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都是青少年行为研究的重要领域,但还缺乏相关的综合研究。本文通过对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的结合研究来探索两者的相关性。
关键词:手机依赖;学习倦怠;探索性研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6.3%,其中72.1%为10~39岁群体,处于学习阶段的10~29岁群体占比达49.1%。关于这部分群体的手机使用行为研究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
2015年底,美国德勤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智能手机“上瘾症”在当前中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该研究共收集了2000名中国用户的相关数据,58%的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1~50次手机;20%的用户每天查看手机超过50次,这部分用户为“智能机重度使用者”。不同年龄群体每天查看智能手机的次数有显著差异。18~24岁的年龄群体中,52%的用户每天查看手机25次以上。手机依赖的用户正变得更加低龄化,其主要原因为年轻人自控力较差;但同时手机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手机的使用情况趋于复杂,手机依赖及其相关研究还尚在初期,需要对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等相关问题进行整合研究分析。
一、手机依赖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手机依赖概念的统一定义,关于手机依赖或手机使用的研究也处于研究初期。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手机使用成瘾
国内部分研究认同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这部分研究起源于网络成瘾症的研究。网络成瘾症简称网瘾,与手机依赖类似,目前尚无公认的医学或心理学定义。2013年,陶然团队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医学界认可的疾病诊断标准。手机依赖还没有诊断标准,但出现了很多研究量表,进行了一定范围统计研究,主要分析研究手机依赖的戒断反应,分析手机依赖产生的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
2. 手机使用行为
分析用户的手机使用行为,尤其是分析研究特定人群的手机使用行为,有助于行为科学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关于使用手机与信息获取的效率、效果方面;手机使用行为或手机依赖与人际交往、社会支持方面的关系;手机依赖或使用行为特性与价值观方面的联系;手机依赖或手机使用与目标人群行为、心理方面特征的相关性。
3. 关于手机使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群体使用手机行为特征或手机依赖的研究分析倾向于手机依赖并不是一种心理问题,更多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部分研究显示,社会交往需求与社会资本获取愿望强烈的群体有较强的手机依赖倾向。
二、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
学习倦怠的研究要早于手机依赖。早期的倦怠研究集中于职业倦怠领域,指个体在较高的工作压力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耗竭状态。目前,很多学习倦怠的研究包括量表,套用了职业倦怠的研究模型,例如职业倦怠的五因素模型(心理紧张、躯体紧张、自我评价的无效能感、他人评价的无效能感、疏离);精力(生理、情绪、精神)资源耗竭的单维度模型等。另一个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外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内在的人格特征以及外在情境等。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明确清晰的对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也缺乏合理的本土化量表,缺乏对学习倦怠的结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
目前,较多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的统计研究表明,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或手机依赖更多是与其社交需求、人际交往能力、内在人格特质等内在驱动因素相關。同时,这些研究还涉及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手机使用行为的相关性,但缺乏对手机使用的学习动机、行为的分析。由于手机作为学习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愈加重要的趋势,因此手机使用行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研究更加重要。
大学生是学习倦怠的主要研究对象。统计显示,大学生是使用手机时间排名第一的人群,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学习状态与手机使用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还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动机为:社交需求、情感需求、信息获取、自我表达、休闲娱乐、学习需要等。其中社交需求、情感需求、自我表达、休闲娱乐可能与学习倦怠存在相关性。与网瘾类似,平均一天使用手机超过六小时将可能与学习倦怠呈现明显相关性。
四、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问题的对策研究
随着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症的诊断标准的逐步明确,当前的重要工作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大学生手机依赖测量与诊断的标准。同时在已有大学生学习倦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本土化的测量标准、测量工具以及测量量表。可以采取统计分析法找出学习倦怠人群特征,对其进行手机依赖分析。可通过问卷统计分析、戒断反应特征分析等找出两者的相关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使用、学习状态的调研进行分析,可以给出一些对策。现在手机已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避免手机的碎片化分散注意力,合理利用手机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处于自我统一性确立特殊阶段的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有更多的减轻内在孤独感的动力。消除孤独感使内在自信心确立,呈现出对手机依赖或是网络依赖的强化,因此,从这方面着手进行策略研究,将有助于发挥手机依赖的正面作用并减轻学习倦怠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的特征分析,厘清大学生学习状态与手机使用行为的相关性,有助于探索并发现合理的教学引导方式,也对基于手机使用行为的营销管理领域的研究有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芳,王为正,刘佳帅.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以H师范大学的实证调查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
[2]陈彦君.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与构想[J].社会心理科学,2013(7).
[3]贾悦.国外手机依赖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
[4]郑显亮,王亚芹.国外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8).
[5]郭英,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
[6]黄雅洁,周洁.大学生手机使用和学业倦怠关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8(3).
[7]李雅鑫,王婷婷,费纳新.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J].探索科学,2016(10).
[8]苑可丽,李淑华.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研究[J].才智,2014(19).
[9]王梅,张灿,岳鹏飞,等.近年来国内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研究进展[J].时代教育,2016(7).
基金项目: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学习倦怠的综合研究(SK2016A050)。
作者简介:臧伟(1980 — ),男,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关键词:手机依赖;学习倦怠;探索性研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6.3%,其中72.1%为10~39岁群体,处于学习阶段的10~29岁群体占比达49.1%。关于这部分群体的手机使用行为研究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
2015年底,美国德勤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智能手机“上瘾症”在当前中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该研究共收集了2000名中国用户的相关数据,58%的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1~50次手机;20%的用户每天查看手机超过50次,这部分用户为“智能机重度使用者”。不同年龄群体每天查看智能手机的次数有显著差异。18~24岁的年龄群体中,52%的用户每天查看手机25次以上。手机依赖的用户正变得更加低龄化,其主要原因为年轻人自控力较差;但同时手机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手机的使用情况趋于复杂,手机依赖及其相关研究还尚在初期,需要对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等相关问题进行整合研究分析。
一、手机依赖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手机依赖概念的统一定义,关于手机依赖或手机使用的研究也处于研究初期。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手机使用成瘾
国内部分研究认同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这部分研究起源于网络成瘾症的研究。网络成瘾症简称网瘾,与手机依赖类似,目前尚无公认的医学或心理学定义。2013年,陶然团队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医学界认可的疾病诊断标准。手机依赖还没有诊断标准,但出现了很多研究量表,进行了一定范围统计研究,主要分析研究手机依赖的戒断反应,分析手机依赖产生的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
2. 手机使用行为
分析用户的手机使用行为,尤其是分析研究特定人群的手机使用行为,有助于行为科学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关于使用手机与信息获取的效率、效果方面;手机使用行为或手机依赖与人际交往、社会支持方面的关系;手机依赖或使用行为特性与价值观方面的联系;手机依赖或手机使用与目标人群行为、心理方面特征的相关性。
3. 关于手机使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群体使用手机行为特征或手机依赖的研究分析倾向于手机依赖并不是一种心理问题,更多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部分研究显示,社会交往需求与社会资本获取愿望强烈的群体有较强的手机依赖倾向。
二、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
学习倦怠的研究要早于手机依赖。早期的倦怠研究集中于职业倦怠领域,指个体在较高的工作压力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耗竭状态。目前,很多学习倦怠的研究包括量表,套用了职业倦怠的研究模型,例如职业倦怠的五因素模型(心理紧张、躯体紧张、自我评价的无效能感、他人评价的无效能感、疏离);精力(生理、情绪、精神)资源耗竭的单维度模型等。另一个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外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内在的人格特征以及外在情境等。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明确清晰的对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也缺乏合理的本土化量表,缺乏对学习倦怠的结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
目前,较多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的统计研究表明,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或手机依赖更多是与其社交需求、人际交往能力、内在人格特质等内在驱动因素相關。同时,这些研究还涉及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手机使用行为的相关性,但缺乏对手机使用的学习动机、行为的分析。由于手机作为学习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愈加重要的趋势,因此手机使用行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研究更加重要。
大学生是学习倦怠的主要研究对象。统计显示,大学生是使用手机时间排名第一的人群,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学习状态与手机使用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还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动机为:社交需求、情感需求、信息获取、自我表达、休闲娱乐、学习需要等。其中社交需求、情感需求、自我表达、休闲娱乐可能与学习倦怠存在相关性。与网瘾类似,平均一天使用手机超过六小时将可能与学习倦怠呈现明显相关性。
四、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问题的对策研究
随着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症的诊断标准的逐步明确,当前的重要工作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大学生手机依赖测量与诊断的标准。同时在已有大学生学习倦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本土化的测量标准、测量工具以及测量量表。可以采取统计分析法找出学习倦怠人群特征,对其进行手机依赖分析。可通过问卷统计分析、戒断反应特征分析等找出两者的相关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使用、学习状态的调研进行分析,可以给出一些对策。现在手机已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避免手机的碎片化分散注意力,合理利用手机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处于自我统一性确立特殊阶段的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有更多的减轻内在孤独感的动力。消除孤独感使内在自信心确立,呈现出对手机依赖或是网络依赖的强化,因此,从这方面着手进行策略研究,将有助于发挥手机依赖的正面作用并减轻学习倦怠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的特征分析,厘清大学生学习状态与手机使用行为的相关性,有助于探索并发现合理的教学引导方式,也对基于手机使用行为的营销管理领域的研究有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芳,王为正,刘佳帅.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以H师范大学的实证调查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
[2]陈彦君.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与构想[J].社会心理科学,2013(7).
[3]贾悦.国外手机依赖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
[4]郑显亮,王亚芹.国外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8).
[5]郭英,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
[6]黄雅洁,周洁.大学生手机使用和学业倦怠关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8(3).
[7]李雅鑫,王婷婷,费纳新.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J].探索科学,2016(10).
[8]苑可丽,李淑华.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研究[J].才智,2014(19).
[9]王梅,张灿,岳鹏飞,等.近年来国内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研究进展[J].时代教育,2016(7).
基金项目: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学习倦怠的综合研究(SK2016A050)。
作者简介:臧伟(1980 — ),男,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