈愿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点评:经幡,用心,以风,诵读。0102  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拜登(前左)在美国第4
期刊
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张调子(Tone)良好的照片,是同时满足了画面的整体效果和细节信息的最优。锐化滤镜和ACR的清晰度可以增强画面细节的呈现效果,但是这样的方法却不能兼顾画面的整体效果。而盲目地使用曲线去调整画面,往往也只能顾及的是画面整体,而失去了对细节信息的保留。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兼顾画面全局(整体对比度)和细节信息(局部对比度)呢?现在,我们就利用曲线的“区域对比度法”,来精细地实现这一目
期刊
圖/ 陈业伟 (使用佳能EOS R5相机拍摄)  岗巴县位于中国西藏日喀则市东部、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2020年10月2日(农历八月十六),7点59分,作者在距离雪山100公里的岗巴县境内,使用600毫米超长焦镜头,记录下满月在喜马拉雅山落下的场景。
期刊
“读者园地”栏目致力于为我们亲爱的读者搭建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分享照片和体验,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真善美的感悟。希望在这里,我们一道切磋技艺、共同成长,拥抱美好。  新的一年,读者园地栏目将增加“裘点评”环节,邀请资深摄影人裘志伟点评三幅入选作品。  裘志伟  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  好摄之友创始人、摄影家  媒体专栏作者  直线抑或曲线,是摄影构图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最常见的有引导线,也就是
期刊
01:一个女孩躺在玉米堆上的画像,甘肃,2018年  徐晓晓  徐晓晓出生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从小在温州长大,十四岁时移民到荷兰。她的背景和经历让她可以用局外人又是局内人的身份来看中国。摄影是她最能表达这种感觉的媒介。通过拍摄若即若离的景象,她得以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徐晓晓2009年榮誉毕业于阿姆斯特丹摄影学院。至今她一直致力于自己的个人项目。2013年,与摄影师Marco van
期刊
很多人认识张晓,是从他的《他们》和《海岸线》开始的。这两个系列,在其创作之路的早期,便为他带来巨大的名声,但此后,张晓没有继续在一套已被外界广泛接受的模式下重复自己,而是开始拍摄自己的故乡。  自2012年以来,在以故乡为主题的创作中,张晓便结合着时代精神及观看经验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创作形式的自我更新。  故乡系列最早的作品《移》,是张晓用一次成像的相纸以移膜的方式拼贴而成,展现了张晓与故乡之间
期刊
01:埃里希·佩塞(1887-1944),欧娜·佩塞(1900-1944),波兰奥斯维辛,1944/2018,埃里希和欧娜无法逃离德国,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地。Andy Wiener02:《遇见对手》(Meets His Match),选自《浪子生涯》(A Rake’s Progress)系列,1988 Andy Wiener  拼贴艺术是将不同来源的图像元素组合在一幅画面中。以往的拼贴艺术通常是
期刊
由于全球范围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摄影师和艺术家不得不留在家里,思考新的创作方向。然而积极的一面是,暂时放缓的生活节奏反而带给人们更多深度思考的空间。居家的时光让摄影师迟迅开始重新审视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并决定将脑海中萦绕已久的想法通过影像进行呈现。他一边照料出生不久的儿子,一边在家中利用一起看似平常却又充满创意的材料进行《神经元与宇宙》(Neuron & Universe)系列作品的创作。  “这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