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画的价值与年代远近、是否名家代表作、存世量多少有关,还有出版前的打样稿是否比较稀少。一般来说,民国的最珍贵,那时候叫月份牌或广告画,作画技法也是最为独特美感的擦笔水彩画技法。
多年从事平面设计的木多,因为对纸品和印刷品比较敏感,加上年画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年代感与画面的怀旧美感,渐渐地产生了浓厚的收藏兴趣。从2010年开始,他在网上和古旧市场上开始搜集各种年画。
年画的价值与年代远近、是否名家代表作、存世量多少有关,还有出版前的打样稿是否比较稀少。一般来说,民国的最珍贵,那时候叫月份牌或广告画,作画技法也是最具独特美感的擦笔水彩画技法(此技法是否中国首创尚未考证),一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年画领域,这个时期这种技法的年画,无论从绘画的艺术性和印刷质量来讲都相对珍贵。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照相印刷、胶版印刷、化学印刷颜料、甚至塑料年画的出现对传统年画的冲击,纸质年画的整体水准开始下滑,良莠不齐,这个阶段只有绘制精美、印量少的有价值些。
“其实最值得收藏的是这些年画的原稿,应该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收藏价格相对来说也较贵,近几年一些拍卖行开始关注到这个领域,陆续都有一些原稿上拍,价格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有兴趣与能力的收藏者可以关注一下,收藏原稿也是我以后收藏年画的目标。”木多说。
现在年画的收藏群体也慢慢变大,加上这个门类的收藏门槛相对较低,很好入手,最初是外国人收藏得最早,不单有相应的网站,甚至被博物馆作为文化标本来收藏,反而原产地的中国至今只有私人仅凭着一份热爱在做这样的事,比如深圳的一位资深收藏者已经创建了自己的中国儿童年画网,虽然在推广运营上还比较初级,但已足具规模。
被问到为什么会收藏老年画的时候,他说:“当时单纯是怀旧,因为小时候家里都张贴过,杂七杂八的收了半年以后开始对儿童题材越来越情有独钟,一是本身对逝去童年的怀恋,二是基于对那个纯真年代精神的向往,同时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的演变历史,折射出各阶段推行不同价值观的转变过程,更深一点说,是呈现了某些意识形态的渗透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脉络与故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比如儿童在其中的角色显得特别天真无邪,在画面中一直都是‘不管大人干吗我比大人更来劲’的感觉,非常有趣。再比如上世纪80年代推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年画,现在看来也有一定的普世意义。”
客观来讲年画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庞杂,梳理起来是个大工程,相应的也一直都会有惊喜,这也是收藏淘画的最大乐趣之一。木多说:“就目前收集到的来说,杨馥如的《新年好》是我最喜欢的,此画作于1957年,画面热闹、人物众多、形象丰富,最有意思的是画面虽然有中苏式礼堂、圣诞树和寿星、仙女、玉兔、大公鸡等,具有强烈的混搭风,但不失自然与精彩,表面上看这幅画在当时那个年代,显得非常特别,甚至前卫。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幅画的寓意所在,1957年正值中苏关系蜜月时期的最高点,所以内景是苏式礼堂还有圣诞树,1957年是鸡年,画面中有一只儿童扮演的大公鸡。”
在说到收藏中的遗憾,木多说:“在收藏过程中,往往是在网上发现好画之后,跟别人竞拍期间却因为事情耽搁导致没抢到;或者在古旧市场上被店主漫天要价,迟迟拿不下。但跟另一件事比起来,这都算是芝麻小事了——有一次在潘家园聊到一位卖家,他用iPad给我展示了他早些年收集的上世纪50-70年代期间的精品儿童年画,大约有三四百种,无论题材品相和稀缺性,都格外吸引人,如果说现在一张一张地搜集来这么多,是十分艰难的,他由于手头紧,打算打包出让,可惜我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全部拿下,只能在想起来的时候望梅止渴一下,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纸制品不容易保持,而年画因为开数大,收藏起来就更占空间,“目前是全部铺开叠放在一起,放在专门的平桌上;重点保护的要套上2开大小的专用塑料袋,防潮防干裂。”
多年从事平面设计的木多,因为对纸品和印刷品比较敏感,加上年画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年代感与画面的怀旧美感,渐渐地产生了浓厚的收藏兴趣。从2010年开始,他在网上和古旧市场上开始搜集各种年画。
年画的价值与年代远近、是否名家代表作、存世量多少有关,还有出版前的打样稿是否比较稀少。一般来说,民国的最珍贵,那时候叫月份牌或广告画,作画技法也是最具独特美感的擦笔水彩画技法(此技法是否中国首创尚未考证),一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年画领域,这个时期这种技法的年画,无论从绘画的艺术性和印刷质量来讲都相对珍贵。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照相印刷、胶版印刷、化学印刷颜料、甚至塑料年画的出现对传统年画的冲击,纸质年画的整体水准开始下滑,良莠不齐,这个阶段只有绘制精美、印量少的有价值些。
“其实最值得收藏的是这些年画的原稿,应该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收藏价格相对来说也较贵,近几年一些拍卖行开始关注到这个领域,陆续都有一些原稿上拍,价格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有兴趣与能力的收藏者可以关注一下,收藏原稿也是我以后收藏年画的目标。”木多说。
现在年画的收藏群体也慢慢变大,加上这个门类的收藏门槛相对较低,很好入手,最初是外国人收藏得最早,不单有相应的网站,甚至被博物馆作为文化标本来收藏,反而原产地的中国至今只有私人仅凭着一份热爱在做这样的事,比如深圳的一位资深收藏者已经创建了自己的中国儿童年画网,虽然在推广运营上还比较初级,但已足具规模。
被问到为什么会收藏老年画的时候,他说:“当时单纯是怀旧,因为小时候家里都张贴过,杂七杂八的收了半年以后开始对儿童题材越来越情有独钟,一是本身对逝去童年的怀恋,二是基于对那个纯真年代精神的向往,同时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的演变历史,折射出各阶段推行不同价值观的转变过程,更深一点说,是呈现了某些意识形态的渗透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脉络与故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比如儿童在其中的角色显得特别天真无邪,在画面中一直都是‘不管大人干吗我比大人更来劲’的感觉,非常有趣。再比如上世纪80年代推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年画,现在看来也有一定的普世意义。”
客观来讲年画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庞杂,梳理起来是个大工程,相应的也一直都会有惊喜,这也是收藏淘画的最大乐趣之一。木多说:“就目前收集到的来说,杨馥如的《新年好》是我最喜欢的,此画作于1957年,画面热闹、人物众多、形象丰富,最有意思的是画面虽然有中苏式礼堂、圣诞树和寿星、仙女、玉兔、大公鸡等,具有强烈的混搭风,但不失自然与精彩,表面上看这幅画在当时那个年代,显得非常特别,甚至前卫。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幅画的寓意所在,1957年正值中苏关系蜜月时期的最高点,所以内景是苏式礼堂还有圣诞树,1957年是鸡年,画面中有一只儿童扮演的大公鸡。”
在说到收藏中的遗憾,木多说:“在收藏过程中,往往是在网上发现好画之后,跟别人竞拍期间却因为事情耽搁导致没抢到;或者在古旧市场上被店主漫天要价,迟迟拿不下。但跟另一件事比起来,这都算是芝麻小事了——有一次在潘家园聊到一位卖家,他用iPad给我展示了他早些年收集的上世纪50-70年代期间的精品儿童年画,大约有三四百种,无论题材品相和稀缺性,都格外吸引人,如果说现在一张一张地搜集来这么多,是十分艰难的,他由于手头紧,打算打包出让,可惜我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全部拿下,只能在想起来的时候望梅止渴一下,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纸制品不容易保持,而年画因为开数大,收藏起来就更占空间,“目前是全部铺开叠放在一起,放在专门的平桌上;重点保护的要套上2开大小的专用塑料袋,防潮防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