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实现小学课文阅读教学改革,就是要立足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自由思考,多渠道,全方位地改革课堂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大有提高。
关键词:学生;教学;阅读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并熟记于心,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远未能达到素质教育所期望的目标。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答案已昭然若揭,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水平。那么,如何化知识为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学能否激发阅读兴趣、教會阅读方法、做好自主阅读的铺垫,从学生主体出发下足功夫。
一、 转变阅读教学的观念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教学三年级课文《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要求同学们,先是在自己的书本上找出阮恒从犹豫到坚定献血的过程当中,阮恒的动作,神态表情是怎样的?然后请几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内容。
二、 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在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
三、 把阅读权交还给学生
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把阅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对话来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而获得全面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相互补充、进行生生互动的空间,是学生拥有阅读权进行相互探讨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而无法理解时,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甚至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这个过程实现的前提是学生拥有自由阅读的权利,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和更加深入地探讨。
四、 评价阅读教学过程应思考教师的教学状态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间的因果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内容上都习惯“满堂灌”,或者注重自己的讲解或演讲水平,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理念下的教师是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教师应重视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以激情感染学生,用亲切的语言鼓舞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常对学生做出良好的情绪反应。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让学生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裕得当。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教师课堂组织艺术的才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评价教师的教学状态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以下几点:
1. 营造氛围:指课堂上教师多形式激趣,创设的情境形象、生动、有效,课堂气氛活跃。
2. 环节安排:指课堂上教师教学层次清晰,有序递进,过渡自然巧妙,重点突出,难点得到解决。
3. 讲练结合:指课堂上教师简洁生动,合理有效地精讲,讲练有机结合,练习多样,有层次,重点突出。同时教师要有选择地介入做到举一反三。在能力上,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知识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心理上,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想象的训练。
4. 评价激励:指课堂上教师能多形式适时评价激励学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教学机智:指课堂上教师适时巧妙应对课堂生成问题或意外事故,引导合理有效,能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6. 手段运用:指课堂上教师合理使用各种教学媒体,低耗高效,有实际的作用。比如笔者执教三年级《赵州桥》的片段:(1)教师导语:赵州桥美观表现在哪里呢?读读课文。(2)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看看图,让学生找出描写龙的动词,(抵、遥望、戏),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了这些描写龙的词语,我们真觉得这些龙都怎样?(游动起来了,这些龙雕得多逼真,惟妙惟肖)。(3)教师继续引导: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所有的龙”指哪些龙呢?(4)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们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心情会怎样?(自豪、激动)(5)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让我们一起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配乐学生读。(6)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你们看栏板上的龙雕刻得精美,作者也用上准确的词写得逼真,我们也来学着作者用上动词来说一说,写一写。(要求学生观察课件赵州桥栏板上龙的图,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模仿课文写一段话。)
总之,要实现小学课文阅读教学改革,就是要立足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自由思考,多渠道,全方位地改革课堂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大有提高。
作者简介:
赖家明,广东省罗定市,罗定市黎少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学生;教学;阅读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并熟记于心,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远未能达到素质教育所期望的目标。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答案已昭然若揭,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水平。那么,如何化知识为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学能否激发阅读兴趣、教會阅读方法、做好自主阅读的铺垫,从学生主体出发下足功夫。
一、 转变阅读教学的观念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教学三年级课文《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要求同学们,先是在自己的书本上找出阮恒从犹豫到坚定献血的过程当中,阮恒的动作,神态表情是怎样的?然后请几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内容。
二、 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在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
三、 把阅读权交还给学生
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把阅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对话来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而获得全面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相互补充、进行生生互动的空间,是学生拥有阅读权进行相互探讨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而无法理解时,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甚至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这个过程实现的前提是学生拥有自由阅读的权利,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和更加深入地探讨。
四、 评价阅读教学过程应思考教师的教学状态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间的因果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内容上都习惯“满堂灌”,或者注重自己的讲解或演讲水平,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理念下的教师是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教师应重视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以激情感染学生,用亲切的语言鼓舞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常对学生做出良好的情绪反应。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让学生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裕得当。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教师课堂组织艺术的才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评价教师的教学状态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以下几点:
1. 营造氛围:指课堂上教师多形式激趣,创设的情境形象、生动、有效,课堂气氛活跃。
2. 环节安排:指课堂上教师教学层次清晰,有序递进,过渡自然巧妙,重点突出,难点得到解决。
3. 讲练结合:指课堂上教师简洁生动,合理有效地精讲,讲练有机结合,练习多样,有层次,重点突出。同时教师要有选择地介入做到举一反三。在能力上,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知识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心理上,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想象的训练。
4. 评价激励:指课堂上教师能多形式适时评价激励学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教学机智:指课堂上教师适时巧妙应对课堂生成问题或意外事故,引导合理有效,能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6. 手段运用:指课堂上教师合理使用各种教学媒体,低耗高效,有实际的作用。比如笔者执教三年级《赵州桥》的片段:(1)教师导语:赵州桥美观表现在哪里呢?读读课文。(2)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看看图,让学生找出描写龙的动词,(抵、遥望、戏),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了这些描写龙的词语,我们真觉得这些龙都怎样?(游动起来了,这些龙雕得多逼真,惟妙惟肖)。(3)教师继续引导: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所有的龙”指哪些龙呢?(4)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们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心情会怎样?(自豪、激动)(5)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让我们一起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配乐学生读。(6)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你们看栏板上的龙雕刻得精美,作者也用上准确的词写得逼真,我们也来学着作者用上动词来说一说,写一写。(要求学生观察课件赵州桥栏板上龙的图,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模仿课文写一段话。)
总之,要实现小学课文阅读教学改革,就是要立足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自由思考,多渠道,全方位地改革课堂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大有提高。
作者简介:
赖家明,广东省罗定市,罗定市黎少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