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两课”教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目标和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纽带、精神支柱和价值引领,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现实针对性和重大实践意义,是我们党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高校“两课”教师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两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责无旁贷。
  
  一、高校“两课”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高校“两课”教师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传播生产源。“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高校“两课”教师则是把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文化、新思想、科学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广泛传播的源头。每当有新思想、新理论出现,总是高校教师最先做出反应,学习吸收,通过课堂传授及理论研讨把新思想、新理论辐射到大学校园及社会。同时,高校“两课”教师还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创新者。
  高校“两课”教师是人类社会科学及文化成果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现今中国最新理论成果,其推广和传播、交流不仅需要媒体,更需要高校“两课”教师积极参与,通过课堂宣讲及理论研究而使之大众化。
  高校“两课”教师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离不开教师,而思想战线正是展现“两课”教师风采的重要舞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无一不与“两课”教师职责、专业及研究领域紧密相连。同时,提供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需要通过广大“两课”教师的道德实践、精神风貌对学生及至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
  高校“两课”教师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思想道德合格人才的生产线。在大学校园里,不光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多种社会思潮也在这里交汇。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占领他们的头脑,那么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同时,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多元价值取向、信息来源多样化、社会矛盾多极化的今天,高校“两课”教师不仅能作为、有作为,而且更需要有作为、巧作为和多作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高校“两课”教师责无旁贷
  
  高校“两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坚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各个环节,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先进文化培育大学生,用优秀成果熏陶大学生,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高校“两课”教师应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通过加强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高校“两课”教师应刻苦钻研、与时俱进,自觉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高校“两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人类思想领域中的先进文化成果播撒、耕种在高校这块阵地上并使之开花结果。
  高校“两课”教师应不断修身,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知行统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两课”教师职业特点,丰富和深化对师德精神内涵的认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学识魅力、人格魅力及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工作,高校“两课”教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高校“两课”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这一机遇和挑战,善于学习,努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探索新路子,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为形成全民族奋发 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一、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的意义解决农业问题,应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才,依靠农民科学文化、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还
教师聘任制下的法律关系主要涉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教师间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教师用人是任命制。各级各类学校都是不同级别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物,学校与教师间的关系是具有行政隶属的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法律关系,实际上是国家与教师间的关系。符合教师资格者由行政部门调配到指定学校任教并决定他的职务晋升。学校依据行政机关的授权管理教师,教师则按国家机关人员对待,享有国家机关人员的一般权
一、学会赏识学生,给学生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当我们学会了赏识学生时,我们就能找到其闪光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树立和增强学生的信心。  1.赏识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无所谓好坏,我们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这种性格不好,那种性格也不能接受,我们就不可能会找到这些学生的优点、闪光点,也就不
我国中学教育文理分科最早渊源于20世纪初。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学文理分科的局面仍无根本改变。近来对素质教育呼声越来越高,对中学文理分科的弊端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大声疾呼:“高中阶段应取消文理分科!”目前中国教育发展最大的危险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而“祸端”正是自高二开始的文理分科制度。他还认为,马加爵等事件正是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其后果非常严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是人才品德教育的关键性工作。要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明确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改进不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措施和方法,建立“与培育‘四有’ 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德育机制,建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方法,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增强使命感、责
期刊
如今,许多父母把培养教育好孩子当作家庭的首要任务,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但是,据笔者多年的调查,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正在走向误区,许多青少年在家庭中接受错误的说教和熏陶。  误区之一:期望过高。家长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方面的期望值较高,他们都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个性、行为的培养和心理健康却关注很少。为了让孩子在学校得高分,除孩子在正常学习外,还要搞家庭教育化,如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
所谓“后进生”,与身体畸形、智力先天不足或后天病变人不同。其大脑是灵活的,只因受不良教育的启蒙,不雅环境的熏陶,诸如:溺爱、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等,后续发展氛围条件不充足而形成。但随着年龄增长,社会阅历充实,良好教育深化,其思维能力和品行,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改进的。  根据“后进生”个案分析,“后进生”可分为五类:  l.溺爱型。表现为自理能力差、放纵任性,什么事都不愿自己做,缺乏吃苦精神,学习上自
留守儿童从小遭遇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又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失去了亲情的滋润,得不到鼓励、表扬、抚慰和关爱,他们心灵孤独,缺少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易受到各种负面影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孤僻、冷漠、自私、自卑、不合群、易冲动发怒、自我封闭等不健全的人格障碍。另外,他们安全隐患意识不强:跌伤、溺水、交通事故、中毒等其他意外事故时不时发生。大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业
“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亦然,如果学生喜欢任课教师,同样也会喜欢他所教的课程。幽默风趣的教师,寓教于乐,使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治学严谨的教师,一丝不苟,使学生对学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学生也经常私下议论,某某教师讲课很有魅力,同样的内容讲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而且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对学生一生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何能使学生“爱屋及乌”,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呢?笔者将通过魅
研发是科技进步的直接推动力,研发带动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知识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大环境下,研发带来的技术创新已成为生产型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要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