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中对好奇及其个性差异的激励解析

来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但好奇心必须被悉心呵护和有意识地鼓励,否则很容易被伤害以致泯灭。“自然中心”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和自然伦理的传播平台和创意机制,运用成套的好奇激励工具箱,在其以巡展为主的文化产品中,完成了引导、保护好奇探寻的宗旨。其中,工具箱的创立部分借鉴了西方文化中对好奇心的培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好奇心 个性差异 激励文化 “自然中心”工具箱
  0 引言
  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如果运用适当,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的巨大动力。现在,博物馆也在努力引导、激发公众特别是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在绝大多数的博物馆中,这种努力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博物馆人自己不满意,观众也很难感受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这个使命被淹没在其他众多的追求之中,观众难以清晰地意识到;第二,对于如何通过展示、体验和活动来推动探索,尚无卓有成效的方式。
  为此,笔者和同事们用两年的时间从心理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的角度集中研究了这一课题,借鉴了以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Q?rius”活动为代表的理念和做法,在其独立创意的“自然中心”中创建了“好奇探索”工具箱体系,用以指导相关展览和活动中与鼓励和培养好奇相关的策划、设计和实施。本文探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个体所面临的好奇追求消退的危险,并对比西方文化中对好奇及其个性差异的激励。
  1 好奇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吗?
  绝大多数学者赞成好奇是人类与生俱有的天性,据观察和记录显示,婴幼儿和低龄儿童往往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好奇心。
  198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两个月大的婴儿在看到不同图案时,会明显地偏爱那些第一次见到的图案[1]。2007年,斯坦福大学的米歇尔·楚尼纳德博士(Michelle Chouinard)分析了四个小孩与看护人超过200 h的对话,她发现,这些孩子平均每小时要提出100个问题,有些问题只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也有三分之二的问题是为了获取信息[2]。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的另一项研究认为,当孩子好奇的时候,他们会更加专注地做事情[3]。当一个人的好奇心被激发时,大脑中控制快感和反馈的部分活跃了起来;同时,好奇心也使大脑的记忆中心——海马体出现了更多的活动。这项研究还表明,好奇的大脑不仅会记住那些有趣的信息,也会帮助我们学习一些无聊的,甚至是偶然的信息。
  通过对类似实验和研究的分析,笔者以为,刚出生的婴儿和低龄儿童之所以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所受到的外界干扰相对少得多,他们的头脑中还没太多(成人和社会不断地给予的)限制和顾虑,因此能够更加明显地发挥这种好奇的天性。
  2 好奇心会在长大的过程中增加或泯灭吗?
  答案同样是肯定的,而且在增加和减弱甚至泯灭之间,后者的发生几率远远大于前者。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发觉,孩子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一些。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容易产生好奇;而成年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则相对稍弱,并隨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有些人甚至几乎丧失了好奇的本能。
  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流露出迷茫的神色,总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声日盛,渐渐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这个故事清晰地显示了问题的实质和重要意义。
  再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这个圆像什么?幼儿园的孩子讲出了几十种,小学生讲出了十几种,中学生讲出了八九种,大学生讲出了两三种,而成年人或许一种也讲不出。这个故事有些夸张,但它尖锐地指出了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个突出问题: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减弱,其结果就是不愿、不敢也不会提问题了。今天,我们已经开始正视这一弊病,并且正在努力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去改变。
  一般来说,好奇心减弱主要受到了三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1)缺乏刺激。在数字时代,人们每天要面对大量的虚拟欣喜和视觉刺激。孩子们大多通过电视、游戏和网络来了解这个世界,而这也剥夺了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触觉、听觉、嗅觉等)来发现自然世界,从而培养好奇心的机会。(2)害怕失败。恐惧会扼杀好奇心,尤其是当孩子们害怕提问时。他们担心自己的问题被认为是“愚蠢的”,或者根本无法得到回应。这种现象并非是孩子的专利,也是阻碍成年人发挥好奇心的原因。当我们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时,即使我们很好奇,也会害怕或停止疑问。(3)层层障碍。“不要问!”“不要碰!”如果父母给子女设置了太多的障碍,他们探索和发现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而社会为成年人以及人类相互之间所设置的障碍更是五花八门,并且影响深重。
  提问是孩子们探索新鲜事物的有效途径。然而,许多家长或许并不清楚,一个爱提出问题的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回答,会直接影响他们继续提问的动力。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的儿童成长心理专家特奥多拉·格利加(Teodora Gliga)说,如果你把婴儿手指的物品递给他,他会认为“指”这个动作具有获得东西的功能;如果你告诉婴儿他所指东西的名字,他会认为这是一种获得答案的方法。但如果两者都不发生,他将停止指向任何物品[4]。同样,1984年一项由英国研究人员巴巴拉·蒂泽德(Barbara Tizard)和马丁·修斯(Martin Hughes)所做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家庭的成人乐于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他们的孩子就会提出更多的问题[5]。
  这就产生了一种“马太效应”:相较之下,好奇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就会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并且能在学校中得心应手地学习;同等努力下,好奇心强烈的孩子会比那些知识基础较低、好奇心较弱的孩子有更多的收获。如此,对于那些满是好奇的孩子而言,学习将变得更加满足和快乐。   3 西方文化中对好奇心及其个性差异的激励途径
  众多学者都对这个课题做过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进行完整和详细的阐述,仅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分析和论述。
  3.1 承认并尊重人类个体独特的智能方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6],认为不同的人类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以自己所喜欢和擅长的独有方式与外部世界交流。他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归纳为8种类型:
  (1)语言—文字智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音乐—节奏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3)逻辑—数理智能: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进行思维的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5)身体—动觉智能: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自知—自省智能: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7)交往—交流智能: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指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中国的现有教育体制忽视了人类个体智能差异的现实,过分强调和单一地使用“语言—文字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作为评判学习成绩的统一标准,而将那些以其他智能方式学习的个体归入学习不好和智能低下的行列。博物馆虽然没有评判成绩的需要,但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规律,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去满足不同智能人群的需求。
  3.2 展览设计中对人类不同智能类型需求的应对
  在一些国外的儿童博物馆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例如美国芝加哥儿童博物馆(Chicago Children’s Museum)的Zirkus马戏团,让孩子们有机会在后台观看小丑表演、荡秋千、走钢索、练习翻滚、杂耍和平衡的技巧,这对于那些具有视觉—空间、身体—动觉、交往—交流的智能类型来说尤其有趣;“修补实验室”中提供空间和资源,让一家人亲自动手去创新和探索那些电脑和智能手机之外的生活,这个项目最适合视觉—空间、逻辑—数理、身体—动觉和交往—交流智能类型的观众。
  再如曼哈顿儿童博物馆(Children’s Museum of Manhattan)的“吃睡玩,每天都要健康”展览,让孩子在消化系统中爬行,随营养物质进入身体,有助于身体—动觉的孩子兴奋起来;“和Dora、Diego一起冒险”展览带领孩子参加一系列重大的“营救任务”,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数理和语言能力以及了解拉丁美洲文化,适合拥有身体—动觉、交往—交流、自知—自省、逻辑—数理和语言—文字智能类型的孩子。
  加拿大LORD文化资源和管理公司设计的多个儿童展示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为各种智能类型开发出适合儿童特征的学习方式。以“让我们跳舞吧”展项为例,其所选择的体验方式为音乐—节奏和身体—运动。如图1所示,它让孩子们在沉浸式圆顶投影屋中开展互动学习。在体验跳舞乐趣的同时,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舞蹈——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表达,以及一种健康的身体活动。
  3.3 家庭中保护和培养好奇心的措施
  西方国家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财力研究家庭教育,在保護和促进孩子的好奇心方面有值得借鉴之处[7-8]。
  (1)让你的孩子当领导
  鼓励自然产生的兴趣。孩子们通过活动学到更多知识,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如果他喜欢音乐,就为他播放音乐,一起演奏,一起跳舞。如果虫子是她的所爱,给她一把铲子和一个网,或者找一些关于昆虫的书读给她听。
  (2)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简单并清楚地回答他们的问题
  面对五岁和十五岁的孩子,你回答关于“婴儿从哪里来?”的问题时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五岁的孩子深入谈论生殖的过程,显然是不合适的。孩子或许会好奇地看着妈妈,问道:“我的意思是,你和爸爸一样来自纽约,还是别的地方?”但无论孩子大小,在你做出回答之前,应该先问问他们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答案,那就直接说出来,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这也为如何寻找答案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和他一起去图书馆,或者打电话给可能知道的人。
  (3)用开放式问题来激励孩子
  这些问题没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也不能仅用“是”或“否”来回答。“你对……的感觉如何”,“对你来说……是什么样的”,“今天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这些问题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展示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并给你一个了解他内心生活的窗口。
  (4)创造一个有趣的环境
  婴儿在醒着的时候里,有五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盯着周围看。他们对身处的环境很好奇,正常的家庭活动自然是令人着迷的。给婴儿安全的玩具和物品去探索,并经常更换它们来保持“新鲜”。
  (5)坚定方向,不要使其气馁
  努力弄清是什么吸引了孩子的兴趣,或者他想要掌握哪些技能,并为他找出一种安全的、可接受的方式。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观察室内的植物,你可以把花盆放在够不到的地方,但一定要提供另外一个选择,例如在一个塑料容器里放一些泥土。如果他喜欢把杯子里的水倒在椅子上或地板上,那么不妨把他带到厨房、浴室或后院,这样他就可以尽情地玩水。这将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创造性的方式去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   (6)留时间给开放式活动
  不要只让孩子玩从商店买来的玩具,木块、水、沙子等都可以打开想象的翅膀。不要告诉你的孩子该如何处理这些材料,让好奇心成为他们的向导。
  (7)不时出现新鲜的挑战
  我们常为孩子选择容易做的事,因为我们想让他们觉得自己很聪明,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事实上我们应该帮助他们选择要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延伸到极限的活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选择他们从来没接触过的活动。通常,你只需稍微改变一下活动的内容,就可以“挑战”孩子的能力。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烹饪,你可以不遵循食谱,让他们通过自主创意来激发活力。通过不断的“挑战”,孩子们会变得更乐于接受新的体验,更舒适地处理紧张和焦虑,更聪明、更睿智、更有耐性。
  (8)给孩子做主的权利,给孩子好奇的自由
  引用这样一个实例,以期引起更多反思。有这样一对母子,男孩大约五岁,骑着脚踏车,妈妈在儿子的车前悠闲地走着。他们正在谈论路边的某种植物,妈妈介绍了植物的一些特点,儿子听得兴味盎然,脱口而出:“真的?那我们去看看!”妈妈说:“算了,快走吧。”儿子坚持,央求道:“看一眼,就看一眼!”妈妈头也不回地继续往前走,嘴里说着:“还是改天再看。”一直停在原地等着妈妈的儿子,见妈妈并不回头,也只好骑着车,追上妈妈,一起走了。
  既然会给儿子讲路边的植物,应该是个对孩子的教育很用心的妈妈。她已经成功地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却又为什么那样轻易地将它掐灭呢?难道停下来去看一眼,就那么难吗?本来就是散步,倒回去多走几步路,又有什么关系,孩子却能从中印证刚才听到的知识,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一种知识,由耳朵听到,到亲眼观察,不只是方法的区别,而是质的飞跃——前者仅是一种抽象的灌输,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真正化为己有。孩子损失的不仅是一次认识世界的机会,还有追根究底的思考习惯——轻易放弃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与之擦肩而过却不觉得可惜,这对他的成长绝对是一次打击。
  另一种可能是妈妈认为她是引领者,她在带着孩子散步,孩子只有跟随的权利——跟随她选定的路线,跟随她习惯的节奏,跟随她的思路和情绪;她走到哪,孩子就要跟到哪;她说什么,孩子也只能听什么。不少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嘴里在不停地说着,教孩子认这个认那个,却从不关注孩子正在注意什么想要知道什么,基本是在自言自语,连眼神都很少与孩子有交流。许多教育的失误都在于教育者的自大,心里没有孩子,只有单向的灌输,没有双向的沟通。
  4 “自然中心”激励好奇探索工具箱
  “自然中心”自创办以来,便将鼓励好奇心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自然中心”的本质是一个平台、一种机制和一套体系。其整合多方资源,将博物馆策划的展览和活动带出去,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型共享,打造蕴含强大教育功能的自然展示,以亲近社会的格调走入百姓之中。作为一种实体,“自然中心”可以出现在美术馆、文化中心等自然成品及展示匮乏的场馆当中,同时也可以出现在与自然相关的旅游景区,如地质公园、森林和湿地等。
  “自然中心”现已开发出一套启迪、促进好奇心的方法,简称激励好奇探索工具箱。下面简要讨论其中的三种:满足多元智能工具箱、发现和引导好奇心工具箱和巧妙的玩与学工具箱。
  4.1 展览和活动设计满足多元智能的途径
  每个观众带着自己特有的学习习惯进入博物馆。因此,展览应该具备足够的多样性,以便观众可以选择以他们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所设计的展品。如表1所示,“自然中心”通常将这七种学习类型,用于展品设计以及其后的活动项目设计。
  以“自然中心”在成都万象城推出的“生存的穿越”巡展为例。如图2所示,该展首次运用了双图文解读系统,即在传统的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图文下方,在距离地面50~110 cm的高度,为3~12岁的儿童准备了一套漫画解读。这里,更多地使用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和交往—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孩子可以和父母、同伴分享那些新鲜有趣的恐龙故事。双图文系统不仅为孩子准备了他们最喜欢且看得懂的信息,而且为家长提供了指导孩子学习的工具,帮助孩子发现和探索,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作为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智能类型,进而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创造一个正反馈,激励他们了解更多知识,使学习过程更加愉快。这正是“自然中心”给亲子家庭准备的一个“大礼包”!
  “判断出你的智能类型”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因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任何时候找到适合自己的智能类型和学习方法都不算晚。“自然中心”的展览和活动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信息,并与受众对话,例如為视觉—空间学习方式的观众提供图像解释,为语言—文字学习方式的观众提供文字说明,为身体—动觉学习方式的观众提供互动展项。
  4.2 发现和引导好奇心的方法
  “自然中心”希望不论成人还是孩子都可以无所顾忌地提出问题。我们鼓励观众询问各种类型的问题,包括那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傻”问题。同时我们也鼓励家长倾听孩子的问题,共同探索并找出答案。
  (1)探寻答案,但不必马上找到答案
  “自然中心”的目的不是告诉观众答案,而是教他们如何找到答案。在展览中,我们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是什么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展览为观众介绍了科学家的各种理论,如火山爆发、温室效应、大陆漂移等,并指导观众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这些信息,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
  本质上,并非所有问题都有答案,尤其是在科学领域中。所以一定要帮助观众建立一种意识,即问题不见得必须马上有答案,重要的是方法和坚持。
  总之,“自然中心”带给了孩子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一个发现、质疑和探索的机会,并通过反复练习来熟练掌握。一旦你拥有了寻找答案的资源和工具,问题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
  (2)培养判读信息的能力
其他文献
美國一个小城最高级住宅区有一条浓荫小巷,春天开满紫色的蓝花楹,如诗般梦幻, 如歌般美丽。  小巷的尽头是一栋价值五百万美金的豪宅。曾经有一对神秘的华裔母子搬了进去,他们平日深居简出。但他们那栋豪宅在春光明媚、蓝花楹绽开的母亲节前夕竟发生了离奇命案,母子两人 “自杀,谋杀”身亡!  经过调查,没有人出面认他们,因此两人财产大部分充公给了发生此事的城、郡、州及国家政府。在经济困难的当头,四方都吃到一块
总会有这样的路,迎接一个亲亲如雾的清晨  在那里,时光层层叠叠  由芽初生,堆疊成一个家  在那里,聆听温甜的山花朗朗歌唱  金黄色的笑声像铜板,叮叮当当,  在林叶指尖蹦跳着  贴着春联的门,像书本张口笑,不断练习发声  说着自己家族的故事,不忘期盼事事平安  岁岁有今朝,年年有今日  日子紧接着日子,从大街小巷走到旅行的小镇  搭着小火车一路前进,  等着怀念的乐音再次奏起  我相信,记忆是一
1  巴士经过。  河。  白千层。  岸。  你在石堤左侧。阳光在天空完成照耀的仪式。树很高,白千层都裂着身体,在岸边对风而立。你的手触摸到腕表,指针或许停摆了吧,只能根据阳光晒脸的斜度来猜测现在的时辰。你把身影浸在阳光下。发梢化为最后的暗光。你的侧脸,在岸堤对面,化为一盏灯饰。雨,开始滴落,使你感受到滋润。你扶着石堤上沾着雨珠的蓝色栏杆,踱步慢行。一场雨,在阳光下绽放成天空中一朵朵花珠。长发披
八月里,在阳明山,曾与《联合文学》文艺营的朋友们谈过文学与史学。当时,我提起时间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虽然这一问题并非讲题中的主要论点,在座朋友却颇加注意,当场递过来的问题纸条上,有不少人要求我对“时间”的观念再加申论。当时因为问题太多,时间又已晚了,只是简单地带了几句。返家以后,总觉得欠了笔债,必须偿还那天的情意。  时间,在学历史的人看来,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也是一切变化的坐标。对于人类各层次集
大清早在公园里走路,见琼跟露西老太太在一起打网球,这几年称别人老太太总有点不安,因为自己也攀上这个门槛了。只是,露西的确老了,已经八十好几,身体状况却一点不比周围的我们差,她至今仍然是网球高手。琼正在到处捡球,看到我于是走过来,隔着铁丝网说她刚把车子卖了,从此只搭巴士,另外买了一辆自行车,要我找一天去她家里看那辆她新买的自行车。“最近就过来吧,不要拖太久,我正在考虑把房子也卖了。”  “你打算搬去
一  黎老师正往教师住宅楼爬去。三月上午的阳光温温和和,竟使他感到有点发热。  太阳对着教师住宅楼一丝不苟地直接斜射,将黎老师的身体在墙壁上印出了一个鲜明的倒影。黎老师侧身对着阳光时,皱起的双眉间被照出轮廓明显的阴影线条,恰似一幅沧桑的特写镜头;眉间圈起的阴影线条好像是“缺钱”两个奇形怪状的字影儿。黎老师满头的银发被光照得与春天的阳光遥相呼应,闪烁着有些刺目的银光……  黎老师现在真后悔当年没有想
摘要:汽车制动盘防护罩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不足将对汽车行车安全构成隐患。利用HyperWorks軟件建立某汽车制动盘防尘罩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根据模态分析结果,以提高制动盘防尘罩的结构固有频率为优化目标,在OptiStruct模块中对防尘罩外壳进行形貌优化,结合冲压制造工艺,设计加强筋的最佳布置方案,并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防尘罩第1阶固有频率提高,优化效果明显,满足设计要求。
很多年以前,我还是报社的一名见习记者,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一名舞蹈教师。她的《伞舞》获得了全国文艺大奖。  那天,她正在指导学生排演舞蹈。她显得活泼、开朗、动作轻盈,可说是个人见人爱的姑娘。我的采访很顺利。  可是当我和她从少年宫出来时,天却下起了大雨。她就将自己带的油纸伞撑开。我心想,她真有先见之明呢。  我的采访稿第二天就见了报,反响不错。我从报社出来时,正好又碰到她。我发觉她又带了那把油纸伞
倪敏雯  他们终于让我进入加护病房。看到绍凡面色惨白、双目紧闭躺在床上,我的眼泪就忍不住夺眶而出,轻轻对他说:“绍凡,我亲爱的绍凡,你能听见我说话吗?”  我紧握住他的手,他却没有反应,但是我注意到他的嘴唇稍稍动了一下。“绍凡,你听见了,你一定听见了。你的手和脚都不能够移动,连脖子都动不了,我知道你心里一定很惊恐。不要怕,张开眼睛看我。我有话跟你说。”  懇求了好几次,绍凡才张开眼,失神地看着我。
在泰国读本科时,中文古典文学课讲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上中国老师说他到泰国后才真正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并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将来,等你们出国学习或工作时也会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果不其然,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大学读研很快就体会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滋味。特别是刚进学校的那几天,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校园里来自各地的乃至各国的同学川流不息,可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感觉好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