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四上)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品味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语言,并展开想象,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设疑,激情导趣
  1.通过预习,你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2.像丝瓜、葡萄这样的攀援植物是靠搭架子往上生长的,爬山虎也是攀援植物,它是靠什么往上生长的呢?(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全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1)强调读音:“柄”“茎”是后鼻音,“嫩”是前鼻音,“隙”是第四声,“一顺儿”读好儿化音。
  (2)大家知道“曲”有几个读音吗?每个读音通常表示什么意思?查字典了解一下。(生查字典并交流:“曲”有两个读音,第一声通常表示“弯,与‘直’相对”;第三声通常表示“歌,可以唱的文辞”。)
  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里的“曲”是什么意思?(弯曲,与“直”相对。)那么,应该读哪个音?(第一声)
  (3)从文中找到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瞧”是左右结构;“隙”的第3画是短竖,第10画是竖钩,要区分清楚;“嫩”和“叠”都要写紧凑,“嫩”书写时要注意穿插和避让,可以编个顺口溜:撇点要避让,扁口在中间,九笔撇穿插,十笔捺变点。
  3.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全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师生讨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按照“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4.通过初读课文,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生交流)虽然没有亲自去观察,但是我们通过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仿佛看到了那墙绿绿的爬山虎,你们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么把景物写得这么细致入微的吗?老师查资料了解到,叶圣陶先生常年坚持观察,对观察对象都进行长期的、细致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再加上扎实的语言功底,生动传神的作品就跃然纸上了。
  三、设计图表,翻转预学
  1.设计图表:我们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爬山虎观察记录表”,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观察的。
  (1)作者在哪里观察爬山虎的?默读第1自然段,找到答案。填写到表格中。
  (2)结合分段情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观察爬山虎的。填写到表格中。
  2.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根据文章内容制作了观察记录表。
  3.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试着抓住重点词句自己读懂内容,并把脑海中想象到的景象画下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学,提出目标
  大家根据自己的阅读画出了心中的爬山虎,这是你们自己对课文语言的揣摩和想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视角一同去观察那生机勃勃的爬山虎,一边观察一边像作者那样做观察记录。
  二、深入品读,感悟特点
  1.从同学们的画中,首先跃入你眼帘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
  2.学习第2自然段。
  师:满眼绿色,充满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观赏爬山虎的叶子。默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这段有几句话,哪句话描写得最生动,抓住重点词句来说一说。
  (1)品读第一句,画出关键
  词。(“嫩红”“嫩绿”)
  ①如果把“嫩红”“嫩绿”改成“红”“绿”,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改不好,“嫩红”和“嫩绿”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表达的准确。)
  ②叶子从嫩红到嫩绿,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性观察)
  (2)品读第三句,画出关键词。(“新鲜”“舒服”)
  “新鲜”是什么意思?从“新鲜”你想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是嫩绿的,新生的,不干枯,充满生机。)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舒服。语言前后有联系,过渡自然。
  (3)品读第四句,图文对照。
  ①读读文、看看插图,你们觉得作者的哪些描写与实际景物一模一样?(相机画出关键词: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也不留……)
  ②对比自己画的,看看有没有抓住这些词语画出叶子的特点。
  (4)品读第五句,画出关键词。(“漾起波纹”)
  ①从爬山虎的叶子“漾起波纹”,你能想到什么样的景象?
  ②想不想看看真实的爬山虎?请看视频,对照自己画出的关键词谈谈体会。(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精准,把真实的景物搬到了书本中。)
  (5)作者在观察中会做怎样的记录?请你帮他把观察到的叶子的状态记录下来,“还原”当年的观察记录表。(生填写记录表)
  3.学习第3自然段。
  (1)课文哪里直接写了爬山虎的脚?
  (2)默讀第3自然段,提出要求:
  ①用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生长特点的词语。
  ②读一读这些词句,和自己画的爬山虎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画得对不对。
  (3)朗读找到的句子。
  (4)在实物展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为什么这么画爬山虎的脚,其他同学对照书上的描写,抓住关键词“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看看他画得对不对。
  (5)师板画爬山虎的枝叶,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画完后说一说为什么这么画。
  (6)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读读句子就能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因为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写)
  (7)小观察员们,快把观察到的特点记录到观察记录表中吧。(生填写记录表)
  4.学习第4自然段。
  (1)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触、巴、拉、贴)
  (2)想象一下爬山虎这四个动作,你们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生质疑,交流解答。)
  (3)如果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用“一脚一脚”才准确。因为爬山虎不是像动物那样一步一步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上爬就必须不断地长脚。)
  (4)请学生看动画演示,一边看一边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其他文献
在一个研讨会的会场上,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找春天》。讲到“羞”字时,他说:“上面是个‘羊’字,下面是个‘丑’字,其实原来不是‘丑’,但是今天我们都写成了‘丑’,我们就按这个意思理解,小羊甩起小尾巴,遮住了丑的地方。”大部分孩子接受了这个解释,有个叫龚可心的小女孩执着地举起手来发问:“请问,它原来下面到底是什么呢?”  听课的老师大笑起来,我也在台下微笑:这笑不是嘲笑,而是出于对
总有一些精彩的课堂长久地在脑海中印刻着,没有刻意去记,但常常涌上心头,浮现眼前——  支玉恒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让学生自由朗读,就“悟出道理、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感到兴趣、提出疑难”五个方面圈点批注,然后交流。支老师则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学习、追问,或者在学生碰上困难的地方点拨。  学生汇报“说碰壁”一部分时,支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  第一次追问:“好,你是说作者用‘碰壁’来说什
文本解读  本文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作者突破传统的叙事方式,为一个故事安排了三个结局;而编者有意隐去每一个结局的最终结果,更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推想故事的结尾,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他们学会比较:比一比自己的预测和同学的预测有什么不同;比一比自己的猜想和作者的原文有什么差异;比一比究竟哪一种结局更合理、更贴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留言条的基本内容和格  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学写留言条。  2.在学习写留言条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用写作服务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玩给《动物王国开大会》配音游戏。  一、读绘本故事,认识留言条  (一)共读绘本,引入话题  1.绘本导入,(播放《留下一点冬天》)引导学生听读绘本。  师:今天我们来听一个绘本故事《留下一点冬天》。在这个故事中
(生课前背诵成语儿歌)  师:杨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同学不仅会背成语儿歌,还会背很多很多的诗,对不对?  生:对。  师:老师背上半句,同学们背下半句,咱们来试试。  师:请听,锄禾日当午——  生: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坚持背完,喜欢你们。继续来,白毛浮绿水——  生:红掌拨清波。  师:很厉害!众人一条心——  生:黄土变成金。  师:同学们对这些诗都非常熟悉。其实,诗还有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声母d、t、n、l,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 正确拼读d、t、n、l和单韵母ɑ、e、i、u、ü组成的音节。  3. 借助拼音,正确认读“马路、泥土”两个词语。正确朗读儿歌《轻轻跳》。  4. 认识“马、土、不”3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游戏激趣  “听音取卡片”游戏:教师读一个带声调的单韵母,学生举起相应的小卡片,看谁又快又准确。(课件依次出
教学《小英雄雨来》阅读分享课,所有的同学都被雨来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品格所折服。  忽然,“机灵鬼”杨宏毅举手提问:“老师,汉奸和特务为什么都很丑陋?难道只有面目丑陋的人当汉奸和特务吗?”他的提问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学生哄笑之际,我把这个问题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当他们看到我严肃的表情时,立刻安静下来。  “同學们,请找一找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有关汉奸事件及对他们的外貌的描写。”  学生立刻忙
“隹”不是常用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属于第三级。但它的构字能力却很强,在课标所列的3500个常用字中,构字约50个。師生们掌握“隹”的形音义和构字方式,有助于提高识字效率。  一、“隹”的形音义  1.“隹”的四横是翎毛  隹,音zhuī,金文写作“”,像鸟形,字形突出了鸟头、尖喙和翅膀。小学生常将“隹”与“住”“佳”等形近字搞混。他们如果理解了金文“隹”的四横是鸟的翎毛,就容易认清和写对楷体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单韵母i、u、ü和声母y、w,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知道y和ü在一起组成音节时ü上两点要省略的拼写规则。  3.正确认读i、u、ü、yi、wu、yu的四声。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儿歌情境中认读与书写i、u、ü、y、w  1.小朋友,欢迎来到奇妙的拼音王国!今天,我们将继续汉语拼音的快乐学习之旅,认识三位新的单韵母朋
统编本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结构,重建了语文目标的序列,加强了语言文字运用。那么,统编本教材对语用的凸显,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广东刘艳老师执教  的《我是一只小虫子》做了很好的  阐释。  一、目标定位凸显语用  本单元以“童心”为主题,编排了《彩色的梦》《枫树上的喜鹊》《沙滩上的童话》《我是一只小虫子》四篇课文。四篇课文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本单元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