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3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里,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响亮口号。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我们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矗立起一座座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的里程碑。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彰显出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加深对十八大报告有关论述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开拓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用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走过许多弯路,付出巨大代价,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具有独创性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中国革命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又是一百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长征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伟大进程的前30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这次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我们党踏上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30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形成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開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始终做到: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靠。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和外部条件。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发展、不断开拓前进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基于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研究新问题,扩展新视野,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的历程,同样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邓小平理论是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创造性地探索和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
——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随着人民实践的不断发展、时代特征的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定会不断产生理论创新成果。我们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制度管长远,管根本。社会主义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对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制度性变革,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这段论述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是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体系。第三是具体制度,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起来的。它有别于苏联的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也不同于许多国家的議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恢复和坚持这项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使其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地位进一步提高,制度进一步完善,结构进一步合理,作用进一步发挥。
在基本制度方面,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公有制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建设上的重大进展,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发展。
在各项具体制度方面,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机制改革,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具体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发展创新的具体道路。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不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不断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形成生态文明制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同时又必须不断加以改革完善,并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我们要有这样的制度自信。
总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倍加爱护,并且不断用实践创新推动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更加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郑 建
3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里,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响亮口号。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我们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矗立起一座座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的里程碑。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彰显出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加深对十八大报告有关论述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开拓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用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走过许多弯路,付出巨大代价,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具有独创性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中国革命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又是一百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长征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伟大进程的前30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这次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我们党踏上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30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形成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開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始终做到: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靠。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和外部条件。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发展、不断开拓前进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基于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研究新问题,扩展新视野,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的历程,同样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邓小平理论是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创造性地探索和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
——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随着人民实践的不断发展、时代特征的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定会不断产生理论创新成果。我们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制度管长远,管根本。社会主义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对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制度性变革,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这段论述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是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体系。第三是具体制度,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起来的。它有别于苏联的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也不同于许多国家的議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恢复和坚持这项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使其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地位进一步提高,制度进一步完善,结构进一步合理,作用进一步发挥。
在基本制度方面,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公有制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建设上的重大进展,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发展。
在各项具体制度方面,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机制改革,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具体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发展创新的具体道路。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不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不断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形成生态文明制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同时又必须不断加以改革完善,并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我们要有这样的制度自信。
总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倍加爱护,并且不断用实践创新推动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更加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郑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