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为我们更好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在日常教学中借鉴前辈的一些经验,总结出自己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方法和策略。
一、“文本互涉”教学法
“文本互涉”,又称“互文性”、“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指性”,它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
1.资料收集。教师在课前需要收集大量的文本资料,主要有:有关写作背景的文本、作家其他作品文本、其他作家作品文本。其中,前面两者比较明确,较易收集,后者还需要通过对阅读篇目的整体把握与文本细读——找到关键词(文本关联点)——依据关键词找相关篇目。这当中的关键词是教师通过自我解读得到的最佳意义空间。关键词不是唯一的,为了能引导和应对学生思维的多元,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找到更多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文本相互联结的纽带,如有关意象、主题、人物、表现手法等。
2.提纲整理。教师依据自我解读得到的关键词,结合搜集到的文本,展开教学设计。用每个关键词,构建起一个统领文本内容的纲。
[案例]以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李清照的《醉花阴》这个目标文本为例,一是需要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资料,如果要更全面地对李清照的整个人生与诗词有所了解的话,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无疑是首选;二是需要细读文本,把握最佳意义空间,找到文本关联点。对于诗词来说,意象很自然地成为了意义空间的最佳诠释,文本关联点自然就离不开这些意象。通过朗诵《醉花阴》这首词,首先可以看出“醉花阴”这个词牌名的选取是与词人表达的意义有关系的。而“酒”和“花”这两个典型意象,既有优美的外在形象,又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在诸多文本关联点中,选取“花”作为发散点最为合适。词的下片,不着一个“菊”字,却处处在写菊,最后作者通过以花自比升华全词,给人带来极高的审美享受。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着眼于“菊”字来以小见大,联系互涉的文本诠释整首词,又通过互涉文本和整首词的关联来赏析菊的意象中丰富的内涵,融入阐释的循环,将目标文本置于文学的历史长河之中。
二、“多角度切入”教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
选择切入点的基本要求是新颖、准确、有突破性,能预留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整体把握作品,明确作品价值所在,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最优的切入点去实现作品价值、完成教学目标。
1.重难点切入。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如果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如《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和体会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一位教师在结尾部分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了重难点切入法,设计了一个较有高度的探究思考题:最终惠王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惠王不可能采纳孟子的建议!因为孟子的理想社会主张是建立在没有战争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孟子构建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不是为了战争;而惠王恰恰相反,他感兴趣的是实现争霸的目的。学生弄清了这一问题,也就突破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2.情境切入。文学作品离不开特定的情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都是充满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师通过设置情境,不仅能够焕发出语文课本身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语文成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品质、培育情感和体验真善美的过程。
3.文眼切入。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概括内容和点明感情的关键词句。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全文以“荷”“月”为写景对象,描写了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月色的幽静、素淡、朦胧的景色。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景是为了抒情,此文自然也不例外。那么,作者着力描写荷塘和月色,是为了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从“文眼”入手,解决这一问题。初读课文,我们不难捕捉到它的文眼。作者完全沉醉于这一美景之中,获得暂时的超脱了,“颇不宁静”的心暂时获得了“宁静”;然而,“好景”不长,“宁静”难久,作者游完荷塘,从超然、宁静的境界中走出后,重又陷入“不宁静”的心绪之中,刚才游赏荷塘月色时所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之情被一缕淡淡的哀愁所取代,重回不宁静的心态,重回无奈的现实生活中。这样,我们就从文眼切入,理清了作者的情绪脉动,与作者实现了情感共鸣。
当然,我运用的“多角度切入”与“文本互涉”教学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这种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文体。为此我们还需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人格优化的最佳策略和方法。
一、“文本互涉”教学法
“文本互涉”,又称“互文性”、“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指性”,它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
1.资料收集。教师在课前需要收集大量的文本资料,主要有:有关写作背景的文本、作家其他作品文本、其他作家作品文本。其中,前面两者比较明确,较易收集,后者还需要通过对阅读篇目的整体把握与文本细读——找到关键词(文本关联点)——依据关键词找相关篇目。这当中的关键词是教师通过自我解读得到的最佳意义空间。关键词不是唯一的,为了能引导和应对学生思维的多元,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找到更多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文本相互联结的纽带,如有关意象、主题、人物、表现手法等。
2.提纲整理。教师依据自我解读得到的关键词,结合搜集到的文本,展开教学设计。用每个关键词,构建起一个统领文本内容的纲。
[案例]以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李清照的《醉花阴》这个目标文本为例,一是需要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资料,如果要更全面地对李清照的整个人生与诗词有所了解的话,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无疑是首选;二是需要细读文本,把握最佳意义空间,找到文本关联点。对于诗词来说,意象很自然地成为了意义空间的最佳诠释,文本关联点自然就离不开这些意象。通过朗诵《醉花阴》这首词,首先可以看出“醉花阴”这个词牌名的选取是与词人表达的意义有关系的。而“酒”和“花”这两个典型意象,既有优美的外在形象,又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在诸多文本关联点中,选取“花”作为发散点最为合适。词的下片,不着一个“菊”字,却处处在写菊,最后作者通过以花自比升华全词,给人带来极高的审美享受。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着眼于“菊”字来以小见大,联系互涉的文本诠释整首词,又通过互涉文本和整首词的关联来赏析菊的意象中丰富的内涵,融入阐释的循环,将目标文本置于文学的历史长河之中。
二、“多角度切入”教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
选择切入点的基本要求是新颖、准确、有突破性,能预留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整体把握作品,明确作品价值所在,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最优的切入点去实现作品价值、完成教学目标。
1.重难点切入。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如果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如《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和体会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一位教师在结尾部分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了重难点切入法,设计了一个较有高度的探究思考题:最终惠王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惠王不可能采纳孟子的建议!因为孟子的理想社会主张是建立在没有战争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孟子构建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不是为了战争;而惠王恰恰相反,他感兴趣的是实现争霸的目的。学生弄清了这一问题,也就突破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2.情境切入。文学作品离不开特定的情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都是充满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师通过设置情境,不仅能够焕发出语文课本身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语文成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品质、培育情感和体验真善美的过程。
3.文眼切入。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概括内容和点明感情的关键词句。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全文以“荷”“月”为写景对象,描写了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月色的幽静、素淡、朦胧的景色。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景是为了抒情,此文自然也不例外。那么,作者着力描写荷塘和月色,是为了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从“文眼”入手,解决这一问题。初读课文,我们不难捕捉到它的文眼。作者完全沉醉于这一美景之中,获得暂时的超脱了,“颇不宁静”的心暂时获得了“宁静”;然而,“好景”不长,“宁静”难久,作者游完荷塘,从超然、宁静的境界中走出后,重又陷入“不宁静”的心绪之中,刚才游赏荷塘月色时所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之情被一缕淡淡的哀愁所取代,重回不宁静的心态,重回无奈的现实生活中。这样,我们就从文眼切入,理清了作者的情绪脉动,与作者实现了情感共鸣。
当然,我运用的“多角度切入”与“文本互涉”教学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这种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文体。为此我们还需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人格优化的最佳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