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技击酌内功训练(下)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121990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步问答劲。所谓问答。即我有所问,彼有所答,一问一答则生动静,既存动静又分虚实。在推手时,以意探之,以劲问之,俟其答复,再听其虚实。若问而不答(不会走化),则可进而攻之。若有所答,则须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始能辩别出对方真正的虚实和变化,这都要通过实践中的问答训练而得到。问答劲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攻其势。所谓听其劲,即权其轻重虚实的意思,在推手为侦察敌情。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手。所以说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听劲要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曲,乃能进退自如。
  灵敏的反应速度训练,首先是进行问答劲练习。由一方主动问劲,另一方根据问劲的方向、大小、强弱、速度作出反应,时时刻刻保持不丢不顶、舍已从人的状态,以达到提高反应速度的目的。其次是在实际对抗练习中,进一步实践提高,特别是要多与不同类型的对手练习,以及运用多种不同的对抗练习形式,提高在复杂多变形势下的反应速度,即急来急应,迅速处理。
  问答劲训练是为了练习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探知对方劲力的虚实、长短、迟速、动向,然后选择沾粘点为支点,运用磨擦力的牵引作用,发挥“引进落空”、“乘势借力”、“以轻制重”的技巧,牵动对方重心,使成我顺人背之势。在时间和力点最为恰当的时机,则又“以重击轻”、“以实破虚”,将全身劲力迅速集中于一点发击对方。
  问答劲以拥、捋、挤、按、揉、捌、肘、靠为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功课。问答劲越练越细密,推起手来也就会得心应手,“打轮”时在任何角度都能走化,任何角度都能越过对方防守点而控制其重心,将对方打出。这种基本功是无止境的,老一辈推手名家都坚持训练,练达到紧小脱化,能化能发,化劲松静,发劲干脆,信手而应,不假思索方为妙手。
  通过问答劲阶段的训练,掌握基本八法的劲路变化形式,了解推手运动的基本规律,提高在对抗中根据对手信息,运用劲路变化的能力。
  问答劲训练:首先要找一位在太极拳技击运动中和自己“情投意合”、敢打敢摔、愿意互相帮助提高技艺、又不红脸、不好面子的知已为对手。双方分为上下手互相配合练习,由一方主动变化劲力的大小、方向和速度等,让另一方通过劲点来讨对方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变化。主动出劲的一方为问劲,作出相应变化的一方为答劲。所以,问答劲练习为问劲的一方主动向对方发送劲力的信息,而答劲的一方根据对方的信息调整自己,尽量与对方保持不丢不顶、沾连粘随的状态,逐步掌握“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的工夫。
  其次,二人进行听劲感知和反应调节的练习。从劲点来讨到对方运劲的大小、方向和速度信息,在太极拳术语上也称听劲。在问答劲练习中,主动送劲的一方是容易做的,困难的是答劲的一方,他必须先听出对方的劲,并进行反应调节。
  听劲感知:因为要通过与对方手的接触点去感知对方所问劲的大小、方向和速度等,从劲点听出对方劲力的变化,所以这个环节练的是皮肤的感觉,以及大脑的判断力,是灵敏的训练。它要求精神高度集中,从松静、轻柔入手,动中求静,视动犹静,逐步提高听劲的灵敏度,最终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度灵敏境界。
  反应调节:当从劲点听到对方的信息后,如何作出反应,进行自身的调整,这是问答劲练习中的重要环节。一般人习惯于在手接触点处发现对方来劲,然后马上由手作出反应,但在太极拳训练中,一般不这样,因为只由手作出反应,容易犯太极拳“稍动”受牵的毛病。应该如何做?太极拳家罗基宏先生曾提出:劲先由里边变换(力点、方向、路线、快慢、刚柔、轻重……),才能解决知已知彼,特别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懂劲工夫。拳论十三势歌中也有:“命意源头在腰际,变换虚实需留意,……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这里所说的“里边变换,—主要指的是腰脊命门穴为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即是说,从接触点感知对方的劲之后,根据对方的劲路首先进行命门内换,然后调整身体的各部分、各关节。命门内换包括命门的向左右及前后的位移、命门的转动。其位移及转动量的大小根据对方的劲路决定,命门的位移与转动带动身体及四肢各关节作出相应的调整,为化发作好准备。所以反应调节这一环主要是练命门内换的功夫。命门内换要求隐而不露,当命门进行调节时,与对方接触的劲点必须在动态下保持相对静止,使对方感觉不到我的内部变换。所以有人把昕劲比喻为“神以知来”的功夫,把反应调节的分析处理看作“智以藏往”的功夫。
  在两人练习中,可以先让一方问劲,另一方答劲,然后交换问答方。在练习过程中应随时交流感觉,随时检查自身的身法调整状况与对劲路变化的反应能力,以及反应调节的准确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随着问答劲练习的逐步深入,问劲的一方可随时变换攻击形式,到最后可以进行无规则的、任意变化的问答劲推手,到此,已基本接近实际对抗了。
  第三步是实战对抗的“抗衡”式“抗劲”训练。所谓抗衡就是不怕对方突然性的、连续性的、或持久性的发大力、使大劲。敢于接对方的大劲,能将对方这种大力、大劲拒之于门外,使其丝毫不能动摇我的重心平衡点。所谓抗劲,就是要象发威的公牛一样,不怕一切、勇往直前,用劲具有顽性,有持久和变化的能力。利用沉重浑厚的内力,贯注于动作之中,随意变换和极快速灵活的集中到某一点,着重练功找劲,使形神合一。抗劲抗衡练习是在双方贯劲情况下互相运化的练习,因为动作有内劲贯注,方能有威力。所以,久练此功的人,当他贯劲时就使人感觉到他有一股沉重而强大,坚韧极富弹性,威力无穷的劲力,其威慑力极大。这种硬拥硬化练习,不仅可以快速地提高运化水平,还可以极为有效的增强功力,发展内功。
  抗劲推手练习一般也使用喂劲的方法,即当一方的劲力比另一方稍强时,劲力强的一方用喂劲。但必须根据对方的承受能力,确定自己贯劲的强度,使这个贯劲强度刚好使对方感到满负荷。当然,如果双方的劲力相当,则双方都在满负荷全力以赴下进行练习。
  与问答劲推手练习一样,抗劲推手首先也用单个的特定形式练习,熟练后可以串起来练习,最后是不拘形式的练习。往返折迭的来回劲随机应变,剐柔相济的劲力用得适时、巧妙,使其刚则发而必中,柔则躲而必化,形成软不吃、硬不啃,拖不垮、打不烂;沾连粘随咬得住,欺拿逼横,打得中。在抗劲练习中,尽管运劲沉重,仍应保持自身的调节,使上体、下肢能灵活屈伸和挪转,扩大各方面的稳定角和基底范围,并降低重心以使重力作用线不超出基底面。除此之外,还要善于使肌肉群适时地放松和绷紧,参照对方的变化保持不丢不项的状态。
  在实际推手中,抗劲推手是—种具有威慑力的重武器,又是侦察对方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与对方搭手之前,我可以初步估计对方的实力,确定某一贯劲强度,如果对方接到我的劲后不能运化,出现丢与背势状态,我则可按照拳论“逢丢必打”’,马上干脆将对方发出,如果对方接到我的劲后还能作出反应变化,则应参照对方的劲再加以运化,使用“推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的方法,将对方的劲力引化。
  抗劲练习有了一定的功夫以后,可适当瞄准机会运用肩、肘、膝、胯、踢、打、勾、绊、抛、撩、抓、抢、摔等方法,以加强难度练习。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训练,就基本具备了较强的内劲功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细究太极拳的高妙技巧。
其他文献
编者:中国养生协会副会长范海生先生创编的《长寿功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防病治病为核心,以健身健美为手段,以保健长寿为目的,通过调心、调息、调形等方法来完整的修炼人体功能的功法体系。通过修炼第一步站功可强五脏、调六腑:第二步坐功可安五脏、通六腑;第三步卧功可洗五脏、浴六腑;第匹步行功司激发脏腑经气正常运行,使后天的呼吸向先天的元气转化,发挥脏腑的原动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期刊
掌功,武功手上绝技之一。其练功方法,却因习者各门修养之不同而大异,尤其是本门秘传的修炼法,掌握者更是绝不轻易示人。  本套练功方法于世俗之练功截然不同,是以内气行功为主,辅以拍、印、摔、切、点五法行功外壮,每日一小时秘法修炼,配以秘法药功辅助行功,短时间内,手的组织便逐渐发生变化,掌部骨骼不断致密,手掌增厚、坚硬,产生出与一般气力不同之劲,杀伤力非常强大。因此,霹雳掌功练成后,便能顺利地利用阳劲伤
期刊
2005年,北京大学的百年纪念讲堂迎来一场中外经济学大师的交流盛会,主题为“新市场经济与国富之路”,与会者皆为中美一流经济学家与中国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这是一场经济学术领域高端的“京都论剑”,会场上各路精英各抒己见,你来我往,唇枪舌剑间妙语叠出,台下听众也不禁击节称好,掌声不断。  然而你能想到吗?就在这些叱咤风云的世界顶级的“论剑高手”当中,还就真有一位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武林高手——他,就是万事达
期刊
当然,这也需要内气的配合,才可以事半而功倍。否则,非但不容易做到,而且有可能会造成内气不固、外邪入侵,导致关节处肿痛酸胀,影响太极拳的进一步修炼。因此,太极拳的练习需要循序渐进,不可好高骛远。  有了“松”和“掤”,就基本上有了健身养生。但对于太极拳,兼具武术内涵来说,则还不够。  最后讲一讲“缠”  “缠”,是了知外界状况后的应对路线。笼统地讲有“顺缠”、“逆缠”,走的线路是缠丝螺旋。虽然只有顺
期刊
在中国武坛罕有人知晓马金镛这个人,19年前他的无声离世并没有引起爱好武术人士们的惋惜,时至今日也没人能够细数他对武术的贡献。虽然曾有人声称隐隐地听说过这个名字,但追问起来他们却说那是《书剑恩仇录》的作家金庸(查良镛),周恩来总理的形意拳老师韩金镛(韩慕侠)……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位马金镛先生是正统的形意八卦传承人,日本陆军仕官学校骑科学员,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国术馆教师,华北第四集团军骑兵教官,尤其
期刊
2002年,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退休后的王培锟教授,虽有多项文化、体育、艺术等项目期待他的加入,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为武术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不遗余力。仅是2015年上半年就应邀到美国、成都、扬州等地讲学或是担任裁判工作。  王培锟生于1942年,算起来应该是73岁的老人了,但他给人的感觉确是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言谈举止,文质彬彬,颇有几分书生气。特别是他的演武拳架,沉稳有力,柔中带刚,娴熟而韵味十足
期刊
学练太极拳,要想提高层次,练出内功,就需要全身摧僵化柔。要想身体摧僵化柔,先要知道太极拳的几种劲。杨澄甫弟子李雅轩先生曾把太极拳劲分为5种,有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他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但每种劲的感觉体会没有讲,怎样练出来的也没有讲。我结合练拳过程中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希望能对学练太极拳的朋友有所帮助。  硬劲。也是
期刊
21报雕和尚  孙如林逆着门外的比,看不甚分明。但观其轮廓分明是一个妙龄少女!  孙如林停下弹琴,用双手揉了揉眼睛,确信不是幻觉。  她来了!  孙如林欣喜地起身迎了上去。  却说那个报信的根雕和尚此时止住寺里一处僻静的耳房中揉搓着一段黑黢黢但又油光闪亮的木棍一样的东西。  仔细看才能分辨出是一截老竹根。  那是一段一尺许的竹根,竹筋紧密,两端比中间深,想是他常年用两手把摩形成的包浆,隐约泛着一种
期刊
编者:刘晚苍先生(1906-1990),原名刘培松,著名武术家,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祖籍山东省蓬莱市大辛店镇东许家沟村。后随家人赴北京谋生,在东匹七条复兴粮店学徒。拜刘光斗(时武坛名家王茂斋、唐兴福、张玉莲的高徒)为师,学习谭腿、长拳、器械等,继而又学了吴氏太极拳、宋式八卦掌等。1929年代师授拳,1930年参加中央公园武术汇演。1932年随师去西安,在陕西国术馆教拳。曾获陕西国术比赛大枪第一名
期刊
咸丰元年抄本《鄂王武论》中的“倚山武全集”(他本有不同命名,如王质抄本,命名为“倚山武论叙”),是康熙三十八年倚山(姬龙峰)的发小、上官理存天先生为姬公所作的序。意义十分重大。  从此序中,我们可以了解姬公龙峰的大致生平事迹。如姬公文才武略,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弟子多是书生(他本记载,姬公弟子八百)。  对照它本,可知,由于历史的局限,文字狱的环境,上官理存天在介绍姬龙风的时候,许多事情未提,只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