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时期的心迹与心学——叶弥论

来源 :扬子江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5157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弥的小说有多种不同的读法.这次集中读她的长篇小说《不老》 《风流图卷》 《美哉少年》,还有《你的世界之外》 《成长如蜕》 《桃花渡》 《叶弥六短篇》等小说集,时常在我脑海中回响的,是两个词:“断裂”与“破碎”.这两个词和理论无关,也并非概念.我们可以从名词的角度去理解,视之为叶弥小说的关键词.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动词.这是因为,叶弥的很多小说在叙事层面都有一个动力机制:她笔下的人物往往会遭遇一些意外事件,因此陷入一种悬空状态.这些意外事件,既可能是个人意义上的,也可能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和大时代的脉动息息相关.这种悬空状态的持续和演变,会对人物的情感、思想、心灵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让人物的生活发生断裂、破碎与转折.
其他文献
我记不得是在1999年春天还是秋天见到林建法,他当时到上海、南京约稿.有朋友跟他说,你可以去苏州见见王尧,我们就这样认识了.我没有想到这位著名的主编在聊天时偶尔会露出腼腆,这样的神态一直留在我们后来的交往中.他很注意听我说些什么,但他并不为我的意见所左右,他吸收他以为正确的意见,但总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样一个特点在他离开主编岗位之前没有改变过.应该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因此会认为建法是个固执的人.后来有些朋友认为我是可以劝说建法改变主意的人,其实未必尽然.我几乎很少向建法推荐论文发表,他对每个栏目都有很
期刊
林建法是闽人.闽人多有外出者,说:在家虫,出外龙.这虫应该是大虫吧,大虫就是老虎.我认识不少的闽籍文人,他们真的都在家是卧虎在外是游龙.林建法就是个在外者,爱折腾,有风云,能大能小,忽隐忽现,即便不是个游龙,也是个浪人,行者.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还在西藏,疑惑他怎么从中国的最东头到了最西头?后来认识了,多少年里他是在东北,又多少年里在江苏,又又多少年里在了云南.他好像哪儿都有房子,但哪儿都没有家,好的是老婆孩子一直跟着他.我的生性里最难两件事,一是出门走动,一是人前说话.记得八十年代刘绍棠来西安,我们见
期刊
乍看这个题目,你也许会有些不知所云:莫言、林建法,风马牛不相及也.看官莫急,且听我从头道来.rn首先,我认识莫言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俩几乎每年或隔年都会有谋面的机会,有时匆匆打个招呼,有时随性攀谈两句.同样,听说林建法这个名字是在很久以前,80年代还是90年代我记不清了,但我与他的第一次相见是在90年代末或世纪之交.初识的情景均已淡忘,但后来的交往却记忆犹新.
期刊
早时候,中国文学的林地疯长时,林建法在那林地中是相当挺拔的,一米八五的个,高出许多作家一头来,人都觉得是他和别的很少几位编辑在领着林地的生长和茂盛.那时候,人们都在私底里玩笑说,他们几个在哪儿,“中国作协”也就在哪儿.玩笑确实有点大,然听的人也都识情会意地点着头,觉得不无道理,犹如天空不会没有太阳样.
期刊
中国音乐剧市场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之路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而发轫和生长.梳理这个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有市场运营模式欠佳、高水平制作班底稀缺导致原创内容匮乏、下游观众接受力与上游创作力不匹配等不足之处.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可知,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营模式、促进音乐剧原创生产力并凸显音乐剧内容的中华文化气质,或许可以进一步解决目前中国音乐剧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记得九年前,在我的提议下,复旦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评论研究中心曾牵头主办“文学理论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其中主要议题就是纪念《当代作家评论》创办三十周年,会议在常熟沙家浜镇召开.复旦大学的一个研究机构之所以要为远在东北的一家文学理论刊物举办专题研讨会,就是因为刊物的主编是林建法.那是一个向林建法兄致敬的会议.我想,《扬子江文学评论》即将推出的林建法研究专辑,也是向老林那样的优秀文学编辑致敬吧.
期刊
亚历山大·蒲柏所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想反映了不同宗派的信仰,理论上同阿奎那的理性信仰有异曲同工之妙.当触及神性的概念时,阿奎那不断地模糊自然和上帝的界限,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矛盾.蒲柏虽然信奉天主教,并全盘接受他所在时代的精神,但若不是出生于天主教徒家庭,他绝不会成为一名天主教徒,因为他骨子里具有反宗派的普遍主义精神.蒲柏的古典审美原则看似是对人性和人的种种行为的苛责,实则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关怀.
两年前,新冠肺炎袭来,不能出去到处走动,只能呆在家里.这样就多了许多时间用来制造闲情逸致,夜里也会常常抬头观望星空.rn中国的成语里有无数动物存在,研究成语里的动物行为,可以探知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在这些成语动物里,我最喜欢的是一只青蛙,就是成语“坐井观天”里的那只青蛙.我的人生里充满了一口又一口的井,很多时候,我就像那只青蛙一样坐在井里观天,对看到的一小片天空展开想像.
期刊
一、小引rn虚构性写作,或更狭义地说——“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现代以来,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向度,即“戏剧性”与“抒情性”.古典时代的小说只注重故事,所以中外都有“传奇”“历险记”“纪传”等小说类型,这些小说都刻意突出故事性;中古以后的小说更强化了“寓意”,如带有教化或训诫意味的各种故事,在西方的有《十日谈》 《坎特伯雷故事集》,阿拉伯世界有《一千零一夜》;中国则有“三言二拍”和大量笔记小说行世,主题不外“警世”“醒世”“喻世”“惊奇”,这些大概都属于古典小说形态.
期刊
去年的一个冬日,我走在福州街头,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满口福州腔,一下愣住了,这不是林建法老师吗?赶紧在人群中搜寻,很快就明白,是自己听错了.我站在街头怅然了许久,想来好久都没听到建法老师的乡音了.三年前专门飞去沈阳看他,刘庆兄带路,进门见到建法老师时,看得出,他真是高兴,只是他患病多时,坐在轮椅上,话音模糊,只是断断续续的词汇中,乡音不改.建法老师的福建普通话,在文坛为很多人所熟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从福建的《当代文艺探索》杂志调任辽宁的《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开始算,他在东北生活了三十多年,可他的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