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新农村不断拓展基层档案工作新领域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muye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农村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迫切需要档案部门的积极参与,档案部部门要及早介入,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新领域的档案工作,进一步提升为“三农”服务的水平,切实把为“三农”服务落到实处。但是据笔者所知,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建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the need of r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rural work urgently requires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archival departments. The archival department should intervene as early as possible to vigorously promote archival work in new areas of rural grassroots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service level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Services come true. However, as far as I know, the status quo and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file management
其他文献
翘楚云集的承德画家群中有位性格内敛的陈锦联,他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对避暑山庄内“七十二景”的再创作。  “七十二景”堪稱一个王朝的缩影,融入了康乾两位帝王的政治夙愿,从而铸就了避暑山庄的魂魄。每一景都有其独特性,它们与周围的山水草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那些置身崇山峻岭的精巧建筑更与周围的寺庙、丹霞地貌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也因此,“七十二景”既体现了自然与建筑之美,也散发着哲学、宗教之神韵。
期刊
我三岁时随父母从乌鲁木齐回到原籍无极,在农村生活十五年。1977年高中毕业,刚好“文革”結束,禁锢多年的文化传统得以全面复苏。这年我有幸参加了县文化馆的美术培训班,在老师那里见到不少的名家画册,看到国画作品大都盖有精雅的印章。我说这图章刻得真好,老师告诉我那叫“篆刻”,这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我突发奇想想学刻印,可本地没有人会刻,老师讲这跟普通图章不是一回事,是一门学问,后来打听就连省城会篆刻的
期刊
我不止一次去过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园区内,原机车车辆厂的残墙还记录着1976年那场灾难恐怖的表情。一旁的铁轨扭曲着,这看似简单的线条似乎是对那段历史最简单、最有力的概括。这个在中国拥有第一个火车站、第一条规范轨距铁路,生产了第一辆蒸汽机车的工业城市所遭受的重创都隐藏其后。在这里驻足片刻,许多沉重的东西便从心头涌上来。  不远处,13面黑色的纪念墙伫立着,上边排列着24万人的名字。每次,我都忍不住仔细
期刊
王晓伟是平山县首批“新型职业农民”,也是返乡自主创业的有志青年。我去平山清泉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采访他时,他正在蔬菜种植基地的大棚前接待一大批从省城来定货的客户。等把这些人安顿好,王晓伟冲我抱歉地一笑说:“对不起,这些日子每天都有人来谈业务,大棚里的西红柿刚开花,早就被人预定了。”  谈起当初回乡自主创业的动机,王晓伟的目光转向远处重重叠叠的大山,深沉地说:“小时候舅舅带我在石家庄看过一次电影,名字
期刊
“沧州有海?”  当年,常有朋友带着质疑的口吻问起。沧州的确有海。沧州在渤海湾有近100公里大陆海岸线,而且沧州的海岸线在共和国地图上非常容易指认:都知道天津市和山东省并不交界,而隔开天津和山东的那段海岸线就属于沧州。  “沧州”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地理名称,指的是位于水边上的地方,陆游的名句“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即是这个意义上的“沧州”。而作为中国北方沿海一个古老行政区域的沧州,设置于北魏孝明帝熙平
期刊
1.  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洇染,长城文化和古驿站的交错,燕山南北双臂张开,宽城像受宠的孩子,活得万般滋润。故乡是一幅墙、水交融的独特画面,“水下长城”钻入蟠龙湖底,宛如一条憩息的长龙。  站在湖边,有那么一瞬回不过神来,因为风捎起的鸟儿,摇动的树儿,搅动的水儿,会倏地钻进心里,把生命轻轻托起。  也有那么一刻,你会凝重得像尊石像,因为你仰望到了喜峰口,那大刀飞舞的地方,热血英魂,一个个静静地躺在
期刊
1  晨曦的齿轮碾过故乡的小院  青草的草尖还悬挂着露珠  阳光从木头里裂开 喷薄出红日  一样温热的皱纹  人们从丰收的麦田里走出来  发出若有若无欢呼的迹痕  连菜花蛇都还在地窖里打鼾 在继续  它万花筒般的梦 有如  夏夜的萤火 越走越远  许多美好的情景都汇成一种旋律  一切都是那么澄澈和明朗  是这样 也总是这样  是河水的流逝 是一个人的童年  赤条条地投入 河水敲击着两岸的村庄  河
期刊
期刊
马二憨六十啦。一九五九年冬天,他出生在距泉水县城五十华里一个叫马家沟的小山村。村子四面环山,一条弯弯的山路连着外面的世界。据说还是清光绪年间,一马姓人家为躲避战乱举家来到这里,此后又陆续迁来了尤姓、李姓、张姓几个杂姓。经一百多年的生息繁衍,才形成现在这个六十多户、二百多人的自然村,而马姓人家占村子的一半。  别看村子小,但在泉水县却是出了名的“三多村”:一是聋子、哑巴、傻子等智障的人多,全村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