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学习互动是新理念下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创设贴近于学生生活背景或学生学习经验的话题,是提高小组学习互动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组织互动,是提高小组学习互动有效性的保证。
[关键词]小组学习互动 互动话题 有效组织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热衷于开展小组学习互动,这是必然的趋势。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互动,在实践上还许多探究的空间。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小组学习互动的话题和学习互动的组织两个方面提出个人的思考。
一、创设和生成小组学习互动的话题
小组学习互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进行互动、如何通过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呢?首先要有小组学习互动的话题,或者说主题。所谓小组学习互动的话题,就是小组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共同的挑战,这种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学习互动的欲望。如皋市安定小学杨琴老师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通过: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你发现数学中的循环现象吗——循环小数有哪些特点三个话题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互动,使课堂生动活泼,讨论热烈,出色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其次,互动的话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并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或学习经验。课本上的知识是抽象的,抽象的话题不能展开对话或互动。只有把课本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生活背景中或学习经验中的话题,小组才能展开对话,进行互动。上述例子中,杨琴老师先让学生说星期一以后是星期几,星期二之后又是星期几,……,如此下去,学生在具体的对话情境中,发现了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学生参与积极,效果极好。
没有话题,就没有小组学习互动。没有贴近于学生生活背景的话题,学生就无法参与学习互动。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话题,才能促成小组学习互动。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又会生成新的话题,新的话题又促成新的互动。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小组学习互动的有效性,老师必须把握好学习互动的话题。
二、开展有效性互动的组织形式
任何一项活动,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外,就是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的小组学习互动,是一项多人参与的学习信息检索、处理和交流的复杂活动,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必须抓好如下几件事:
做好互动的约定。小组学习互动,是一种多人参与的有独立个体的合作性学习。互动过程既需要丰富多彩,又必须科学有序;既包容个性张扬,又兼顾合作交流。要使小组学习互动能够有效的开展,必须建立一个活动的协调机制,或小组学习互动默契文化。MS-EEPO有效教育创始人孟照彬教授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的协调机制,他提出了“约定”这一概念。什么是约定?约定是“特指师生之间为了有效地控制教育教学活动而专门设计并形成一种默契的文化。”(孟照彬:《MS-EEPO新基本功》,第104页) 在课堂教学的小组学习互动中,约定有如下功能:一是有序地进行动静转换,二是有效地进行功能转换,三是对互动过程的快速检测,四是有效地强化某种特定的内容。如某一老师与学生约定,当老师说:“一二三”时,全体学生就说:“三二一”, 小组学习互动马上转向全班学习,效率极高。
快速的信息传递。小组学习互动,是一项多人参与的学习信息检索、处理和交流的复杂活动,如何实现学习信息的快速传递,是有效实现信息共享、生成新的学习资源的重要条件。如何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呢?孟照彬教授给我们的方法是:
(1)使用学习卡。在小组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张学习卡。在学习卡上,记录着自己的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学习的成果等信息。在小组学习互动中,学生通过交换学习卡来实现信息的传递。
多样式、多场境的表达呈现。所谓表达呈现,就是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学习同伴展示,它包括个人表达呈现、小组表达呈现和团队表达呈现。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呈现的场境也是多样的,可以是相互交换学习卡,也可以将学习成果公布在教室墙壁上,也可以上台进行口头汇报,……,等等。
应用约定,对学习成果进行快速检测。如,完成学习任务后,学生通过“V”型手势表示自己成功啦。
进行动静转换。心理和生理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不能长久的集中的,因此要进行有效的学习互动,需要在学习形式上定时的进行转换,即静的学习形式持续一定的时间后,及转向动的学习形式;动的学习形式持续一定时间后又转向静的学习形式。通过动静转换,保证学生能够全程的有效的参与。
有效的组织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通过有效的评价,使学习互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习互动的效果。
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建立小组学习互动默契文化,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通过评价来导向和激励,是提高小组学习互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总之,课堂教学小组互动的有效性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也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有效课堂不但是一种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价值的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进行沟通,引发更多的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探索。我相信,只要不断的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数学课堂教学也将迎来新的天空——“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小组学习互动 互动话题 有效组织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热衷于开展小组学习互动,这是必然的趋势。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互动,在实践上还许多探究的空间。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小组学习互动的话题和学习互动的组织两个方面提出个人的思考。
一、创设和生成小组学习互动的话题
小组学习互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进行互动、如何通过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呢?首先要有小组学习互动的话题,或者说主题。所谓小组学习互动的话题,就是小组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共同的挑战,这种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学习互动的欲望。如皋市安定小学杨琴老师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通过: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你发现数学中的循环现象吗——循环小数有哪些特点三个话题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互动,使课堂生动活泼,讨论热烈,出色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其次,互动的话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并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或学习经验。课本上的知识是抽象的,抽象的话题不能展开对话或互动。只有把课本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生活背景中或学习经验中的话题,小组才能展开对话,进行互动。上述例子中,杨琴老师先让学生说星期一以后是星期几,星期二之后又是星期几,……,如此下去,学生在具体的对话情境中,发现了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学生参与积极,效果极好。
没有话题,就没有小组学习互动。没有贴近于学生生活背景的话题,学生就无法参与学习互动。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话题,才能促成小组学习互动。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又会生成新的话题,新的话题又促成新的互动。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小组学习互动的有效性,老师必须把握好学习互动的话题。
二、开展有效性互动的组织形式
任何一项活动,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外,就是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的小组学习互动,是一项多人参与的学习信息检索、处理和交流的复杂活动,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必须抓好如下几件事:
做好互动的约定。小组学习互动,是一种多人参与的有独立个体的合作性学习。互动过程既需要丰富多彩,又必须科学有序;既包容个性张扬,又兼顾合作交流。要使小组学习互动能够有效的开展,必须建立一个活动的协调机制,或小组学习互动默契文化。MS-EEPO有效教育创始人孟照彬教授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的协调机制,他提出了“约定”这一概念。什么是约定?约定是“特指师生之间为了有效地控制教育教学活动而专门设计并形成一种默契的文化。”(孟照彬:《MS-EEPO新基本功》,第104页) 在课堂教学的小组学习互动中,约定有如下功能:一是有序地进行动静转换,二是有效地进行功能转换,三是对互动过程的快速检测,四是有效地强化某种特定的内容。如某一老师与学生约定,当老师说:“一二三”时,全体学生就说:“三二一”, 小组学习互动马上转向全班学习,效率极高。
快速的信息传递。小组学习互动,是一项多人参与的学习信息检索、处理和交流的复杂活动,如何实现学习信息的快速传递,是有效实现信息共享、生成新的学习资源的重要条件。如何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呢?孟照彬教授给我们的方法是:
(1)使用学习卡。在小组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张学习卡。在学习卡上,记录着自己的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学习的成果等信息。在小组学习互动中,学生通过交换学习卡来实现信息的传递。
多样式、多场境的表达呈现。所谓表达呈现,就是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学习同伴展示,它包括个人表达呈现、小组表达呈现和团队表达呈现。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呈现的场境也是多样的,可以是相互交换学习卡,也可以将学习成果公布在教室墙壁上,也可以上台进行口头汇报,……,等等。
应用约定,对学习成果进行快速检测。如,完成学习任务后,学生通过“V”型手势表示自己成功啦。
进行动静转换。心理和生理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不能长久的集中的,因此要进行有效的学习互动,需要在学习形式上定时的进行转换,即静的学习形式持续一定的时间后,及转向动的学习形式;动的学习形式持续一定时间后又转向静的学习形式。通过动静转换,保证学生能够全程的有效的参与。
有效的组织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通过有效的评价,使学习互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习互动的效果。
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建立小组学习互动默契文化,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通过评价来导向和激励,是提高小组学习互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总之,课堂教学小组互动的有效性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也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有效课堂不但是一种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价值的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进行沟通,引发更多的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探索。我相信,只要不断的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数学课堂教学也将迎来新的天空——“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