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为了再出发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2011年版新课标,初中历史,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9—0042—04
  认真阅读完201 1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新版”),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版”)相比较之后,笔者感慨有二:其一,专家、学者们的确是深入了解一线教学,采纳一线教师的意见后,花费巨大心血而制定了这份课程标准;其二,符合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才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新标新版”带给一线教学的新东西很多,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仅对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方面,结合教学实例,作个人之言,如能抛砖引玉,不胜欣喜!
  “新标新版”与“实验稿版”相比,笔者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时序性和朝代的更迭,而后者采用的是学习主题式的编排。这并非仅仅是文字上的调动,孰优孰劣,我们不妨看看教学实际。
  初二近代史教学时,不止一位学生反映:“老师,洋务运动不是《辛丑条约》之前发生的吗?为什么我们学完了《辛丑条约》又倒回去学洋务运动,而不是学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学洋务运动呢?我们觉得好乱啊!”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抗日战争的教学。学生觉得混乱,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难题,而越是学到初中的高年级,到系统复习的时候,学生这种困惑就越大。这说明“学习主题”式的内容标准,并不适合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也并不适合初中的历史教学,而时序性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1999年的《全美历史课程国家标准》将历史思维确定为五个方面:“时序思维、历史理解、历史分析与解释、历史研究、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哪,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时序思维。时序性教学通过时间顺序排列史事,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形成通史意识。时序性教学有利于落实“新标新版”的“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等能力的培养。内容标准中选择的史实,也只有联系前后发展,才方便学生理解事件的历史意义,否则,单个的史实无论在记忆上还是理解上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以“洋务运动”为例,“实验稿版”的编排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领土: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内容之后,才安排了“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上述文字给人的印象是:凌乱、线索不明显,内容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大。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中间隔开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内容标准,具体到课本(以北师大版为例),已经从第二课跳到了第六课。课标凌乱的表达,加上跳跃性如此大,学生思维跟不上课标的步伐,也难怪学生有困惑。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再三声明,“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对于这种声明,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由于通过“主题式学习”未能建立基本的历史时间线索,在分析洋务运动的一些具体内容时,效果也大打折扣。
  同是“洋务运动”,“新标新版”这样安排:了解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略的史实后,接着是“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此后是“甲午中日战争”。这样不单有利于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也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内容标准,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并感知历史阶段的特征。这种思维符合初中生的特点,也适合初中历史的教学。
  新的内容标准,也提醒我们注重时序性教学。如中国古代史部分:“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明朝的建立”,“了解李白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等。而中国近代史则增加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等内容。
  与“实验稿版”相比,“新标新版”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近代史部分,笔者有不同的意见。我们来看一道习题:
  “如果你是当时(甲午中日战争)的一名学生,你将用什么行动来救国?”
  学生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抵制日货”
  这并非个例,在学习近代史甚至是现代史时,如果要学生谈谈“启示”“感受”等,他们大多可以轻松给出毫无悬念的答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难道这就是学生对近代史的最大感受?这个“启示”真的发自学生肺腑?笔者认为,这反映出学生欠缺反思的意识。没有反思的参与,一切“启示”“感受”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虚伪。笔者认为,学习中国近代史,除了记住民族的抗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最大、最需要的教学价值就是“反思”。
  近代史的课程标准,应当指导教学培养学生思考、反思的意识——当然,这是初步的。记住教训是为了什么?不是要纯粹地记得“落后就要挨打”,或者以牙还牙,而是从中知道什么是正义、抗争、爱国,更重要的是反观自己,寻找我们落后的根源——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极可能记住了仇恨而忘记为什么要仇恨,可能会执著地以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我们近代一直落后的根源,把自身的种种不幸都归罪于他人,而忘了反观自身,寻找问题的内在根源。这样,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用就不能达到,也不可能完成“人文性”学科的课标任务。
  也许有教师会说:反思意识超出了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并不适合。那么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学生的问题吧:“作为一位历史老师,您肯定知道南京大屠杀,而现在日本地震了,您有什么看法?我们应该怎么看这事情?”就算我们多么的不愿意面对,多么的不愿意提及,也可以清楚地觉察到:即使是初中的历史教学,“限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不必讲”这个理由也无法再让一线教师逃避。我们无法躲进“历史”中“独善其身”,必须逼着自己反思,给学生同时也给自己一个现实问题的答案。在美国发生9.11事件后, 在日本发生地震后,我们的幸灾乐祸就能够证明非常爱国?几年前,广州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日游行,人们砸“丰田”、砸“本田”、砸“松下”电子产品,不亦乐乎。但砸到自己的“本田”爱车时,马上宣布退出游行,不再“爱国”。这种爱国“往往建立在对外仇恨、对内偏袒的基础上。恨外国越厉害,证明越爱国。日本曾经是我们的敌人,所以很多人把恨日本当作爱国的表现,谁要是说日本两句好话,或者说中国不如日本的地方,谁就是汉奸,即使你说的是事实。爱国者那里,事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立场和感情”,这是极狭隘的。笔者认为,回归本心,找回民族的价值,学习历史就是这个过程。但无论“实验稿版”,还是“新标新版”的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上都鲜有“反思”意识的渗透。
  无论课标如何改变,只要中考还存在,一线教师就必须关注课标与中考的关系。中考是初中历史教学最重要的评价方式,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终结性评价。同时,中考命题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中考命题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是初中教学最直接、最明显的风向标,某种程度决定着课程标准的落实。有时候这种落实会扭曲,不是“课程标准怎么要求我们怎么教”,而是“中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课标被自然屏蔽。以初中的世界古代史教学为例,为了节省课时、师资等,广东一些农村初中学校的做法是:讲完中国现代史后,紧接着的世界古代史先不讲,等到中考前(一般3~4月)教育局发布中考考点后再讲:中考考点有的就讲,没有的肯定不讲——这样的教学对课标的落实肯定是一种削弱。再如,中考一般会有一道读图题(包括图片和地图等),这是为了落实“知识与能力”中的要求:“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境想象。”但很多时候,中考的读图题往往是不需要读图的技巧、能力,只需要死记硬背记历史知识就能够解决。课标在这样的中考命题中,是被削弱了。因此,课标出现问题,中考就无法准确解读课程标准。反之,中考无法准确反映课程标准,课标当然也无法落实。
  四
  面对“新标新版”的改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可以从两大方面努力:首先是发挥能动性解读“新标新版”,其次是提高自身的学养,以此提高自身的教养。
  对课程标准的解读,除了教材代表着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中考代表着评价体系的解读和落实外,还必须包括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毕竟,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的全面落实,直接影响一线教师。课程标准确定了初中历史教学“教什么”“教的程度如何”。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单单是知道这些,而要发挥能动性,用“怎样教”落实“教什么”和“教的程度如何”,这个工作除了一线教师,无人可替代。
  课程改革后,“教教材”的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教师开始围绕内容标准寻找更多、更具体、更典型的材料进行教学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线教师发挥自主能动性解读课程标准的结果。譬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补充了陈难女士给桥夫人美惠子女士的几封信,从平民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深切感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不单给中国人民,同时也给日本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这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角度,教学效果比单单用图片、视频直接、形象展示军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本质来得更加的震撼。在“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时,她补充了大量国民党对抗战做出努力的数据、图片,还增加了地区抗战史料,父送子“死”、华侨捐款、广州擦鞋仔的故事,“七七少年剧团”等资料,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军民的抗战”。这位老师之所以能够补充如此多的史料,是因为她平时注重“学养”,多看书、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厚积薄发。国家的“国培计划”、历史教学专业杂志,都能够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完成解读课程标准的工作。
  “新标新版”给予了一线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譬如“实验稿版”中:“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新标新版”改成了“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样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就不再困于“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可以有更大的空间,选择更典型更完整的史料。无论是“实验稿版”还是“新标新版”,都明确表示大力提倡教师进行新方法的教学。但是要想自己能够选择更多更具典型的史料充实课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建立“教”与“学”的新关系,还得加强自身的“学养”。
  笔者认为,备课前最好是先看内容标准的具体内容,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本课立一个核心思想;接着确定重难点,围绕着重难点选择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进行教学预设,选择用何种教法落实三维目标;最后再拿自己的设想与教材相比、整合,择优者用之,如果各有千秋,那么取长补短。教材是一个参考,自己的“学养”才是“教养”的依靠。
  总结,是为了再出发。课程改革的明天,需要我们一起努力!“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你我共勉!
  【作者简介】梁明,男,1984年生,中学历史一级教师,佛山市三水中学附属初中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魏勇,用思想点燃课堂[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无论是通过欺诈还是合法购买,网络犯罪分子越来越依赖于主流服务来支持他们的犯罪活动。  说到网络犯罪的基础设施,暗网以其秘密的犯罪市场、非法洗钱服务和“僵尸网络即服务”而声名狼藉。犯罪分子也从合法的商业基础设施提供商那里得到了他们需要的很多东西。  这不仅仅是因为主流供应商比那些通过违法活动谋生的人更可靠,同时使用商业基础设施也是网络攻击者避免被发现的一种方法,使得在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时,看起来貌似是
[关键词]多角度,历史见识,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49-04    我在《高中历史教学调研听课有感》一文[1]中,针对授课教师分析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仍然单纯沿用旧的思路——强调“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我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后的“史海拾贝”,以历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陈胜“苟富贵,无相忘”这句名言。大致内容是(陈胜)说:“如果将来我们中间哪一个富贵了,一定不能把大伙儿忘记了啊!”一个雇工笑着说:“我们这些给富人当雇工的人,能富贵吗?”这样翻译不符合《史记·陈涉世家》中的记载。 教材翻译相对应的原文是: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摘 要范睢是战国秦昭襄王时期著名的客卿,功与过皆昭然于史册。然而,史书对其结局的记载却比较模糊,引发了后世学者的不同判断。秦简《编年记》出土后,昭王五十二年的记载被学者视为范睢“非善终”的铁证,由此,范睢“非善终说”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本文通过细致的考证,认为仅凭秦简《编年记》的记载得不出范睢“非善终”的结论,系统梳理各类材料,可知其结局应是善终,但其死因却与赵国实施的反间有重大关联,因而只是形式
摘 要  东北政治分会问题是易帜谈判的核心问题,其实质是东北地方政权由哪方实际控制的问题,同时也是东北地方政权如何向国民党地方政权过渡的问题。第一阶段谈判,蒋介石采取武力威胁和政治裹胁双管齐下策略。奉系则以热河易帜应对武力威胁,以被迫给出易帜时间表应对蒋的政治攻势。第二阶段谈判,蒋介石采取区别关内问题与关外问题,各个击破策略。但张学良却坚持关内外问题捆绑方针,要求一揽子解决。同时,在易帜谈判中,张
摘 要 1937年抗战爆发后,昆明成为大后方物资与人员流动的重要枢纽。战时状态下,人员与物资运输的压力空前增加,滇池水运因此由日常体系向战时体系转变。以传统运输方式为主的滇池水运不仅有效补充了国际运输通道所不能覆盖的民用物资运输,还及时疏散了昆明市内的内迁人员。战时滇池水运的繁荣是临事性应对下运输模式回归传统的结果。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水运体系,滇池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顛覆性变化也一直是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一种常见威胁。市场研究机构埃森哲的研究数据显示,3/4的高管认为在过去三年时间里,颠覆性变化的速度正在加快。93%的受访者表示,运营模式正在威胁企业的生存,原因在于企业无法跟上运营模式的变化。  这次疫情如今已发展成为了全球性危机。作为最大的全球性事件之一,本次疫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行为、供应链以及市场路线。尽管某些变化只是暂时性的,但是许
[关键词]教学价值,课程内容,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1-0014-04    2010年5月19日,通过《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人教版)的公开课。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新的理解。    一、课前:厘清教学的价值判断与内容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简单地说,就是“育人”两个字。叶澜教授说得好:“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
[摘要】1937年发生的“巴纳号”事件,是侵华日军为封锁南京上游江面,不顾第三国侨民航行安全而不加区分的轰炸所致。事实上,“巴纳号”事件是日军自九一八事变后在华大量实施无差别轰炸暴行的延伸。日军的这些行为严重践踏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空战规则草案》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原则。日军在华实施的无差别轰炸,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谴责。随着日军这些暴行被披露,导致了日本在国际社会更加孤立。最终,因日军在二战中大肆实行
本刊关于教学设计的征文得到很多教师的响应。编辑部认为,教学设计不同于教学实录,也不同于传统的教案,应具有以下特点:  1 说明设计思路。中学教学有课时的限制。历史教学应该追求创新。设计思路要说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科书的简单分析,对教学对象的基本估计;创新的思路应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整合,引导学生思考得的重点问题,采取的教学手段和追求的教学效果。  2 展现过程设计。导人应当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