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拨云见日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yi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讲究耐性的艺术。因为生活感知和知识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给学生足够的“生长”时间和空间。教书育人,教师需要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慢工细活”中开启学生智慧,塑造学生人格。
  一、阅读教学需要宽容
  小学生中,既有优等生,也有学困生,面对学困生,不少教师态度欠佳,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江苏特级教师朱红甫执教公开课《天鹅的故事》时,一名学生连读三遍都没能把课文读通顺,朱老师没有放弃他,说:“我们都相信你能读好这一段的,现在老师再给你十次机会,如果你能在第四遍时读好,我们所有的同学都为你鼓掌。”果然,这位学生在读第四遍时读得非常好。课后有人问朱老师:“如果那个孩子在读第四遍时仍然读不好,你会怎么做?”朱老师说:“我会让他继续读第五遍、第六遍……直到他读好为止。”
  二、阅读教学需要耐心和智慧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精神世界中尤为强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更多静心思考的时空。
  1.营造“静静学习的场”,让学生潜心会文
  小学语文课堂,很多时候“热闹”有余而“沉静”不足。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但有些教师往往操之过急、越俎代庖。
  好的教学应该营造一个“静静学习的场”,让学生潜心会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让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促使他们读思结合,动脑动手。教师的分析讲解和小组合作不能代替学生个人思考。所以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
  如教《沉香救母》第一、二自然段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划出表现沉香“有孝心”的词语、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学生能从“救母心切、奔去” “划下了血痕”等词句里体会到沉香为了救母心急如焚、一路飞奔的情态及一路上历尽了千难万险。有学生对“他一点儿也不在乎”提出了疑问:“他不在乎什么?为什么不在乎?”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圈圈画画、点点写写,读思结合,提高了默读能力,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采用“块状”教学结构,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块状教学”正成为语文课改园地里一朵绽放的迎春花。“块状结构”就是将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过程根据完成整合目标的需要,划分为若干个较大的组块进行教学。其特点是自读、自悟的空间大,学生参与度广,自主性强,学习内容多,有一定的“厚度与宽度”。这种教学结构克服了当前小语教学讲得过碎的弊端,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教《蒲公英》时,可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自读自悟。提示:①读通读顺,读中体验蒲公英的种子分别是怎么做的,读出感情。②注意哪些词句朗读时要带着感情。
  (2)指名朗读,充分练说。有重点地指导词句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有什么感悟。
  (3)再次自读自悟。提示:①读读最后一段“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种子早已淹死;只有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②结合蒲公英种子的做法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命运?这个故事给人们什么启发?看谁想得深刻。
  (4)集体交流,结合实际写感受。让学生集体交流后,结合实际把感受诉诸笔端,深化理解,提升认识。
  学生充分自读自悟,能综合性去完成学习任务,在品味涵咏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了独立学习能力。
  3.于学生“不愤”“不悱”时等待“日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张庆先生说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应是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应具有统领全文、含金量较高、思维容量大等特点。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细细品读、深入思考,教师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有一处问题设计颇为经典。“听着,听着,阿炳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读到这儿,孙老师问学生:“为什么阿炳只能把这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呢?”这个看似简单的提问,实际上是很有深度的,它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学生要想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读下面的文字,更要联系前文——阿炳那苦难的童年、不幸的遭遇。孙老师还通过这个大问题,抽丝剥茧,问学生:“阿炳有着什么样的情怀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在老师给予的充足的时间内细细品读,深入思考,从课文中读出了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对悲愤的倾诉,对命运的不屈,对二泉优美景色的赞叹。孤寂、不幸、穷困潦倒,但始终泯灭不了的是对音乐的热爱,使阿炳要拿起二胡把自己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啊。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学生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情感也越来越丰富。
其他文献
特级教师支玉恒坦言:语文教育不能太复杂,得简单些,得用语文的法子解决语文的问题。语文教学简单的法子是什么?支老师说,一个字——读。细究他在教学中运用的这个办法却并不简单,充满了艺术和创造。本文结合支老师的教学实例。加以阐述。    【片段1】《古井》(人教版第七册)    师:太好了。刚才这一段时间是读你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现在要请你读,读你有想法的一段。谁第一个读?  生:(读第2自然段) 
【正】 一学术界通常认为,荀子所说的“人性恶”是指人的自然本质,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素质。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也,
“振兴辽宁经济”专栏同广大读者见面了。辽宁是全国重工业基地,也是最大的老工业基地,虽然经过近十年的技术改造,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帐太多,老工业基地的落后面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引导学生来感知美术作品,在欣赏和感知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能够对美术现象 和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在当前素质教育的
【正】 沈阳故宫文物宝库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宝剑、清太宗皇太极腰刀、皇太极龙袍和皇太极弓矢最具历史价值,最为中外明清史家和满族史家所垂青。然而,这批国宝却不是宫廷原藏,
【正】 生存斗争优胜劣败,这本是生物界一个普遍的现象。然而,这种现象在汉代却被神学家们赋予目的论的意义,把它说成是天志天意的表现。东汉时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同
有感于上海师范大学商友敬教授的这样一段话:“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所有的老师都爱学生,梦想所有的学生都爱他们的老师……让学生打开精神空间,尽享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直到他们
“=”(等号),这个简洁、明晰的数学符号,人人熟知。  “等”的概念充满了人类的生活,小至交易分配,大至政治斗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等 不等=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等”概念在数学中的地位,更是人所共知的,以至似乎可以说没有了“等”就没有了数学。  一、 “=”的由来  数学史告诉我们,“=”与“≠”(不等),不知磨光了多少颅顶,消耗了多少青春,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仅是作为数学符
【正】 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量制度,是高等学校教师管理科学化的要求,也是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的一项基础工作。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
文章立足于家国情怀培养下“两山论”校本课程构建策略,从选择合适素材,为“两山论”选择合适案例;构建实景微课,突出“两山论”与现实关系;设计实践活动,培养“两山论”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