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观妓诗略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uxx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白嗜酒与美女,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在众多美女中他尤其喜爱描写妓子。妓子意象大量入诗,与唐代文人饮酒狎妓的社会风气离不开,更与李白曲折的人生际遇、广泛的社群交游离不开。其中既有他单纯对美女体态服饰欣赏的描写,也有通过描写宴游场景来与友人赠答、送别、唱和,更多是借咏妓来抒发内心感慨。研究李白的观妓诗,对于更加全面的认识李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李白;观妓诗;东山妓
  作者简介:沈琪(1995-),女,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2
  女性历来是诗人创作时最喜爱选取的题材之一,但是将妓子入诗,在唐以前却并不常见,直到唐代中叶才开始普泛化。最早的观妓诗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开始创制大量的观妓诗。建安中,曹操在邺都筑铜雀台,令铜雀妓登台表演,并命令侍从文人作文唱和。两晋南北朝,遂出现了《铜雀台》《铜雀妓》这样的乐府诗题目,使“铜雀妓”这一意象进入了文学创作领域,成为常用典故。南北朝,开始正式有了以“妓”字入题的观妓诗。如鲍照《夜听妓诗》、谢朓的《夜听妓二首》、昭明太子的《林下妓》、江淹《铜雀妓》、宋之问《广州朱长史座观妓》等,都是南朝诗人所作,反映了当时的享乐风气。这一时期政局动荡与战争频繁,对文人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士人们的思想普遍都更加自由开放。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最为典型的就是谢安,他早年辞官隐居,闲云野鹤式,在东山养歌妓享乐。《晋书·谢安传》载:“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世说新语·识鉴》中也写到“谢公在东山畜妓。”为后世提供了“谢妓”“东山妓”的文学意象。这些都构成唐人观妓诗的艺术渊源,并对李白发生影响,李白观妓诗中也多次提到了“东山妓”这一意象。
  《文心雕龙·时序》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唐代乐妓及观妓诗的大量出现与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到了李白生活的开元盛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南北方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盛唐的长安街上涌现了大量的胡人,驿站酒肆间也不乏伴随西域音乐翩翩起舞的貌美胡姬。在一片祥和的盛唐气象下,统治阶级对歌舞享乐的喜爱和大力提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士大夫普遍狎妓的社会风俗,观妓成了文人士大夫送别、宴会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歌妓们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文人笔下主要描写的对象之一,这些都促进了唐代观妓诗的发展。
  李白因为诗中多写女性,受到后人的关注。部分人多从伦理道德层面加以指责,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就这样评价李白,说他的这些涉及女性的诗,“其意急得艳词媟语,以悦妇人耳。”李白现存900多首诗中,描写女性的诗有130多首,而观妓诗就占28首。其思想内容和创作意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少年气盛,仰慕谢安为人,借写东山妓来展现自己的抱负,希冀像谢安一样况遇明主建功立业。创作多发生在李白出蜀不久的一段时间,游兴正浓,“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世号为李东山”。在这期间李白创作了《东山吟》、《书情赠蔡舍人雄》、《忆东山·其二》、《示金陵子》、《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其一》。这些诗,内容和表现角度各异,或以谢安自喻表现自己携妓游乐,听歌调情的景况,或用东山妓喻金陵子的美貌与风神,但都充分表现了李白刚出仕还未经历人生风雨洗礼时的自负与豪情。
  宴饮观赏而作,展现欢乐场景。这些作品,多作于李白漫游干谒阶段,为开元后期到天宝中的作品。在作品中,李白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记录了当时宴席上歌妓、舞妓、乐妓的体态、服饰、舞姿、歌喉,席间宾主纵情饮酒狎妓的场面。据《诗人玉屑》:“太白以峭讦矫时之状,不得大用,流斥齐鲁。眼明耳聪,恐贻颠踣。故狎弄杯觞,沈溺曲蘖,耳一淫乐,目混黑白。”虽然语带讥讽,但是所言不错。如《对酒》:“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二》:“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其二》:“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对舞青楼妓,双鬟白玉童。行云且莫去,留醉楚王宫。”《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出舞两美人,飘飖若云仙。留欢不知疲,清晓方来旋。”在这些诗中,李白都沉溺于饮酒狎妓,创作的这几首观妓诗意象颇为相似,也没有什么比兴寄托,但是却很好的记载了当时京城宫廷到地方官府的宴饮享乐的场景,以及官场上仕人之间如何社交的场面,对后人了解唐代的社会风俗有帮助。
  送别饯行场面的描写。唐代驿站、旅舍历来是送别饯行活动的主要场所,诗人是其中的常客,饯行活动往往伴随歌舞宴会,出现女性身影。宴会的主持者常常携带官妓与会,让这些年轻貌美的女性来唱歌跳舞,佐酒助兴,文人则在旁观赏,赋诗言情,因此驿站是诗歌创作的佳地。此外,驿路边的各种旅馆、酒肆中,常常也伴有貌美如花的胡姬当垆揽客,歌舞助兴,因此诗人的送别作里加入歌妓、舞妓也就不足为奇。借描写胡姬或舞妓可以简洁的点明送别地点,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一》中“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写酒店的胡姬站在门口招揽客人,李白就在这青绮门边的胡姬酒肆中为裴图南践行。《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与地点。诗人写通过诗描写送别酒宴上的美女、歌舞留赠友人,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唐代文人之间宴饮狎妓的生活场景,生动展现了当时文人生活图景。
  借享乐欢宴场景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复杂感受。曲折表情历来是中国文人最爱选用的方式,诗人常借咏他物来渲染环境,烘托心情,表达志向。强烈的飞腾庙堂、建功立业的愿望主宰着李白积极干谒求进的行为方式。但是官场上屡屡受挫,与内心的仕进愿望形成强烈的冲突。在内心矛盾与痛苦的交织下,李白作诗,常“移于闺情旁思,使之壮气激人”。宴酣酒乐的场景往往会凸显出内心的痛苦,因此诗人常常借咏妓来表达个人理想,抒发内心感受。《邯郸南亭观妓》、《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两首诗中作者在宴会上饮酒狎妓,“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鳴丝。”欣赏美人歌舞,“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联想当年谢公携妓出游,今昔对比下感叹岁月如流,表现出一种“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的感慨,表现出强烈的及时行乐之情。《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璨》一诗中,描写了李璨昼夜行乐、燕姬醉舞的场景,对比之下更突出了自己生活的困苦,表达了求助之意。《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表达自己不愿被关在黄金笼子中,表示自己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江上吟》是李白晚年之作,一生浮沉之后认为只有诗文词赋可以不朽,表达自己笃志求仙的愿望。
  纵观李白的观妓诗,它不是赤裸裸的色情描写,而是拥有丰富文学内涵与研究价值的创作。它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初出蜀时,常携妓泛游自比谢安,展现了李白充满抱负与豪情的一面。漫游干谒时观妓诗的创作多为观赏性描写,充分展现了官场上仕人之间纵酒狎妓的场面。宴酣酒乐的背后涌现出的内心的心酸与苦闷,送别歌舞展现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不舍。从这些丰富的侧面,能够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得认识李白,加深对其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2](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王晓霞.唐代乐伎诗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5]张倡胜.李白诗歌中的中下层妇女形象[J].甘肃教育,2007(05):27.
  [6]宗白华,《世说新语》与晋人之美[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09-11(08).
其他文献
摘 要:西华盘古女娲经歌根治当地的文化土壤,热情歌颂赞扬了上古神话人物盘古和女娲。作为当地特殊的艺术形式,盘古女娲经歌宣扬和传递着诸多美好的品质,例如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勤劳勇敢、善良智慧,心怀孝道、感恩先贤等,以瑰丽的想象和蕴藏的道理,陶冶着当地人的情操,极具教化意义。  关键词:西华盘古女娲文化;经歌;教化意义  作者简介:白璐(1991-),女,汉族,郑州人,郑州大学文学
第一部分:渐变多焦镜与非渐变镜配戴者阅读前后脑血流速度的比较目的: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老视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配戴渐变多焦镜阅读时老视者脑血供的可能变化
为了更进一步推动茶叶生产的发展,我场自1989年开始在茶园管理中逐步推广机械化作业,现在我场有C—12型茶园耕作机9台,双人弧形采茶机4台,双人修剪机2台,双人耳形采茶机,单
目的:  评估肩峰形态与肩峰撞击的关系。  方法:  将138例接受肩关节镜检查的患者进行双侧肩关节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的参数包括:肩峰倾斜度(AT),改良肩峰倾斜度(mAT),肩
摘 要:在我国的古代小说当中,将诗词穿插在行文当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对诗词进行合理的应用,能够使得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对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行获取。而在《聊斋志异》当中,我们能够看到诗词与小说的完美结合,在其中的各种作品当中,诗词都能够发挥多种作用,而蒲松龄自身的奇思妙想,也使得新鲜感以及陌生化的阅读效果得到了实现。  关键词:《聊斋志异》;诗词;运用;原因  作者简介:刘明宇,首
在《左传》层现叠出的风云人物画卷中,晋文公以其曲折离奇的逃亡经历以及复国称霸的功业给人们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本文拟以晋文公这一人物形象为例,进而探析《左传》作
期刊
摘 要:《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看似屠夫武大刀,却给人以一种高潮的艺术美享受,全源于“道也,进乎技矣”,即庄子的物我两忘的“自然”之“道”。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后世称为“秋思之祖”,也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物我两忘的“自然”之“道”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自然之道;庖丁解牛;物我两忘;同秋共悲  作者简介:刘彦(1984-),女,汉族,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 要:刘禹锡是我国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在诗坛上素有“诗豪”之称。纵观其一生,他与佛教高僧的交往贯穿他一生的各个时期。同时在佛教发展相对稳定的中唐时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与僧尼的频繁交往使得文人们在多方面都进行着促进儒释交汇的努力,而刘禹锡正是其中典型。他受佛教思想及禅宗认识思维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因此,本文也主要通过追溯刘禹锡与佛教的渊源关系来探讨他的诗学主张。他把自己
摘 要: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一直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后代许多文人将这段富有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写入文学作品中,如南北朝徐陵《鸳鸯赋》、唐温庭筠《和沈参军招友生观芙蓉池》、唐杜甫《琴台》等诗歌中都对此事进行了描绘与渲染。此外,也有不少文人将其写入戏曲话本,如明孙柚的传奇《琴心记》、明朱权的戏本《卓文君》、明佚名的戏本《司马相如题桥记》等。但是,“凤求凰”这一琴曲名称的来源却一直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