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我国教育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即在于提问,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二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高效而有趣。
一、精心设计“好”问题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提问信息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中提出问题。如教学“平移与旋转”后,教师可出示:生活中拍摄的“学生推拉窗户、荡秋千、教室内转动的电风扇”照片中,让学生分辨平移与旋转。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平移与旋转的不同含义,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善于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2.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
(1)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假分数大于等于1”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①请你看看这几个假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特点?生答:有的分子大于分母,有的等于分子等于分母。②当分子大于分母时,分数值和1比较谁大?生答:假分数大。③当分子等于分母时,分数值和1比较谁大?生答:相等。通过这样三个逐渐递进的提问,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自然就有了水到渠成的回答,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2)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提问时候不宜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用“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特点啊?”
(3)提问问题生活化。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数是抽象化的数学模型,数学教师如果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如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到济南的泉城广场游玩,而你不小心迷路了,你的手上只有一张地图,你会怎么做?”生活化的问题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提高提问的技巧
1.提问语言精炼,表达明确,符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
提问用语表达要准确,要符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不能过于空泛,使学生不知从何回答。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提问的意思。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尽量少用脱离儿童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字眼。例如: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在教学 “连加”这一知识点时,做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你从情境图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一年级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数量关系,所以对老师的提问就无从回答了。
2.选择恰当的提问语气、句式
提问是给学生创设思考的平台,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而不是让学生花过多的时间去分析教师的提问究竟是什么意思。教师最好采用简单明了的句子,以免增加学生无谓的思考,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应该使用浅而易懂、生动式的提问,而对于小学高学段学生来说可以更开放、发散一些。
3.提问要面向全体
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在问题提出后有多少学生能进行正确的思考和给出正确的解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而提问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因此,提问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兼顾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
4.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提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而变化。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要把握好这些基本时机。在授课前的复习提问,预习提问,授课时的疑问处、矛盾处、精华处提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处。
三、有效处理提问结果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解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发现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不要忙于公布正确答案,而要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教师要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情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生成性和独特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教师应优化课堂提问,从而“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问出一个和谐而高效的课堂。
一、精心设计“好”问题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提问信息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中提出问题。如教学“平移与旋转”后,教师可出示:生活中拍摄的“学生推拉窗户、荡秋千、教室内转动的电风扇”照片中,让学生分辨平移与旋转。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平移与旋转的不同含义,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善于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2.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
(1)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假分数大于等于1”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①请你看看这几个假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特点?生答:有的分子大于分母,有的等于分子等于分母。②当分子大于分母时,分数值和1比较谁大?生答:假分数大。③当分子等于分母时,分数值和1比较谁大?生答:相等。通过这样三个逐渐递进的提问,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自然就有了水到渠成的回答,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2)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提问时候不宜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用“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特点啊?”
(3)提问问题生活化。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数是抽象化的数学模型,数学教师如果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如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到济南的泉城广场游玩,而你不小心迷路了,你的手上只有一张地图,你会怎么做?”生活化的问题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提高提问的技巧
1.提问语言精炼,表达明确,符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
提问用语表达要准确,要符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不能过于空泛,使学生不知从何回答。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提问的意思。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尽量少用脱离儿童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字眼。例如: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在教学 “连加”这一知识点时,做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你从情境图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一年级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数量关系,所以对老师的提问就无从回答了。
2.选择恰当的提问语气、句式
提问是给学生创设思考的平台,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而不是让学生花过多的时间去分析教师的提问究竟是什么意思。教师最好采用简单明了的句子,以免增加学生无谓的思考,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应该使用浅而易懂、生动式的提问,而对于小学高学段学生来说可以更开放、发散一些。
3.提问要面向全体
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在问题提出后有多少学生能进行正确的思考和给出正确的解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而提问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因此,提问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兼顾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
4.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提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而变化。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要把握好这些基本时机。在授课前的复习提问,预习提问,授课时的疑问处、矛盾处、精华处提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处。
三、有效处理提问结果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解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发现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不要忙于公布正确答案,而要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教师要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情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生成性和独特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教师应优化课堂提问,从而“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问出一个和谐而高效的课堂。