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纪略:1956年的雪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yang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年雪下得很大很大。三爷爷生前每次回忆起1956年发生的事情,总是这样开头。
  那一年,我的父亲俄狄阿朵出生才九个月就成了孤儿。在他能够站立后的第三个晚上,他的父亲俄狄欧贡在自家的火塘边被一阵乱枪打死,以致后来的孙子们无缘见到这个颇有传奇色彩的祖父一面。
  那时候,我的老祖们住在宁南县倮格乡杉木箐村那条名叫牧图日达的河谷中。具体坐落的地方叫吉保洛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名。曾祖父的祖父迁自于今布拖县衣某区一个叫吉保洛达的地方,那里至今住着众多的族亲。为了让后代知晓他的来处,这个老祖给新迁入的地方取了和老家相同的地名。这也是不断迁居的彝人惯用的一种路线记号。
  早在父亲还没有出生前,爷爷就成了解放军的朋友。实质上,他已经是革命队伍的一分子,后来被定为民工。那时候,他整天带领驻扎当地的官兵走村串户,给盲目追随大奴隶主流窜反叛的平民男子的家属做思想工作,动员家属劝他们回家接受人民政府的领导。爷爷能说会道、聪明圆滑的品性同他家族的富有一样远近闻名,解放军一来,他就站到了革命的一边,并适时成了一说客。当然,这是两厢情愿的事。爷爷自小就会审时度势,如今他又看准了奴隶主统治的时代已经结束,那些穷途末路的大奴隶主流窜抵抗不过是困兽犹斗,很快就会断气,因而他很识时务地站到了势力强大的一边。要不怎么说他聪明圆滑呢。
  但在更早的一个时期,爷爷还是大奴隶主禄阿莫(惹乃阿莫)身边的红人。曾祖父俄狄优优是禄阿莫家的御用毕摩,禄家的大小祭祀活动均由他负责主持。每次去禄家,曾祖父都会带上这个聪明的儿子,因而爷爷便有机会接触禄阿莫。因为年龄相仿,说话也投机,爷爷和禄阿莫很快称兄道弟,成了密友,经常在一起抽烟(鸦片)饮酒,谈天说地,关系几乎到了肝胆相照、亲密无间的程度。禄阿莫还不断赠送他鸦片、银子和枪支弹药。当然,他也得带领一家族的男人为禄阿莫打冤家、抢财夺地,不惜肝脑涂地为其卖命。
  爷爷平生最喜欢两样东西。一样是枪,特别是一支用银片镶裹的步枪是他的最爱,简直视其如命。现在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就展有一支银片包身的步枪,我想,爷爷的那支爱枪应该也像这支。爷爷这支枪的来历今已无法知晓,也许是他自己买的,也许是禄阿莫赠送的。爷爷的另一样嗜好便是赌博。他和他的大哥俄狄阿迪经常出去赌博,有时一年半载不回一次家,要么在宁南县城或六城坝子的街上和汉人赌,要么在彝乡里四处流浪,完全以赌为生。但结婚之后,爷爷就收手不干了,很安分地操持起家业来。大爷爷阿迪却没有他这等意志,成家多年了仍然沉迷于赌博,常年不回家,对家里的妻儿一概不管。最终,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浪子,逢年过节时才要么带着大包小包的物品,要么两手空空地回来团聚。有一年,过彝族年第二天才见他腋窝里夹着一张半新不旧的草席,两袖清风、失魂落魄地归来。可见他是输了个精光才回来的。即使到了如此田地,他也觉得无所谓,更不用说有任何羞耻感了。过完年,他照旧从父亲和兄弟那里要上一些银子,呼朋引伴去赌博。当然,他也并非一无是处。据说他很讲哥们义气,他的结拜兄弟遍及四方。他两肋插刀的浪子气概还被禄阿莫赏识,就在解放军进入彝区之际,禄阿莫把他提拔做了一小卫队长。他也就结束了浪子生涯。但正是为这哥们义气,最后他把自己的命都搭边去了。
  大奴隶主的恩赐绝对不是免费的。他有困难的时候,结拜兄弟们就得站出来为他分担,效忠于斯。1954年,解放军开进宁南的时候,禄阿莫虚情假意和人民政府和好了一阵子,还担任过副县长。但没过多久,他便勾结布拖的几个奴隶主家族公然反叛。很多平民悲惨的日子自此开始了。妄自尊大的禄阿莫召集所有和自己交好的人,组成多支枪队防守在各个军事要塞,日夜保卫他那已经风雨飘摇的庄园(在今宁南县倮格乡杉木箐村二组)。受恩不少的爷爷他们自然也在其中。最初,解放军没有大动干戈,只是多次派人进山和谈。但禄阿莫不吃这一套,宣扬要把解放军赶出彝区,粉碎民主改革。他还自不量力地派一支枪队远征宁南县城,大爷爷阿迪正是这支队伍的头领之一。县城的解放军得到密报后,在县城后山上部署一个部队阻击他们。显然,大爷爷他们以卵击石,仅战了一会儿工夫就被击溃。
  平民男子们毕竟只是为他人卖命,当他们知道己方已明显处于劣势时,便各自逃命去。就连作为头领的大爷爷也毫不犹豫地夺路而逃。但就在他快逃脱成功时,紧随他逃亡的一结拜兄弟中弹倒下。于是,他又跑回去救这个半死不活的人。可是,解放军已追上来,他只好找个避身处单枪匹马奋力还击。因为这是一段上坡路,追上来的解放军突然遭到他居高临下的反击,前进不得,只好往后撤退。恰在这时,大爷爷的枪因打得过热而无法搬动。他自己也打红了眼,见对方撤退下去,便拾起身边的石块追掷而去。不料,解放军突然来了个回马枪,把他击毙。后来,战场上发生火灾,他的尸体被家人找到时,已被烧得面目全非。大爷爷就这样结束了生命,身后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一个一岁大的儿子。
  与此同时,驻扎在六城坝子的一小股解放军也开始进山剿匪。他们其实来搞侦查的,真正的进攻还没有开始。闻知此情后,禄阿莫立即派爷爷所在的枪队埋伏在倮格马道子山梁一带进行阻击。不久,战斗打响了,但对方不恋战,只撑了一会儿就撤回去了。双方也都无人牺牲,只有爷爷一个人受了点并无大碍的皮外伤。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爷爷认识到他们这些乌合之众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跟随枪队效忠禄阿莫只能是当炮灰了。于是,他趁此机会夸大伤情,装病掉队,枪队因而不得不把他送回家去养伤。禄阿莫知道后还好心好意派人给他送来了药物和鸦片。
  正如他所料,这一小伤确实挽救了他的性命。因為没过几天,解放军就在马道子山梁上排兵布阵,支上大炮对准了对面山上的禄家庄园。禄阿莫坚决不投降,解放军最终开炮炸飞了他的碉堡和各个据点,那些有勇无谋的枪队更是不堪一击,被打得落花流水,死伤过半,最后都四处逃散。禄阿莫只身带上几个随从,弃家而逃,终弃械投降。
  消灭了禄阿莫的势力,解放军顺势驻军杉木箐,开始追剿其他叛乱分子,同时收缴民间的枪支弹药。当时,居住在今宁南县跑马垭口一带的奴隶主惹乃子日仍然带着一帮人四处叛乱,当了土匪,时不时打家劫舍,横行乡里。惹乃子日是没落奴隶主,在宁南的大奴隶主中其地位无足轻重,但他却是反叛到最后的一个。   解放军收缴枪支之初,百姓的反抗情绪一度高涨,几乎没有人肯把枪交出来,以致解放军不得不强制搜缴。爷爷则“见风使舵”,主动上缴拥有的枪支弹药,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还邀请解放军到家里做客,不断给他们送去食物。解放军这方也需要他的口才和他在当地的威望,因而很快就和他建立了友好关系。但这层关系开始并不怎么稳固,因为有人到解放军那儿告了我爷爷一状。原来,爷爷并没有把那一支镶银的枪交出来。于是,解放军反过来对爷爷一家软硬兼施,关系一度搞得很紧张。最终,爷爷只得割其所爱,乖乖交出了那支枪。之后,解放军和爷爷之间重又恢复友好。但就这一友好关系招来了最后的灭顶之灾。
  爷爷摇身变成了解放军跟前的红人,因而深受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厌恶,特别是反叛的奴隶主们对他怀恨在心。他们说狡猾的俄狄欧贡以前巴结头人,没有头人不喜欢他;如今他又掉过去巴结解放军,简直成了解放军的管家。1956年间,当爷爷带着解放军走村串户,给盲目追随惹乃子日的平民男子的家属做思想工作时,惹乃子日便开始谋划除掉他了。
  爷爷本来拥有一个完满富裕的大家庭,除了去世不久的大哥阿迪和出嫁的一个姐姐,还有双亲、三个妹妹和一个小兄弟,以及阿迪的遗孤。他们还有几户非常亲近的奴隶。曾祖父的祖父曾从人贩子那里买来一个汉族男孩,到爷爷那一代,这个男孩的后代已发展成完全彝化了的七户家庭,其中三户被转卖。看起来这个大家庭还算人丁兴旺。父亲出生后,爷爷基本上都和解放军一起吃住在离家不远的指挥部,只是烟瘾发作的时候才偷偷溜回家抽鸦片。解放军知道爷爷已经成了反叛者的眼中钉,因而不让爷爷单独回家。爷爷也知道自己身处险境,平时不敢单独出动。但长期吸食鸦片致使他有着严重的烟瘾,因而烟瘾发作时不得不趁夜间溜回家解决。父亲刚满九个月那天晚上,爷爷恰好发烟瘾跑了回来。就在他抽得最爽快时,此前还只会爬的儿子突然在他面前站了起来。爷爷一见,立刻丢掉烟枪,从门后面抓起一把扫帚把儿子压回去,嘴上说:“别急,儿子,还没有到时候呢,你就继续爬着吧。”原来,人们认为才几个月大的孩子能独自站立是不祥之兆,是忌讳的事。当然,那只是彝族人的一种毫无道理的忌讳。但事有凑巧,三日后灾难真的降临了。那天,爷爷又大发烟瘾,天还没黑就迫不及待地和一个老乡结伴回来抽鸦片。惹乃子日的眼线恰好发现了他们的踪迹,立刻去通风报信。惹乃子日立即召集手下,神不知鬼不觉地摸黑向爷爷家赶来。
  爷爷家仨兄弟同住一个大院子,三家的堂屋紧挨着一字儿排开。四户仆人则住在相邻的另一个院子里。众匪到达时,院里的多数人已就寝,唯有爷爷和同伴还在贪婪地享用鸦片。匪徒知道这个大院内有三条凶猛的猎狗,不能冒失闯入,便把事先已下了剧毒的肉食悄悄扔进院内,立即把那仨畜牲收拾了,等到时机一成熟,便破门而入,分兵两路奔向爷爷家和曾祖父家。爷爷一听到外面的动静,就知道是土匪找上门来了,立即带上那个族兄躲进了堂屋里面的卧室,留下祖母在堂屋里静观其变。狡猾的土匪并不硬闯进去,而是停在门口小声地喊起话来:“俄狄欧贡,开开门,我们是从跑马垭口下来的,我们饿荒了,想到你家来找顿饭吃。行行好,我们已经几天不吃饭了,就给我们煮一顿吧,吃完我们就走,不会连累你家的。”
  平时挺精明的祖母在这个时候竟听不出土匪的话有什么漏洞,更没有想到那三条狗为什么突然销声匿迹了,她完完全全地被蒙骗住了。等土匪开口说第二遍谎话,她就毫不犹豫地打开了门。她看见领头的确实是跑马垭口的几个熟人,便彻底放松了警惕。“哦,原来是垭口的××等人,我以为是什么过路人呢,请进屋吧。”祖母大声说道。爷爷听后放松了警惕,一个人手无寸铁地出来迎接这些不速之客。进来的土匪行色匆匆且个个背着枪,爷爷一看就知道来者不善,而当他看见进来的最后一个人是惹乃子日时,就知道这帮人半夜造访的目的了。然而,此时他已束手无策,就连平时随身携带的一把匕首也落在了里屋里。他只好把来人领到火塘边的客位上就坐,然后坐回主位的一边提心吊胆地配客聊天。祖母则放心大胆地开始准备做饭。
  与此同时,曾祖父家也被叫醒了。那边的土匪用同样的方法骗取了曾祖父他们的信任,轻易地进了屋。曾祖父因长期在夜里主持祭祀,眼睛长年受烟熏,年过半百就双目失明。这会儿,他行动不便,只能坐在火塘边用耳朵捕捉一起动静,而曾祖母带着尚小的一儿一女一直躲在卧室里。曾祖父吩咐已经成年的二女儿和三女儿立即为这些人做饭,以便让他们尽快离开。正当姐妹俩开始生火做饭时,突然从外面闪进来一个人慌慌张张地说:“走,都在那边。”跟着,前面来的人就一窝蜂走了。姐妹俩明白他们说的话,便也跟了去。
  爷爷和惹乃子日等人还没聊几句,从曾祖父家过来的人就到了。这时,惹乃子日朝旁边的几个心腹使了个眼色。跟着,十余个人齐刷刷地站起来把枪对准了爷爷。爷爷早有预料,镇定自如地面对着他们的枪眼站了起来。惹乃子日指着爷爷的鼻子说:“俄狄欧贡,人人都反了,你不反你的死期就到了。”爷爷并不回话,而是猛然抓住离自己最近的一个人的枪,狠狠地把他拽翻进火塘里并试图夺枪。但不等他夺过枪,土匪们就开枪了。就在这一瞬间,我奶奶精明的一面又发挥出来了,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去拦截一个人的枪。那一枪被她成功拦截了下来,却打穿了她的右腿膝盖。刚刚进来的姐妹俩见势不妙,立即掉头而跑,她们想逃出去喊驻扎于不远处的解放军。可是大门已被把守,姐妹俩只好翻墙而逃。不料,先跳墙的二女儿跳错了地方,竞跳到了一堆垒成小山包似的农家肥上面,因站不稳而重重地滚了下去,一时休克不省。后面的妹妹听到她摔倒的声音,便跳往另处,顺利逃脱。妹妹顾不上摔倒的姐姐,径直摸黑向解放军驻地奔去。
  曾祖父一听到枪响,便惊慌地嚎叫起来,他明白发生了什么。曾祖母也慌忙拉着一双儿女冲出卧室,她在十岁的小女儿耳边说了一番悄悄话,然后又叫她呆在父亲身边,好好看住他,以免发生意外。自己则把十一岁的小儿子(三爷爷)拉出去藏進一粮仓里,然后呐喊着跑向二儿子家。土匪们听到外面的叫喊声,便慌忙撤退而去。曾祖母赶到爷爷家时,屋里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奶奶的呻吟声从某个角落传来。这时,隔壁的几房仆人和其他邻居也点着火把赶到了。他们进屋一看,爷爷已倒在火塘边气绝身亡,而奶奶躺在火塘的另一边痛苦挣扎,她怀里的小孩也被枪声震动而昏迷过去。挂在墙上的一些贵重物品也被顺手牵羊拿走了,就连挂在父亲脖子上的一付银项圈也不翼而飞。而藏在卧室里的那个胆小的老乡不知什么时候溜走了,始终没有露面。曾祖父的二女儿把解放军们领来时,土匪已逃离多时。虽然人们听见外面枪声大作,但那不过是解放军在无的放矢地威慑土匪而己。   听见从隔壁传来的哭丧声,曾祖父又异常安静下来。一会儿后,他叫小女儿去哥哥家看看究竟。但女儿不肯听他的吩咐,因为她母亲交代她一步也不要离开父亲。她牢记着母亲刚才在她耳边说的话:“父亲平时在家里藏得有鸦片和毒药,千万不要让他翻箱倒柜找那些东西。”曾祖父见女儿不肯听从他的话,便换了个方式对女儿说:“那么你呆在家里不要出去,我到哥哥家去看看就回来。”这回,女儿答应了,尚不知事的她以为父亲出去了就不可能找毒药了。于是,曾祖父顺着墙面慢慢走了出去。不久,被藏在粮仓里的小儿子也回来和妹妹一起在家里等父亲,但他们等了好久都没有等到父亲回来,兄妹俩便一道去了哥哥家,却没有见到父亲,便问母亲:“父亲刚才到这边来了,怎么没见他?”曾祖母一听,立刻抓过一枝火把领了几个人出去。刚出门,她一眼就看见曾祖父吊在了两家堂屋中间的一根横杆上。曾祖父就这样跟着自己的儿子走了。
  休克于墙外的二女儿醒来的时候,院子里已是人声鼎沸,全寨子的人都赶来了。她一瘸一拐地走进院子时,听到自家的屋里也传来哭丧声,并从别人的哭词中听出自己的老父亲也走了。她选择去了兄长家,也许在她心目中,年轻的哥哥比年老的父亲更重要。哥哥家里早已人头攒动,哭声一片,她进来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她。过了很长时间后,屋里的哭丧声才减弱下来。这时,众人听见一阵异常的声音从某个角落传来,一看,那二女儿竞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激烈抽搐。原来,她悄悄吞服了一大块鸦片。后经抢救无效,正值花季的二女儿也跟随她的哥哥和父亲走了。
  刚满九个月的我的父亲到次日早晨才从昏迷中醒过来,那时,奶奶腿上的枪伤因得到解放军卫生员的简单治疗而暂时没有多大的疼痛,她甚至还能照顾自己的孩子。
  族亲们和其他沾亲带故的人们闻讯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悲愤交加,有人提议组织族内的男人去追击凶手报仇雪恨,但又考虑到对方手中有枪——他们自己的枪支早已上缴,不敢盲动。就在他们焦急万分之时,有人带来了一个消息:解放军已去追捕凶手。他们便抛开暴力复仇的想法,转而选择了传统的施咒仪式。一个名叫俄狄巴巴的大毕摩主持了这场难得一见的法事:把爷爷的遗体用木叉支立起来,打扮成“活人”,以“人祭”的形式向凶手施咒。这是彝人施咒的终极方式,也是认为效果最灵的方式。普通的施咒法事用鸡、羊等家畜,中高级别的仪式则用狗、猫等认为有灵性的动物。巴巴毕摩施咒一天后,断言凶手定在七天内暴毙偿命!亲友们便一边忙逝者们的葬礼,一边等待消息。但刚办完三个亲人的丧事,奶奶的伤口就迅速恶化,没抵几天,便抛下了幼小的儿子。族亲们接着一边操办奶奶的葬礼,一边等待消息。就在奶奶咽气后的次日中午,族亲们终于等来了消息。而这天,刚好是毕摩施咒后的第七天。
  几十年后,当我已长成少年时,吉保洛达的人们仍然时常聊起这件旧事。那是一个雾沉沉的早晨,被解放军击散后孤身一人逃窜在外的惹乃子日,出现在一个背枪的牧羊人的视野里。浓雾中,牧羊人看见有人在不远处的羊群中来回走动,搞得羊们很不安宁,形迹十分可疑。当牧羊人发现那人身上也有枪时,断定他在偷羊,便果断地先发制人,一枪击毙了他。牧羊人走近一看,傻眼了。
  民间枪支早已被收缴,为何这个牧羊人手里还有枪呢?他又为何傻眼呢?原来,这个牧羊人是惹乃子日自己家的羊倌,不久前,牧羊人正是按他的吩咐,把羊群赶到山林里藏了起来,以免被没收。可世事难料,他竟冤死在自己人手中——他只不过是因雾太大而迷了路。枪声引来了解放军,羊倌弃枪而逃。消息马上传开。族亲们含泪奔走相告,毕施的诅咒灵验了!
  我自然不相信这是毕摩施咒的结果。这只不过是一次十分巧合的偶然事件。但我相信,在当时情形下,惹乃子日如此负隅顽抗,死于非命是必然的结果。不管怎样,对于悲痛欲绝的亲人们来说,仇已报。
  悲剧落幕,冬天的雪跟着下了起来,很大很大。三爷爷说,他记忆中从来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雪。以至于他们想为四个去世的亲人举行招灵仪式都不行。
  一个完好的大家庭突然破碎了,只留下一些孤儿寡母,突然变得手无缚鸡之力,但并不因此衰落下去。這得感谢四户仆人。据说,曾爷爷和爷爷生前一直善待他们,饮食起居等生活均与主人家毫无二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彼此之间视如己出,十分亲密。爷爷他们出事后,正是这四家仆人操持了一切后事,并一如既往地照顾这个久久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家庭。不久,政府颁布了解放奴隶的命令,分给了他们土地和财产。但他们仍然不离不弃,继续帮助这些孤儿寡母,打柴种地,放牧喂猪,无所不帮,几乎包揽了一切体力活。直到三爷爷成年娶妻后,这四户人家才一起搬离了牧图日达。今天,这几户人家的后代已经十分兴旺,小时候,我还认识他们当中的一些同龄人,但现在已多年不见,可能已认不出来。我想,我应该诚挚地替我的祖上向他们道歉,并深深地表示感谢。无论我的祖辈们是否虐待过他们的先辈,都请他们原谅!
  这段动荡年代的家史至今已过去六十多年,三爷爷和他的姐妹们已先后老去。他们生前经常跟我们提起这些旧事。但即使他们大讲一百遍,也不会有新的细节。从他们口中,我们始终只能得到爷爷是因帮助解放军才招来杀身之祸的结论。而事实上,他们忽略了一些难以启齿的事。那就是惹乃子日并不完全因爷爷帮助解放军一事而加害于他,他这般深思熟虑地结果爷爷的性命另有原因。
  原来,还在爷爷与他大哥阿迪在外漂泊流浪时,爷爷就和惹乃禄子日结下了第一层冤仇。有一次,他们把所有的银子都赌输给了惹乃子日,数日后,兄弟俩竟拦路抢劫了惹乃子日,但因当时他们受大头人禄阿莫的喜宠庇护,惹乃子日不敢动他们一根毫毛,只能忍气吞声伺机报复。不久后,惹乃子日又因寻花问柳的风流事和爷爷结下了的第二层冤怨。爷爷的两个妹妹那时像两朵鲜花一样,吸引着各色年轻男人,其中就有惹乃子日。惹乃子日本身是个宽厚本分而又英俊的年轻人,为人亲善,因家境贫穷而没有多少奴隶主朋友,日子过的和平头百姓没两样。他看上爷爷的二妹后,经常带着几个青年到吉保洛达寨子溜达,最终得以和心上人约会。本来,爷爷并不在乎这些年轻人的私事,但有一次,惹乃子日竞在大白天派人到家里来叫她们去赴会。爷爷恰好在院门口碰见了那些人,便大动肝火,指着他们的鼻子怒骂:你们这些走狗,是你们的主子派你们来羞辱我的吗?给我滚吧,回去告诉你们的主子,他那东西实在忍不住了就叫他的姐妹们帮他解决。惹乃子日听说了,当即发出话来叫我爷爷小心自己的脑袋。正因有此复杂的私怨,爷爷的二妹才在哥哥惨遭报复后那么果断地吞服鸦片自尽,不然,再悲伤也不致于到以死解脱的地步。
  父亲,是经他的祖母和姑姑们费心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的。
  爷爷去世后,被解放军定为为革命献身的民工,向县人民政府报备,不久县上成立孤儿院,政府派人来通知,如果亲属愿意,可以把父亲送到县孤儿院抚养,但亲属们不同意。除外,政府便无其他表示。不过,在土地改革中,按政策,三爷爷他们是要被定为地主,甚至于奴隶主阶级的,但将功补过,最后只定为中农成分,从而躲过了历次批斗。后来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很多毕摩被拉去办学习班,家庭也被冲击。但当时已成为毕摩的三爷爷却被网开一面,只被没收烧毁了经书和法器。而文化大革命结束已近十年后的1985年,三爷爷和父亲却很意外地分别收到了政府送来的200块钱,父亲收到的是迟来的抚恤金,三爷爷收到的是“破四旧”赔偿费,其他毕摩则没有这样的待遇。
  如今,曾祖父的子子孙孙们又多起来了,幼年失去双亲的父亲也有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而对于被动荡年代葬送的先人,我们能够记住这些或平淡无奇或跌宕起伏的家史故事,便是给予他们的最好的凭吊了。
  责任编辑:李慧
其他文献
走近连三海  一  五月的天,有些燥热。厚厚的云虽然阻  挡了太阳的耀眼,还是让人毫不迟疑地往阴  凉的地方挪躲。  路,从灵山寺后门向前延伸,通向幽幽  的密林。我背着行囊,揣着轻快愉悦的心  情,踏上心约的旅程。  昨夜的雨,以怎样的纷呈姿态洒落下  来,润了土,湿了路,潮了叶,留下一缕清  新,滋润被烟熏黑的肺。  踩着心的跳动,踏着呼吸的节奏,在枯  枝落叶间,奏出一地嘈杂的旋律,不时惊起
期刊
夫文字者,先民结绳记事之始,继有祭祈之仪,礼颂之要。刻之龟骨兽甲之上,镌于陶瓷瓦罐之内。其形简洁,刻画朴拙,类山川日月之形,似鸟兽虫鱼之迹,传为仓颉之造也。  诸如楔形文字,半坡刻文,甲骨辞卜,爨文,蝌蚪文,三星堆刻,皆属古字之列也。文字繁衍乃传承之需,发展之要。由简及繁,由少及多,由散及整,盖为祖辈创,孙辈继,子子孙孙无穷者创之者也。甲骨、篆籀、小篆、隶书、行草、正楷之演变,实乃中华文明之载体,
期刊
州民协成立于1984年4月,如今已经走过了30多年了,本协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有会员130名,其中省级36名,国家级5名。在过去的岁月里,本协会,在州文联的领导下,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团结带领凉山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次文代会、九次作代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着州委提出的
期刊
长篇小说《寒门》,是我的同族,作家吕翼先生的近作。  一座叫碓房村的村庄,冯家有冯维聪、冯天俊、冯天香、冯春雨,两男两女四个孩子;赵家有赵得位;万家有万勇。这群孩子在供奉着孔子牌位,奉行“唯有读书高”传统理念的村寨,被从小寄托了每个家庭的希望。然而,父辈进尽力气追求的愿望并没有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实现。小说以现实的残酷把每位孩子的人生赋予了戏剧化,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曲折,在一至四十二个章节中,次第打开
期刊
三年前的那个盛夏,我撑着伞第一次走进了雷中的校园。我同其他新生一样,一动不动地站在银杏树下,好奇心让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好像一眼就要把雷中看完似的,身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尽显稚气与单纯。  回想高一时,每一次的考试对我来说几乎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正是在这样的打击下,我变得越来越坚强,在这一年里,我放弃了看小说,玩手机QQ以及曾经视为生命的网络游戏。我开始从一个贪玩的孩子慢慢走向了成熟。  到高二时
期刊
走进石别村  弯弯的小路引向热情的壮家  干栏式楼群让相机一次次闪光  石块垒就的墙从东延伸到西  从北延伸到南刷亮许多困倦的目光  古老的楼群古朴的盛装  原汁原味的壮族歌舞  闪烁着古文化的光芒  生态腊肉生态蔬菜  现舂的糯米粑现甄的花糯饭  飘香的包谷酒把壮家食文化展现  观之一舞食之一餐终身难忘  走进石别村走进壮家村落  走进一种文化一种韵味  清新的风吹过来一切变得坦然  观僰人歌舞
期刊
与政明的认识,大约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他还在什邡工作,没多久就听说他去了海南省政府機关报做编辑记者,后来做到主编、副总编,让我们还在单位上班的人特别羡慕,羡慕他的勇气和才气,但后来与他失去了联系。前不久,在成都蓓蕾文化传播公司钟靖总经理的案头,看到一本装祯精美的《红酥手》诗集,随手一翻,方知他的近况,里面的很多首诗让我产生起情感的共鸣,为了得到它,我强人所爱,硬是让朋友转赠给了我。  在这个充满浮
期刊
“一条河流,一排故事,一直在我心中流淌。这条河流,在岁月的静河里,时而舒缓,时而顷泻,如此奔流;这条河流,让我无数次夜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我想,用文字记录她,写下她一点历程与风雨。”  ——题记  (1)  我注定是一个一生飘泊的人。飘,随风飘。事业飘,生活飘。唯有一条河流,卢集河。她的悲伤离合,喜怒哀乐,以及铭心刻骨的爱,是我永不磨灭的记忆。卢集河,她是一条干净的河,一条四季常青的河,是伴我出
期刊
2015年11月,为庆祝彝文学校30周年校庆,我们爱好文学创作的几位老师与《凉山日报》“彝海”文学副刊达成了在“彝海”上展示彝校师生彝族文学发展成果轨迹的共识,因而,在当年11月6日召开纪念大会那天的《凉山日报》上,刊载了我写的短文《培养彝族文学阵地,铸造彝族文化人才一四川省彝文学校师生30年彝族文学创作印象》。文中,我是这样评价彝文学校在培养彝族文学人才方面取得的成绩的:“(省彝文学校)在文学、
期刊
庄严的成都入城式  西北南下工作团在进入四川行军途中,得知原西康省主席,国民党24军军长刘文辉,原四川国民党高级将领邓锡侯、潘文华率部于1949年12月9日在川西彭县联名通电起义,成都和平解放,我们西北南下工作团奉命急行军赶拢成都北门外梁家巷,准备参加成都的入城仪式。  1949年12月30日,成都上空麻阴,虽然进入数九寒天,可是火热的心格外激动。工作团的战士同解放军正规部队一样站入大军行列,排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