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城市森林建设研究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uanli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小城镇城市森林的特点出发,以浙江省常山县城市森林建设为例,调查分析了小城镇城市森林的建设概况。其主要特点有:资源丰富,具有建设城市森林的后发优势;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再创造的良好基础;外部条件不成熟,限制了城市森林的建设的发展。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统一规划,总体功能下降;植物配置不合理,生态功能弱化。同时提出了小城镇城市森林建设的对策:(1)科学规划,发挥总体功能;(2)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生态功能;(3)科学配置植物,形成近自然群落;(4)增加立体绿化,拓展绿化空间; (5)加强保障措施,巩固绿化成果。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森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08)02-0119-04
  
  作为“城之尾,乡之首”的小城镇是镇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上接城市、下引乡村、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1]“小城镇,大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和建设小城镇的战略定位。然而,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而在积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中,城市森林起着关键的作用。
  常山县位于浙江西部,隶属衢州市,位于钱塘江源头地区。地处北纬28°46′~29°13′,东经118°15′~118°45′。全县总面积1 098.11 km2,三面环山,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境内“一港十溪”网络全境,林业用地面积达547.01 km2,园林用地面积达223.15 km2,两者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0.14%。[2]常山县城市森林主要包括建成区的各类绿地与城市外围的环城生态景观林。[3-4]本文以浙江省常山县为例,针对目前小城镇城市森林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建设、优化小城镇城市森林提出了建议。
  
  一、小城镇城市森林建设的特点
  
  作为城乡过渡体的小城镇,与乡村相比,是一种发展和进化了的高级形态,在地域、人口、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既与乡村有着明显的区别,又与乡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城市相比,明显地保留着更多的“乡村性”,其经济的集聚程度及集聚所导致的效应均不如城市明显,但从一般意义上说其自然生态景观优于城市。[5]小城镇所处地位的过渡性,决定了小城镇城市森林也有着其独特性。
  
  (一)资源丰富,具有建设城市森林的后发优势 
  小城镇处于城市的郊区或广大农村地区,与大城市相比有着相对丰富的生物资源,作为城市森林建设的基础材料。据调查,常山县共有维管束植物179科,679属,1 192种,其中适于观赏的植物共161科,476属,802种。
  与大城市“寸土寸金”的土地利用现状相比,小城镇具有发展城市森林的土地优势。据统计,目前常山县居住用地28万m2,公共设施用地5.5万m2,工业用地32.9万m2,共占总面积的7%,土地后备资源仍较丰富。
  (二)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再创造的良好基础
  小城镇依托于广大农村,紧邻山水田园等自然风光,自然特征保存较完好,加之丰富的溪流、江河、湖海、沼泽等各种天然廊道,使得小城镇城市森林建设有着良好的大环境和进行再创作的基础。
  常山县即通过“一港十溪”的水系廊道与道路廊道,使得城区绿地与周围的环城生态景观林共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网络结构,为常山县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 外部条件不成熟,限制了城市森林的建设
  小城镇的城市森林建设外部条件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相对于大城市来讲,小城镇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森林建设的发展。目前,常山县对该县的城市森林投资很少,尤其是对外围山体的环城景观林,该县基本无直接财政拨款,仅依靠国家和浙江省对该县生态公益林的投入。偏低的补偿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的维护和生态公益林所有者及管护者的积极性。二是管理工作不到位,小城镇城市森林多为粗放型管理,普遍存在缺乏专业人才,各部门分工不明确,缺乏统一协调合作的问题;另外,城区外围的城市森林,只栽不管或基本不管现象突出。
  
  二、小城镇城市森林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小城镇城市森林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在其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统一规划;二是植物配置不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森林功能的发挥。
  (一) 缺少统一规划,总体功能下降
  在小城镇,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相对滞后,一直处于“亡羊补牢”的被动防守地位。一些小城镇虽然对城市森林建设进行了规划,但在主导思想上仍是以对建筑周围修修补补的园林设计为主,没有从整体来考虑不同类型绿地的配置与布局,从而弱化了城市森林总体功能的发挥。
  据调查,常山县建成区各类绿地面积分布严重不均,公园绿地占26%,附属绿地和生产绿地分别占9%和1%,防护绿地严重不足,基本为0,其他绿地占全部绿地总量的63%。各类绿地的不协调发展,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总体功能的发挥。
  (二) 植物配置不合理,生态功能弱化
  近年来,小城镇城市森林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存在着生态功能弱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绿化植物种类较少,大多数绿化点的乔、灌木树种只有五六种,且各绿化点之间的植物种类基本相同,有的绿化点甚至只有一种,这严重影响了城市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经调查,常山县适于观赏植物共161科,476属,802种。但目前建城区各类绿地中常用的仅为80多种,绿化品种单调、趋同化严重,城区几条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上都为香樟,下无灌木和草本或仅有少量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is var. rubrum)和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人为地使植物种类单一,势必破坏自然植物群落中物种间原本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平衡关系,导致群落稳定性差,发育不充分,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以致整个森林的景观受损,生态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出现“绿色沙漠”。二是群落结构简单,许多小城镇建成区城市森林存在“重园林、轻森林”的问题。常见的典型森林原有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等多种层次结构,被单一的草坪上种植很少的乔木和灌木外加一些草本花卉所代替,虽然这种绿化模式具有早期景观好,见效快,绿化投资少等特点,但在净化空气、吸附灰尘、制造氧气、减少“热岛效应”、降低噪声等方面的生态效应大打折扣。据研究,由乔、灌、草结合组成的生物群落,其综合生态效益,为单一草坪的4~5 倍。同时,城市森林利用其树木及丰富的伴生植物在根际微生物作用下,可以发挥更大的生物修复效能,促进城市土壤资源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6-7]
  
  三、加强小城镇城市森林建设的对策
  
  小城镇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有效用、最持久、最积极的因素,是健全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对于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完善小城镇景观功能有着重要作用,针对其自身特点及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促进其功能发挥。
  (一) 科学规划,加强总体功能发挥
  城市森林规划是搞好建设的基础,城市森林规划应是一个基于现实问题和长远发展的超前的、整体的规划,尽早协调建筑用地和绿化用地的矛盾以及各类绿地的均衡发展,避免一些老城区绿地建设先建后拆的经济损失。同时,除了考虑建成区的绿化外,还应把郊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
  (二) 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生态功能
  根据城区内的自然地理资源优势,通过建设城市公园、绿色走廊等形式,将小城镇地域中的山体、溪流、江河、湖海、沼泽、植被、动物等自然资源,有机地组织到城市景观中来。对小城镇中不宜作建设用地的各种荒山、坡地,应将其全部纳入小城镇绿地系统中绿化起来。
  生物多样性是促进城市贴近自然的基础,提高城市森林的多样性,有益于提高城市植被的稳定性和景观的异质性,也是促进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功能高效性的前提。[8]
  (三) 科学配置植物,形成近自然群落
  植物配置应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立足于当地地理、气候等条件,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常山县城市森林建设立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缘地区”的范围,建议增加下列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常山胡柚(Citrus Changshan-huyou)、油茶(Camellis Oleifer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全缘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var. integrifoliola)等。
  植物配置还应坚持形成合理、科学的各类植物构成比例。根据常山县气候条件及对常山县内的已有树种进行统计分析,建议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例1∶30,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5∶7,乔木与灌木比例1∶1.5,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4∶1,速生、中生和慢生树种比例2∶6∶1,以适应城市远、近期发展的需要。[9]
  森林之所以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森林具有混交复层结构。因此,常山县城市森林建设应实施近自然建设模式,以乔木树种为主,与灌木、草本、藤本及草坪地被植物相结合,构成复层混交、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突出物种多样性和层次丰富性,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状况,丰富城市景观,形成接近自然的绿色空间,进一步挖掘其生态服务潜能。[10]
  (四) 增加立体绿化,拓展绿化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人均绿地量也在不断地减少,因此加强立体绿化也变得日益重要。常山县立体绿化空间广阔 (空地、墙体、屋顶、阳台、窗口、走廊),应充分利用一切空闲地,进行乔、灌、草、藤合理组合立体式生态绿化;并利用藤蔓性植物,如:五叶爬山虎 (Parthenocissus quinguefolia)、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 、紫藤(Wisteria sinensis)等对城市建筑进行立体包装。藤蔓性植物不仅适应性强,而且对住宅条件(温度、湿度、噪音等)也有所改善。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爬山虎还具有较强的吸抗氯、氟、硫污染的能力,有利于净化环境,同时可以减少墙面的辐射热,对墙面减缓温差裂缝、减缓墙体表面风化,增强墙面强度和装饰效果等均有较好的作用。常山县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应该具有前瞻性,及早拟定条例,鼓励屋顶绿化,并积极研究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楼顶植被的育种、配置等问题),为建设森林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 加强保障措施,巩固绿化成果
  一定的资金投入是城市森林建设的保障,在目前投资有限的情况下,用有限的资金多办事,办好事,是加快其发展的关键。同时,在政府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应拓宽渠道,筹措资金。如常山作为胡柚之乡,可以借助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以绿养绿”的发展模式,也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另外,城市森林建设还应加强管理,实施依法治林,巩固已取得的绿化成果。
  
  四、结语
  
  小城镇遍及全国,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小城镇城市森林规划为龙头,在小城镇建设之初,就建立良好的绿色环境,对于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诚然,小城镇城市森林建设工作,在各地刚刚起步,经验不足,困难不少,但只要勇于探索、共同努力,相信小城镇城市森林建设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德锋.河南省小城镇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6:6-11.
  [2] 常山县志编撰委员会.常山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0-30.
  [3] 许飞,涂慧萍.中心镇城市森林的发展策略[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1):243-247.
  [4] 王成,蔡春菊,陶康华.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围及其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23-28.
  [5] 朱珊.浙江省小城镇发展差异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1.
  [6] 汤振兴,叶云.城市森林与城市绿地关系探析[J].山东林业科技,2007(1):90-92.
  [7] MILLER, ROBERT W. Urban forestry: planning and managing urban greenspaces [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97:19-27.
  [8] 张庆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大自然探索,1997,16(62):98-100.
  [9] 陈兵红.丽水市城市森林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90 - 4591.
  [10] 焦云红,叶嘉.华北平原森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河北邯郸植被建设为例[J].生态经济,2005(10):271-273.
  
  (责任编辑 古东)
  
  Afforestation in Small Towns: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HUI Li1,WANG Yuefang2
  (1.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210037,China; 2. Changsh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Bureau, Changshan 324200, China )
  Abstract: Taking the afforestation in Changshan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the afforestation in small town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first, the abundant resources are helpful for the afforestation; second, the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 is the sound foundation for the afforestation; third, the immature external conditions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est. The main problems in urban afforestation are that the lack of planning influences the overall function and the irrational plant planning weakens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Finally, some approache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urban afforestation.
  Key words: small town; urban forest; construction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道家以一种超功利的尚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观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主张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使人的生存适应于自然。道家的这种生态思想在梭罗瓦尔登湖两年的生活中得到了实践,解读梭罗与中国道家“尚美、简朴”思想,深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智慧,使其融入深层生态的理论中,将可能实现深层生态学的新超越。  关键词:道家;梭罗;审美;简朴;超越  中图分类号:B8
期刊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人才培养要立足社会需求新时期高校本科外语人才培养应满足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机制等进行系统化重新构建,创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外语人才;复合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
期刊
摘 要:“灰姑娘”是女性文学中历史悠久的主题,而女权主义运动在20世纪风起云涌,世界各国的女性主义流派都发出了自己的呐喊。本文通过比较《桃之夭夭》和《曼斯菲尔德庄园》这两部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解读了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相似的女性主义思想,而她们的女性主义思想对当代的女性主义发展有新的启迪。  关键词:灰姑娘;女性成长;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感恩”是基督教的信条之一,“孝道”则是儒家文化的根。基督教感恩文化和儒家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都是“爱”与“感恩”,都提倡“敬爱父母”、“感激父母”。在国内当前社会道德普遍滑坡、感恩之心缺失的背景下,尝试将两种文化进行融合,通过诵读古文经典,汲取传统“孝道”文化的养分;并借鉴基督教文化“感恩”的教义和美国“母亲节”的表现形式,内在以“感恩”作为“孝道”的心理基础,外在把“母亲节”纳入节日序列
期刊
收稿日期:20100301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社会生态学理论研究”(08ZXB005)  作者简介:李亮,男,湖南耒阳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生态哲学、社会生态学;王国聘,男,河南南阳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科技哲学、社会生态学。    摘 要:康德开启的认识论转向的逻辑导致了主观主义,与生态本体论的人类
期刊
收稿日期:20100112  作者简介:俞香顺,男,江苏溧水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新闻学。  ①具体参阅《中国文学中的梧桐意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②请参阅拙作《“桐枝桐孙疏桐”意象考论》,《阅江学刊》2010年第1期;《桐花意象考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③在中国传统的市制中,作为容量单位的“石
期刊
摘 要:尽管科学与人文关系是20世纪哲学反思的重要内容,但以往的哲学没有认识到实践的积极意义,因此不能正确解决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只有马克思哲学实践观卓有成效地把握到人类社会独特的存在和本质,全面地考察了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性、客观因果性和主观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和人文的互为中介、互相贯通并融合。  关键词:科学与人文;哲学反思;文化融合;实践超越  中图分类号:B0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文学批评——生态学批评的出现,既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破产,也意味着关于人自身发展的新展望,其核心是对“人自身”研究的深化与认识的拓展。与此相适应,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而出现的“生态人”,具有有限性意识、死亡意识、敬畏意识和不完整意识等基本限定,它也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非最后形态。  关键词:文化人;生态人;自身免疫;相互成全  中图分类号:B82-058
期刊
摘 要:林权流转主体资格是确定流转行为是否有效的重要条件。依据福建省集体林权改革的实际情况,在确定流转主体范围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承包经营户、联户的流转资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农村承包经营户流转资格的确定以林权证上的登记为准,联户流转资格以其法律性质的确定为前提。  关键词:林权流转主体;农村承包经营户;联户  中图分类号:F32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08
期刊
收稿日期:20091112  作者简介:Kimberly K. Smith,女,美国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学院政治科学系副教授,其研究集中在美国环境思想史和环境政治理论等领域。  ①Martha Nussbaum, The Frontiers of Justice: Disability, Nationality, Species Membership (Cambridge: Belknap 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