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金秋时节,花溪风光无限。大师云集民大,演讲精彩纷呈。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中国科学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举办,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逻辑学会、贵州省计算机学会联合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10月18日至19日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
10月18日下午2时,第六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开幕式在贵州民族大学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主持。贵州民族大学校长、贵州省逻辑学会会长张学立教授、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路贵副主席、贵州省政府潘小林副秘书长、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张刚总编辑、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先后致辞,祝贺本届会议胜利召开。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包含7个分议题:认知神经科学的进展;语言、思维与认知;心理与认知;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文化、进化与认知;认知科学与哲学;大数据与认知科学。来自德国汉堡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薏然阳光赛睿思学院等十多所国际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教授、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约80多人出席了本届会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收获丰硕成果。
一、秉承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一贯宗旨,促进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研究
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研究是全国认知科学大会的一贯宗旨,本届大会仍然以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研究为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届大会报告的主题和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逻辑学和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化人类学、神经科学及大数据。这样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认知科学研究,在国内乃至国际认知科学界,也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很多研究报告体现了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与综合。例如,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研究有赵宏的“心理焦点批判”、张逸梅的“关于隐喻的认知意义与其表达形式之间关系的分析”,逻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有蔡曙山的“心理逻辑、溯因推理与科学发现”,心理学、数学和逻辑学交叉研究有张寅生的“意识的数学模型”,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交叉研究有傅小兰的“感知、记忆和判断的认知计算模型”,语言学、文化价值和大数据研究有周建设的“语言大数据挖掘与文化价值研究”,语言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有赵仑的“认知神经语言学的现状与未来”、白晨的“汉语主语和宾语关系人名加工负荷的脑电生理研究”,此外还有李志宏的“认知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及有待实验的问题”,彭凯平的“大数据的社会认知科学”等等。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主题鲜明突出,契合当前认知科学发展
本届大会主题是“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这一主题很好地契合了当前认知科学的发展,而专家们的报告又很好地契合了这一主题。例如,张建伟的“认知机器人:现状和挑战”将人类心智(自然认知系统)的记忆、学习、知识表达和推理、物体识别、决策、交互等进展应用到机器人高层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自然人机交互、多源信息的实时获取与集成、日常复杂环境的快速理解、基于传感的精细灵巧操作,取得初步成果。傅小兰的“感知、记忆和判断的认知计算模型”探讨如何将已有的认知机理研究发现以及对人类认知功能模拟的计算模型发展成机器的自然环境智能感知技术,并应用于解决智能计算的实际问题。彭凯平将新兴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社会认知研究;周建设则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语言和文化价值研究,此项研究获得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支持。张寅生的研究尝试建立意识的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人工智能。衣新发的研究涉及创造力这种高级的人类心智;涉及高阶认知的研究还有蔡曙山对心理逻辑、溯因推理和科学发现的研究;陈保亚对语言知识的研究;冯胜利对传统训诂学和科学思维的研究;白晨对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李志宏对人类审美能力的研究;张逸梅对隐喻的研究;薛小迪对识解水平的研究等等。近年来,认知科学活跃于人类心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很多疑难问题,认知科学的目标是破解人类心智的奥秘,人工智能的目标则是让机器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人类智能。本届大会的主题捕捉到了当前认知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和疑难问题。
三、学术大师云集,演讲精彩纷呈
本届会议邀请到多位国际国内知名、学养深厚的学者,如德国汉堡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德国汉堡大学多模式技术研究主任、国际计算机应用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张建伟教授,他的演讲介绍了美国、欧盟及德国对新一代认知机器人的优先资助领域以及欧盟机器人研究路线图,并预测未来认知机器人研究的主要挑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著名心理学家傅小兰教授,她提出了将认知过程的感知、记忆和判断这3个阶段对应于计算流程的分析、建模和决策的PMJ认知计算模型。PMJ模型推进了认知计算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为实现符合人类感知的可视媒体交互、融合与呈现提供了可实现的认知基础。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得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在大数据的认知科学研究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发现大数据的方法可以研究认知科学所关心的思维、决策、创造、幸福等重要课题。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创始人蔡曙山将认知科学的学科框架映射到现代逻辑的背景之中,得到心理逻辑。心理逻辑的建立结束了自弗雷格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逻辑学与心理学相分离的历史,为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他还建立以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或溯因推理提出假说,以演绎推理和实践验证证明假说的科学发现的模型。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中文部主任、东亚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学者冯胜利以传统训诂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思维,他发现与西方现代科学家伽利略同时代的中国传统语言学家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的语言学中同样孕育着科学的要素。他还证明,乾嘉的语言考据之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推演逻辑和定理派生系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陈保亚发现在语言词库和语言规则之间可以进行转换。在很多看似没有规则的语言现象后面,只要我们启用足够的百科知识,规则可能是存在的,关键是要找出平行周遍的条件。昨天的百科知识,如果找出了平行周遍条件,就成为今天的语言知识,这就是认知的规则化过程。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语言智能协同研究院院长、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建设教授认为,大数据具有三个重要特性:“基因”(事物属性)的存储性;规律的蕴涵性;趋势的预测性。他将大数据技术用于语言的挖掘和文化价值的发现,并从语法、语义、修辞、韵律、风格、美感、文化、文明、语域、舆情等十个方面阐明了语言大数据挖掘的核心内容。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薏然阳光赛睿思学院院长赵仑教授将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认知神经语言学,他的报告展示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作了展望。以上这些研究工作处于国内认知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领先水平,达到国际认知科学研究的先进水平。其中,张建伟、彭凯平、冯胜利等多位教授是具备国际背景的学者。可以说,本届会议已经具备国际认知科学会议的基本条件。 四、新生力量茁壮成长
参加本届会议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展示了他们的风采。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四位研究生作了大会演讲。博士生高阳的“真实火灾和模拟火灾情境下小鼠的从众行为——一种启发式策略”(李虹教授指导)、博士生薛小迪的“心理距离与识解水平理论研究综述”(蔡曙山教授指导)、硕士生周希的“不连续虚拟空间中的再定向研究”(宛小昂副教授指导)、硕士生张逸梅的“关于概念隐喻的认知意义与其表达形式之间关系的研究”(蔡曙山教授指导),这些研究选题新颖、实验设计可靠、研究结果引人注目,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曹天野的“PET/MRI成像监测脑生理信号的分子影像用于脑肿瘤对脑功能认知变化的研究”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中科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贵州民族大学讲师张贵祥的“基于管理学视角的客观主义风险观及其评判”也受到好评。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认知科学领域中青年学者正在成长,我国认知科学的发展后继有人。
五、抓住机遇,贵州民大成立“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
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每年一届,至今已经召开六届。历届会议对举办单位的认知科学发展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本届会议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作为承办单位的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逻辑学会、贵州省计算机学会为筹备召开本届会议殚精竭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保证了会议的成功召开。贵州民族大学结合本校的学科特长和本省民族文化资源,在筹备本届大会期间同时也筹备成立一个跨学科的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开幕式上,隆重举行“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贵州民族大学校长、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张学立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本届会议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张刚总编辑等为中心揭牌,蔡曙山教授受聘担任贵州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并担任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心的成立,必将对贵州省的认知科学发展,对贵州省的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过两天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和研讨,10月19日下午5时半,第六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胜利闭幕并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由冯胜利教授主持,会议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做了会议总结。闭幕式上,举行了下一届会议的授旗仪式。经组委会决定,第七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将于明年十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从本届会议承办方贵州民族大学校长、大会共同主席张学立教授手中接过会旗,并将会旗授予下届会议承办方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建设教授。
明年十月,北京再相见!
(蔡曙山 供稿)
10月18日下午2时,第六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开幕式在贵州民族大学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主持。贵州民族大学校长、贵州省逻辑学会会长张学立教授、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路贵副主席、贵州省政府潘小林副秘书长、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张刚总编辑、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先后致辞,祝贺本届会议胜利召开。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包含7个分议题:认知神经科学的进展;语言、思维与认知;心理与认知;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文化、进化与认知;认知科学与哲学;大数据与认知科学。来自德国汉堡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薏然阳光赛睿思学院等十多所国际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教授、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约80多人出席了本届会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收获丰硕成果。
一、秉承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一贯宗旨,促进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研究
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研究是全国认知科学大会的一贯宗旨,本届大会仍然以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研究为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届大会报告的主题和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逻辑学和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化人类学、神经科学及大数据。这样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认知科学研究,在国内乃至国际认知科学界,也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很多研究报告体现了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与综合。例如,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研究有赵宏的“心理焦点批判”、张逸梅的“关于隐喻的认知意义与其表达形式之间关系的分析”,逻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有蔡曙山的“心理逻辑、溯因推理与科学发现”,心理学、数学和逻辑学交叉研究有张寅生的“意识的数学模型”,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交叉研究有傅小兰的“感知、记忆和判断的认知计算模型”,语言学、文化价值和大数据研究有周建设的“语言大数据挖掘与文化价值研究”,语言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有赵仑的“认知神经语言学的现状与未来”、白晨的“汉语主语和宾语关系人名加工负荷的脑电生理研究”,此外还有李志宏的“认知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及有待实验的问题”,彭凯平的“大数据的社会认知科学”等等。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主题鲜明突出,契合当前认知科学发展
本届大会主题是“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这一主题很好地契合了当前认知科学的发展,而专家们的报告又很好地契合了这一主题。例如,张建伟的“认知机器人:现状和挑战”将人类心智(自然认知系统)的记忆、学习、知识表达和推理、物体识别、决策、交互等进展应用到机器人高层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自然人机交互、多源信息的实时获取与集成、日常复杂环境的快速理解、基于传感的精细灵巧操作,取得初步成果。傅小兰的“感知、记忆和判断的认知计算模型”探讨如何将已有的认知机理研究发现以及对人类认知功能模拟的计算模型发展成机器的自然环境智能感知技术,并应用于解决智能计算的实际问题。彭凯平将新兴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社会认知研究;周建设则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语言和文化价值研究,此项研究获得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支持。张寅生的研究尝试建立意识的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人工智能。衣新发的研究涉及创造力这种高级的人类心智;涉及高阶认知的研究还有蔡曙山对心理逻辑、溯因推理和科学发现的研究;陈保亚对语言知识的研究;冯胜利对传统训诂学和科学思维的研究;白晨对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李志宏对人类审美能力的研究;张逸梅对隐喻的研究;薛小迪对识解水平的研究等等。近年来,认知科学活跃于人类心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很多疑难问题,认知科学的目标是破解人类心智的奥秘,人工智能的目标则是让机器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人类智能。本届大会的主题捕捉到了当前认知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和疑难问题。
三、学术大师云集,演讲精彩纷呈
本届会议邀请到多位国际国内知名、学养深厚的学者,如德国汉堡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德国汉堡大学多模式技术研究主任、国际计算机应用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张建伟教授,他的演讲介绍了美国、欧盟及德国对新一代认知机器人的优先资助领域以及欧盟机器人研究路线图,并预测未来认知机器人研究的主要挑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著名心理学家傅小兰教授,她提出了将认知过程的感知、记忆和判断这3个阶段对应于计算流程的分析、建模和决策的PMJ认知计算模型。PMJ模型推进了认知计算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为实现符合人类感知的可视媒体交互、融合与呈现提供了可实现的认知基础。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得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在大数据的认知科学研究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发现大数据的方法可以研究认知科学所关心的思维、决策、创造、幸福等重要课题。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创始人蔡曙山将认知科学的学科框架映射到现代逻辑的背景之中,得到心理逻辑。心理逻辑的建立结束了自弗雷格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逻辑学与心理学相分离的历史,为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他还建立以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或溯因推理提出假说,以演绎推理和实践验证证明假说的科学发现的模型。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中文部主任、东亚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学者冯胜利以传统训诂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思维,他发现与西方现代科学家伽利略同时代的中国传统语言学家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的语言学中同样孕育着科学的要素。他还证明,乾嘉的语言考据之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推演逻辑和定理派生系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陈保亚发现在语言词库和语言规则之间可以进行转换。在很多看似没有规则的语言现象后面,只要我们启用足够的百科知识,规则可能是存在的,关键是要找出平行周遍的条件。昨天的百科知识,如果找出了平行周遍条件,就成为今天的语言知识,这就是认知的规则化过程。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语言智能协同研究院院长、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建设教授认为,大数据具有三个重要特性:“基因”(事物属性)的存储性;规律的蕴涵性;趋势的预测性。他将大数据技术用于语言的挖掘和文化价值的发现,并从语法、语义、修辞、韵律、风格、美感、文化、文明、语域、舆情等十个方面阐明了语言大数据挖掘的核心内容。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薏然阳光赛睿思学院院长赵仑教授将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认知神经语言学,他的报告展示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作了展望。以上这些研究工作处于国内认知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领先水平,达到国际认知科学研究的先进水平。其中,张建伟、彭凯平、冯胜利等多位教授是具备国际背景的学者。可以说,本届会议已经具备国际认知科学会议的基本条件。 四、新生力量茁壮成长
参加本届会议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展示了他们的风采。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四位研究生作了大会演讲。博士生高阳的“真实火灾和模拟火灾情境下小鼠的从众行为——一种启发式策略”(李虹教授指导)、博士生薛小迪的“心理距离与识解水平理论研究综述”(蔡曙山教授指导)、硕士生周希的“不连续虚拟空间中的再定向研究”(宛小昂副教授指导)、硕士生张逸梅的“关于概念隐喻的认知意义与其表达形式之间关系的研究”(蔡曙山教授指导),这些研究选题新颖、实验设计可靠、研究结果引人注目,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曹天野的“PET/MRI成像监测脑生理信号的分子影像用于脑肿瘤对脑功能认知变化的研究”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中科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贵州民族大学讲师张贵祥的“基于管理学视角的客观主义风险观及其评判”也受到好评。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认知科学领域中青年学者正在成长,我国认知科学的发展后继有人。
五、抓住机遇,贵州民大成立“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
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每年一届,至今已经召开六届。历届会议对举办单位的认知科学发展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本届会议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作为承办单位的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逻辑学会、贵州省计算机学会为筹备召开本届会议殚精竭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保证了会议的成功召开。贵州民族大学结合本校的学科特长和本省民族文化资源,在筹备本届大会期间同时也筹备成立一个跨学科的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开幕式上,隆重举行“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贵州民族大学校长、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张学立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本届会议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张刚总编辑等为中心揭牌,蔡曙山教授受聘担任贵州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并担任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心的成立,必将对贵州省的认知科学发展,对贵州省的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过两天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和研讨,10月19日下午5时半,第六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胜利闭幕并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由冯胜利教授主持,会议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做了会议总结。闭幕式上,举行了下一届会议的授旗仪式。经组委会决定,第七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将于明年十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从本届会议承办方贵州民族大学校长、大会共同主席张学立教授手中接过会旗,并将会旗授予下届会议承办方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建设教授。
明年十月,北京再相见!
(蔡曙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